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典故教学的策略探析

2024-01-25 12:36郭丽芹
高考·下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典故文言文高中语文

郭丽芹

摘 要:古诗文是高中语文教材重点教学内容,涵盖丰富人文内涵与文化价值,对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典故是常见的古诗文,虽然其鉴赏与理解的难度较大,但若透彻理解典故,则有利于积累文化底蕴,增强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对此,文章从不同方面分析语文古诗文典故教学策略,望给予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以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典故;教学

纵观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文,诗人在写作中经常引用典故方式传递自身思想情感。典故具有巨大信息量,教师在教学中需引领学生思考古诗文,引用典故,达到丰富诗文整体内涵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古诗文中引用典故也因受篇幅限制,即运用简短文字辅助自身观点。不同作家引经据典也有各自独特之处,同一典故在不同作者化用后可表达多重情感,更能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美[1]。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解析古诗文典故能够使其准确把握主旨,提高古诗文学习效率和质量。

一、情感意象并重

诗人在古诗文中引用典故即在于丰富诗文信息和传递思想情感,所以,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需结合典故内容及诗文特征,促使学生高效理解典故,提升古诗文学习能力。

第一,情感解读。典故集丰富诗文信息和凸显作者创作情感于一体,教师在典故教学中可从诗文情感基调展开,深入剖析典故具体内涵。以《蜀道难》为例,诗句“地崩山摧壮士死”引用“五丁开山”故事,由于“五丁开山”才有早时期的“蜀道”,说明自古以来“蜀道”就难,更表达“蜀道”悠久深邃历史底蕴,至今尚未变得平坦开阔。诗人李白的浪漫情怀在古老的“蜀道”与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师从典故情感方面加以解读,有利于深化学生理解。

第二,故事导入。大部分典故来自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具有丰富思想内涵以及较强故事性及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转变学生对典故晦涩难懂的固有印象,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断积累知识。以《窦娥冤》为例,文中“东海曾经孝妇冤”出自《汉书》,教师即可在课前导入环节为学生讲解“东海孝妇”事例,使学生通过课外资料深入了解古诗文典故含义。

第三,意象推导。虽然诗文意象与典故属于两大体系,然而二者在诗文用法方面确有一定相似点。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可指导学生结合诗文意象推理分析典故含义,激发学生深层次探究典故以及古诗文知识兴趣。以《锦瑟》为例,“锦瑟”无疑是作品中最显著的意象,其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所特有的悲音让聆听者产生愁绪。语文教师即可基于此意象,指导学生推理“蓝田玉暖”“庄周梦蝶”“鲛人泣泪”等典故含义,强化学生理解典故能力。

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材改革也为古诗文教学提供全新方向,然而教师与学生在古诗学习中需要突破的困难之一即典故,所以,语文教师可基于诗文典故特征和学生学情,从多方面可操作性、合理性与科学性教学,提升故事教学成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2]。

第一,以典促学。古诗很多典故来自趣味性较强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很多人都十分喜欢听故事,学生也是如此,所以,在导入中引入典故可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效果。以《短歌行》为例,教师引入《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典故,激发学生探究古诗兴趣。语文教材典故注释并非完整,加大学生识别难度,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寻找典义或典源,如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典故就有十多处,然而语文教材仅注释若干个典故,对此,教师可布置让学生追本溯源课前任务,为后续古诗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以典促思。部分典故较为深邃,学生理解难度偏大,需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典故。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将典故结合文本语境,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以《锦瑟》为例,学生阅读诗文后可能难以理解诗人传递的思想情感,教师就可引入“杜鹃啼血”与“庄生梦蝶”典故并分析其内涵,最后结合文本语境进行赏析,感悟作者失意潦倒和壮志难酬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采取对比教学,所谓对比教学法即教师指导学生比较知识点不同之处,达到深入理解目的。该方式可丰富教学内容,深入思考问题,增强分析思维能力。纵观语文教材,收录语典或事典均为诗人在原有基础上,基于自身想要表达意境或理解展现出极具表现力的诗句,其寓意与表现方式都不同于原典。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典故与原典予以比较分析,指导学生典故在古诗文改造以及为何改造,改造意义,则有利于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内涵。如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先引导学生了解苏词引用周瑜等历史人物典故旨在紧扣个人机遇,并借此反衬自身老年无为,是之后分析辛词中引用的三国时期刘裕和孙权等英雄人物典故旨在紧扣政治现实,展现宽广远大的爱国情感,通过对比教学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以典促读。语文教师可为学生有计划和有目的地推荐古籍,并定期组织学生共同阅读,提升学生审美和文学素养。

三、加强前后典故联系

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典故教学时可遵循纵向深入原则,指导学生串联教材前后篇目并运用典故架起文章桥梁,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典故内容。以《锦瑟》教学为例,该篇古诗文典故为“杜鹃啼血”,语文教师可纵向联系其他片篇目開展教学。由于此典故应用频率较高,若首次阅读此典故时,学生挖掘、疏通和透彻了解其本意及申义,此典故必然会在后续古诗文学习中成为最佳辅助工具[3]。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篇目就引用“杜鹃啼血”这一典故,如在著名诗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句描述“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此诗句不仅明确指出事件与时间,更以凄凉哀婉杜鹃叫声传染哀愁和离别的伤感气氛。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可能仅对杜鹃鸟这一意象产生深刻印象,也了解到它的啼叫具有孤寂和悲伤之意,但并未了解到作者以杜鹃啼叫衬托情感的用典手法。再加上大部分语文教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认为学生只要了解“子规”与“杜鹃”两个意象即可,所以,在讲解此篇时仅点到为止。正因如此,学生升至高中依旧不了解“杜鹃啼血”这一典故,甚至将其视为古诗文阅读障碍。

高中语文教材首次出现“杜鹃啼血”来自《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教材针对此句注释为“传闻杜鹃鸟在啼叫时,嘴中会流淌出血液,形容杜鹃啼声哀鸣与悲伤”。如果学生不了解杜鹃啼血典故,则会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疑问:“为什么杜鹃鸟会日夜啼叫至啼血?”“此传说来自何处?”在此之后,“杜鹃啼血”这一典故又出现在《窦娥冤》“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旨在强调窦娥的冤屈。上述语句引用的故事为“望帝魂化杜鹃”,课文对其注释道“传说中蜀王杜宇称号为望帝,相传望帝因水灾让位至臣子,自身在隐居山林,死后的望帝化身为日夜悲啼直至吐血的杜鹃。”上述典故第二次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见过这一典故,但升至高中才首次了解“望帝”以及蜀王杜宇与杜鹃间关系。该典故应用于《窦娥冤》在于表达窦娥冤屈,需要师生进一步挖掘和思考窦娥之冤与望帝此典的相通点。将一篇古诗文用典与教材前后篇目相联系,便于深入挖掘典故内涵。多数教师认为若过多讲解会加大学生学习负担,以至于在古诗文典故讲解多以点到为止。但联结前后文章为学生讲述典故背后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语文古诗文学习负担,最重要学生会在聆听经典故事时高度集中注意力,维持学生探究语文的兴趣。学生在纵向深入引导下会将所学新知和认知结构已有观念相结合,在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下获得全新人认知,再经同化后对新知意义形成深刻理解。学生在整个同化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便于建构认知结构。如果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已深入了解“杜鹃啼血”这一典故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知识储备,在高中语文学习相关知识时就会深入理解其含义,提升鉴赏古诗文能力。

四、运用整合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各种方式整合有效资源并形成系统知识链条,切实提升教学成效。通过细致分析高中语文教材收录古诗文中含有典故篇目及其典故中作者引用典故思想倾向、涵盖传统文化、古诗文典故注释等,为整合古诗文教学奠定基础。

第一,整合作者用典思想状态。分析作者思想倾向已成为高考古诗文鉴赏和日常古诗文教学定势,也是学生理解古诗文主旨途径之一。通常作者在古诗文中引用典故多因契合自身所要表达内容,或所引用典故经反复锤炼后流传至后世所代表的特殊意义,对表达内容发挥言简意赅效果,或思想复杂性与独特性,人体思想与文学修养、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政策统治等联系紧密,此类特征在古诗文所处时代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很多古诗文作者喜欢在创作中用典。相关研究者从朝代和诗人分析作者引用典故思想倾向,如诗人苏轼、李白、王勃、陶渊明、曹操等,朝代有宋朝、唐朝、魏晋等,思想则有儒释道、入仕或出仕思想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有效整合诗人思想倾向资源,但需比较思想异同,防止后续在解读此诗人作品时产生理解偏差。例如,李白《蜀道难》以及曹操《短歌行》等古诗文中均含有入仕思想,然而二人在诗文中却有不同表现,更引用不同典故。教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整合不同诗文典故,借此对作者思想展开深入剖析。如《蜀道难》用典基本为神话故事,《短歌行》用典多来自儒家,借此指导学生思考分析儒家思想对李白以及曹操的影响,然而二人并非仅专一于儒家思想,佛与释思想传入使不同思想的诗人在身上得到融汇,每位诗人作品具有不同表现,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详细区分表现方式。

第二,传统与新式教学法整合。部分语文教师受思想观念影响,在古诗文教学方面依旧采用讲解语法知识、文言知识、时代背景和作者信息等,这种方式能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古诗文。然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导致学生探究知识欲望偏低。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比较鉴别法、情景剧扮演以及活动探究法等新式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方面远高于传统教学,最重要上述教学方式是凸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从被动探究转至主动探索,深化对古诗文理解和掌握。以苏轼的《赤壁赋》教学为例,教师先为学生介绍《赤壁赋》作者具体情况、写作背景以及经历等,或采取提问方式让学生主动了解与此篇古诗文有关知识。朗读是语文不可缺少的组成,教师可采取品读、精读、细读、略读等方式让学生朗读古诗文,深化对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晦涩难懂,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引领学生梳理文中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可采用提炼法,即提炼古诗文中用典,如文中用典先为《诗经*陈凤*月初》与《楚辞》,再引用“东山之隐”与《易经》,后期引用《论语》,从上述用典可发现作者因被贬至黄州,心有不甘且苦闷,先引用《诗经》对统治者的行径予以暗讽,再用“东山”与《楚辞》展现自身希冀大展宏图的志向和高尚品质,苏轼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交融得到淋漓尽致展现。

五、丰富背景材料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视为主体,借助情境教学、设疑等多种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以及为其提供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深层次剖析典故含义。同时,教师需改变以往过多讲解方式,避免学生对古诗文典故形成固定思维。事实上,语文不仅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学科,更是开放性学科,每位读者阅读文本材料后都会产生不同想法,尤其对同一典故也有不同的理解[4]。教师在古诗文典故教学中需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大胆想象,跳出教材注释,实现深入理解。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诗文结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有多种解释。语文教材针对此典故阐释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被当朝免职后跑至魏国,赵王想要廉颇重新为赵国效力,于是派人查询其身体情况。廉颇在赵国使者面前吃下十斤肉,一斗饭,穿上盔甲,一跃上马,表示自身身强体健,可随时征战沙场。谁知使者受廉颇仇敌郭开贿赂,回至赵国对赵王说道:‘廉将军虽老,尚能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顷矢矣;赵王听后认为廉颇已年老无用,遂不再重用他。”。课文注释主要传达以下信息点,赵王想让身经百战的廉颇继续为赵国效力以及廉颇受仇敌所害并未受赵国重用。作者在古诗文中引入廉颇典故是表达自身与廉颇面临同等的被奸人所害命运或衬托自身无人问津。部分语文教师在讲解典故阐释时会将其概述为诗人运用廉颇故事向当朝统治者表示自身仍处于壮年,依旧可以披挂上阵为国家收复失地。部分语文教师则会将注释理解为作者在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懑,甚至部分教师会理解为作者是在对迫害自己仇敌的控诉。从上述分析可得知,同一典故具有多种解读,教师针对此情况可让学生先行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由学生思考后自主决定如何解释。语文教師只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避免被教师和课文注释过度引导,切实理解诗文用典内涵,建构专属于自身的见解的同时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之,古诗文是高考语文重要组成,由于目前语文课程针对古诗文学习以背诵为主,鲜少深入研究诗文作者引用典故故事,但典故意境深远,内涵丰富,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所以,深入挖掘和探究典故可促使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耳濡目染,提升语文修养与审美趣味,对未来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俊茹.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22.

[2]傅炎红.高中语文古诗文典故教学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27):5-6.

[3]郑华.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7):90-92.

[4]张婧.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典故文言文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