莫杰,姜玉宝,钱晓岚
(深圳市中医院风湿病科,广东深圳 518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早期多以关节肿痛、晨僵为主要表现,病情持续进展可导致关节畸形,甚至可引起关节功能丧失[1-2]。 目前,西医治疗RA 多以服用抗风湿药物、抗炎镇痛类药物为主,药物可缓解疾病症状、减轻疾病对生活的影响,但长期服用药物易导致严重胃肠道症状及肝、肾、神经损伤[3]。 中医将RA归属于“痹症”范畴,认为其多由机体内部失调及外部风寒湿邪侵袭共同作用所致, 内部脏腑阴阳不调、外部风寒湿邪侵入,两者可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缠绵难愈。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皮内针刺均为中医特色外治之法。 其中,中药熏洗是借助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淋洗的疗法,其能够促使气血运行,产生活血行气、疏通脉络之效;穴位贴敷则是将中药制备后贴敷于穴位之上的疗法,能够刺激穴位,并加快药效经穴渗透,产生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皮内针刺则是由针刺留针法发展而来,使用特定针具刺入皮内后留置一段时间, 可产生持续刺激作用[4-5]。鉴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82 例RA 患者为对象,分析皮内针刺配合中药熏洗和穴位贴敷治疗RA 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我院收治的82例RA 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6 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55.63±4.19)岁;疾病分级Ⅱ级15 例,Ⅲ级17 例,Ⅳ级9 例;病程2~9 年,平均病程(4.15±0.43)年;病变侧别为左侧24 例,右侧17 例;体质指数18~27 kg/m2,平均体质指数(23.41±1.58)kg/m2。观察组男24 例,女17 例;年龄38~67 岁,平均年龄(55.66±4.23)岁;疾病分级Ⅱ级16 例,Ⅲ级17例,Ⅳ级8 例;病程2~9 年,平均病程(4.18±0.46)年;病变侧别为左侧23 例,右侧18 例;体质指数18~27 kg/m2,平均体质指数(23.43±1.61)kg/m2。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RA 诊断标准[6];符合《中医内科学》[7]中风寒湿痹证标准;伴有关节晨僵、肿痛、功能受限等症状;认知正常;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衰竭;伴重症感染;近期使用过相关药物;拒绝中医疗法;伴恶性肿瘤;合并其他关节病变;对本研究用药过敏。
两组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口服甲氨蝶呤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0644,规格:10 mg/片)治疗,10 mg/次,1 次/周,后续可逐渐增至15 mg/次,1 次/周。 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予以中药熏洗联合穴位贴敷治疗。 中药熏洗:方剂为雷公藤30 g、红花15 g、徐长卿15 g、伸筋草30 g、络石藤30 g、苏木15 g、透骨草30 g,上述药材加3 000 mL水煎煮,获得药液后先熏蒸患处,水温合适后再用毛巾浸湿擦拭患处,30 min/次,1 次/d。 穴位贴敷:方剂组成为青风藤20 g、威灵仙20 g、细辛20 g、白芍20 g、独活20 g、白芥子20 g、羌活20 g、薄荷20 g,研磨成细粉后以生姜汁调至膏状,之后涂抹在贴敷膏药上贴敷于曲池、阳陵泉、外关、脾俞、膈俞穴,6~8 h/次,1 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皮内针刺治疗:选取合谷、太冲、血海、足三里,常规消毒后使用一次性揿针垂直刺入上述穴位, 之后皮内针留置24 h取出,隔天治疗1 次。 两组均治疗3 个月。
(1)临床疗效:关节晨僵、肿痛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正常为显效;关节晨僵、肿痛等症状减轻,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为有效;关节晨僵、肿痛等症状无变化, 关节活动功能无改善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关节功能: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采用关节功能障碍分级标准[8]评估关节功能,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关节功能障碍越严重。(3)日常活动能力: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两组均以Barthel指数(BI)[9]评价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越好。(4)炎症反应: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采血3 mL,分离血清后测定C 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水平。 (5)疾病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两组均开展体格检查,比较受累关节压痛数量、关节肿胀数量差异,并记录晨僵时间变化。 (6)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呕吐、恶心等。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RA 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前,两组关节功能、B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RA 患者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表2 两组RA 患者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组别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images/BZ_18_1872_849_1910_886.pngBI 评分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 值P 值2.89±0.32 2.94±0.34 0.686 0.495 1.02±0.22 1.57±0.25 10.575 0.000 58.69±5.12 58.74±5.15 0.044 0.965 83.25±6.32 77.54±5.49 4.367 0.000
治疗前,两组CRP、ESR、RF 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观察组CRP、ESR、RF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RA 患者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表3 两组RA 患者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组别CRP(mg/L)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images/BZ_18_1076_1688_1115_1725.pngESR(mm/L)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images/BZ_18_1647_1679_1686_1716.pngRF(IU/mL)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 值P 值30.15±3.58 30.11±3.54 0.051 0.960 11.02±1.15 14.36±1.32 12.216 0.000 28.57±2.89 28.64±2.93 0.109 0.914 13.41±1.23 16.74±1.42 11.350 0.000 652.41±58.96 649.74±58.12 0.207 0.837 224.41±22.36 257.98±25.74 6.304 0.000
治疗前,两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观察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均少于对照组,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RA 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表4 两组RA 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组别关节压痛数(个)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images/BZ_18_1072_2381_1111_2417.png关节肿胀数(个)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images/BZ_18_1661_2374_1700_2410.png晨僵时间(h)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 值P 值5.89±1.12 5.93±1.16 0.159 0.874 2.25±0.43 3.07±0.48 8.148 0.000 8.59±1.23 8.64±1.28 0.180 0.857 3.12±0.46 4.38±0.87 8.198 0.000 2.89±0.44 2.85±0.42 0.421 0.675 1.03±0.29 1.32±0.34 4.155 0.000
对照组头痛2 例,呕吐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3/41);观察组头疼1 例,呕吐2 例,恶心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4/4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999)。
RA 病因复杂,现代医学认为,自身免疫异常可能为其主要发病原因,同时也受激素、遗传、感染等多种因素影响,炎症长期附着滑膜、软骨及韧带等多组织,从而导致关节肿痛、晨僵等症状[10-11]。 如果得不到正确治疗,关节病变将会愈发严重,久之则可导致关节畸形、活动受限等,降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
中医认为,RA 患者正气亏虚, 易被风寒湿邪侵袭,致风寒湿热等阻塞于经络之中无法排出,邪气不断深入,致经络阻滞、筋膜气血不通,致使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故整体治疗原则在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治疗后关节功能评分低,BI 评分高,治疗后CRP、ESR、RF水平低,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少,晨僵时间短(P<0.05),提示皮内针刺配合中药熏洗和穴位贴敷治疗RA 效果更佳。 可能原因为:中药熏洗借助中药煎煮后的热力熏蒸, 可使药效迅速渗透进入局部,以起到疏经通络之效[12]。本研究所用熏洗方剂中雷公藤能祛风除湿、活血消肿、通络止痛;络石藤能凉血消肿;苏木能消肿止痛。诸药合用,能够起到祛风除湿之效,且经熏洗可加快药物渗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在穴位贴敷中,方剂内青风藤、威灵仙能祛风除湿、通经络;细辛可祛风止痛、解表散寒;独活能祛风除湿;白芥子能通络止痛;羌活能祛寒湿;薄荷能疏散风热;且以生姜汁进行调和,又可增强散寒祛风之效,并可促进药物吸收。 将上述药物贴敷于脾俞、膈俞穴,可刺激穴位产生补益肝肾之效,贴敷于曲池、阳陵泉、外关可产生温阳行痹等多种作用。另外,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式基础上联用皮内针刺,皮内针刺借助特殊针具可在刺入穴位后长时间留置于皮下,持续产生刺激作用,有助于持续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之效。在皮内针刺疗法中,针刺合谷、太冲能产生行气活血、舒经止痛之效;血海为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针刺之能活血化瘀;三阴交则可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在皮内针刺技术下,可持续刺激上述穴位,产生良好的调和气血、通络除痹之效。以上联合使用则可协同增效,既可散寒除湿,又可活血通络,以促使经络通畅,进而缓解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皮内针刺配合中药熏洗和穴位贴敷可提高RA 患者治疗效果,降低血清炎症水平,减少关节肿胀、疼痛个数,缩短晨僵时间,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