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俊,白洪勇
(聊城市中医医院小儿骨科,山东聊城 252000)
肱骨髁上骨折为最为多发的儿科肘部骨折,大约占据全部儿科肘部骨折的60%,5~12 岁儿童是该病的高发群体[1-2]。 肱骨髁上骨折多是由于儿童跌落时伸手撑地或肘部直接创伤而诱发,患儿在骨折后常表现出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对其日常生活造成较多影响[3-4]。 如若患儿未得到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不仅会诱发组织坏死,还会增加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的发生风险, 对患儿的身心安全造成较多威胁,故需行积极的治疗[5-6]。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为既往临床治疗此类患儿的常用术式, 但其存在切口大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术后的恢复。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在C 臂机辅助下进行骨折复位, 具有复位满意、固定效果好等优势,但其对术者水平与操作熟练度有较高需求,由此导致临床关于该术式的选用尚存一定争议。 基于此,本研究采取该院2020 年5月—2023 年5 月收治的74 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具体效果。 报道如下。
本研究选取该院收治的74 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经CT 等检查明确病情;(2)单侧骨折;(3)符合手术指征。 排除标准:(1)开放性、陈旧性骨折;(2)肘关节先天畸形者;(3)存在其他部位骨折者;(4)存在出血倾向者;(5)肝、肾功能不全者;(6)存在神经、血管损伤者;(7)合并传染性疾病者。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 例。对照组男21 例, 女16 例; 年龄4~13 岁, 平均年龄(8.71±1.52)岁;骨折原因为摔伤19 例,交通伤14 例,其他4 例。观察组男24 例,女13 例;年龄3~14 岁,平均年龄(8.80±1.43)岁;骨折原因为摔伤22 例,交通伤13 例,其他2 例。 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患儿取仰卧位,全麻,于肘关节外侧做一5 cm 切口,由肱三头肌外侧于肱桡肌间隙进入并行分离, 剥离肱骨远端骨膜,将骨折断端完全显现,清理嵌顿软组织、瘀血;将肱三头肌牵开,复位骨折断端,复位良好后,自肱骨外踝置入2 枚克氏针,并从肱骨内上踝最高处前侧向外上方置入2 枚克氏针固定, 再次确定骨折对位对线、内固定优良后,冲洗术区,缝合切口,置管引流,术毕。
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手术体位、麻醉措施与对照组相同,外展患肢,于C 臂X 线机下观察,按骨折移位特点行复位,轻度屈肘位,两助手持续对抗牵引, 于牵引下手术医师两手握住骨折近端,拇指朝侧前方推远端,纠正旋转移位;持续屈肘,医师握住骨折近端,拇指推远端向前,以纠正前后移位,将前倾角、提携角恢复;C 臂X 线机透视复位良好后,从肱骨外踝置入2 枚克氏针,须穿透骨折近端内侧皮质,然后再自肱骨内上踝最高处前侧向外上方置入2 枚克氏针;再次透视良好后剪短折弯针尾于皮外,术毕。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处理,并持续随访3个月。
(1)围术期指标: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骨折愈合与住院时间。
(2)肘关节活动度:术前及术后3 个月,以标准量角器测定两组肘关节屈伸、旋前、旋后活动度。
(3)并发症:包括钉道感染、肘内翻畸形等。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围术期指标对比()
表1 两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围术期指标对比()
组别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骨折愈合时间(周)住院时间(d)对照组(n=37)观察组(n=37)t 值P 值33.59±4.36 18.71±2.46 18.080 0.000 93.46±6.44 75.31±4.70 13.848 0.000 5.30±1.05 5.21±1.17 0.348 0.729 8.41±1.59 5.18±0.63 11.488 0.000
术前,两组肘关节屈伸、旋前、旋后活动度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两组肘关节屈伸、旋前、旋后活动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肘关节活动度对比[(),°]
表2 两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肘关节活动度对比[(),°]
注:与同组术前相比,aP<0.05。
组别屈伸术前术后3 个月images/BZ_94_1086_2998_1126_3029.png旋前术前术后3 个月images/BZ_94_1669_2989_1709_3020.png旋后术前术后3 个月对照组(n=37)观察组(n=37)t 值P 值80.49±5.31 80.58±5.20 0.074 0.942 140.71±6.47a 145.89±8.21a 3.014 0.004 54.35±3.67 54.71±3.35 0.441 0.661 80.53±5.13a 88.39±7.16a 5.428 0.000 53.69±4.12 53.88±3.97 0.202 0.841 81.45±6.25a 87.39±8.16a 3.515 0.00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并发症对比[n(%)]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为多发的儿科肘部骨折,在临床的患病率处在较高水平, 该病的发生通常与运动伤、交通事故伤等联系紧密,往往为间接暴力所致[7]。肱骨髁上骨折为不容忽视的儿童肘关节损伤,肱骨踝上不但与机体肘关节功能联系紧密, 亦有肱动脉、正中神经穿过[8]。若未及时治疗,将会增加缺血性挛缩发生风险,从而导致终身残疾,而若处理不妥当还可能会增加畸形愈合风险,从而对患儿肘关节外形与功能造成较多影响。 因此,积极地探寻一种安全合理的措施对此类患儿行积极的治疗,对于确保其取得良好的预后十分重要。
针对此类患儿,既往临床多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虽然能够复位骨折断端,改善关节功能,但其会对关节囊造成一定损伤,且切口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不利于患儿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加之手术瘢痕会伴随患儿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提示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等特点, 有助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肘关节活动度提升。分析原因认为,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在C 臂X 线机下进行操作,可提升操作的准确度,减少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由此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两组肘关节屈伸、旋前、旋后活动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能够有效提升肘关节活动度。 分析原因认为,该手术在透视下行各项手术操作, 可精准地纠正骨折端移位与成角,将上肢力线恢复,确保骨折端可达到优良的解剖、功能复位,进而提高肘关节活动度[9-10]。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分析可能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基于C 型臂X 线机下操作,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关。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有关。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在闭合复位期间,如若一次性复位不成功,将无法获得解剖复位效果, 而反复的复位会导致血管神经损伤加重,故要求手术医师操作熟练,且具备丰富的手术经验。 但本研究所纳入的样本量较少,临床还需扩充样本量,由此开展更深层次的分析,进而更全面地了解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一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患儿取得优良的预后。
综上所述,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迅速等优势,有利于增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肘关节的活动度,且并发症较少,临床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