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路径

2024-01-25 09:41罗元均
高考·中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比较法核心素养

罗元均

摘 要: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由四个要素组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要素是高中生物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实现的目标。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言有着积极意义,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其重视起来。重视高中生的生物科学能力的培养,积极培养学生的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如此一来,便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教育教学,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比较法;核心素养

教师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置课堂问题、优化《教案》。教师需要将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起来,使学生通过思维碰撞解决难题,了解重难点知识。因此,教师积极探讨了生物教学路径。

一、重视高中生的生物科学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逐步融入生命观念

在平时备课的时候,教师找到大量与教学有关的视频、图片等素材。如:在教授细胞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寻找与细胞有关的素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物质和能量需求,这些素材的使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1]。

1.结构与功能观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高中生物科学学习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能量流动。食物链的起点是光合作用生产者,如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接下来是消费者,它们以其他生物为食物来获取能量和养分。消费者被进一步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食腐动物等不同层级。食物链的终点是分解者,它们分解死亡生物和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并再次进入生态系统的循环。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它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生物之间的复杂食物关系。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高中生可以培养出对生物关系和能量转化的理解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食物链中能量的逐级转移和损失,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模拟和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探究外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

2.平衡与稳态观

例如: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保持了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这个网络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协调而成,起到了调节和保护机体的作用。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的传递,调节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并控制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调节机体的代谢、生长和发育等过程,以及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这个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正常功能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它使得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内环境的稳定,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设计几个有价值的问題

以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课堂上,通过几个有价值的核心问题的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闪现智慧的光芒。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生物体能量转化的重要过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光合作用是否为呼吸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环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否有影响?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回顾和分析,思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作用、互相依赖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在班里成立学习小组,鼓励小组协作

要在班里成立学习小组,鼓励小组协作,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去思考。如假说演绎法。

(四)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习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人们健康地生活。学以致用。

(五)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运用互联网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但应避免把课堂内容变成问题的罗列,应适时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加强教学效果。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之后,能够对这些问题的本质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效果明显。具体的实施就是,按学生总人数将学生分为人数较合理的小组且选定一个小组组长,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组长记录下小组内同学讨论的具体内容、各自的看法和发言情况等,这种讨论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导能力会有较好的提升[2]。

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播放类似实验,如将一张透明的塑料薄膜固定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然后,在薄膜上涂抹一层不同颜色的油漆或墨水,以代表生物膜中的脂质分子。接下来,教师可以用一个小刷子或者棉签在薄膜上轻轻地移动,观察油漆或墨水的流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油漆或墨水在薄膜上的流动,并且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油漆或墨水在薄膜上形成了流动的镶嵌模式。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膜是由不同类型的脂质分子组成的,并且可以在其中自由流动。通过这个教学例子,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知识,并且可以将实验结果与生物膜在细胞中的功能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生物膜的理解。

二、教学探索

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知识,只有这样,抽象、生僻的概念才会变得浅显易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做了—些关于生物教学方法创新的尝试。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于学生个人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对生物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创新,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之中。在当前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个人素养与能力,成为每一位教师关注的重点。科学探究能力作为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必备的个人能力,其对于生物教学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就现阶段而言,仍有部分生物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生硬地灌输生物知识,导致生物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这种做法不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求,影响学生个人能力以及素养的提升。所以生物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模式进行整体革新。笔者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具有可行性的策略,以期为生物教师提供帮助。

1.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升高中生科学探究能力

想要让高中生物教学效果得到提升,生物教师就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全方位理解素质教育内涵,掌握新课程理念要求,积极创新现阶段生物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教材是进行一切教学创新的基础与前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生物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创新教育形式,优化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合作学习等,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拓展其思维,进一步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教材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来说,科学探究是素质教育的外显,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是有效开展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以及前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生物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趣味,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并通过对生物教材内涵的阐述,让学生在提升自身探究能力的同时,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念。生物教师对于教材所表达的内涵,应该进行深度剖析,在掌握教材内涵的基础上,开展具有实际作用的探究活动。以“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科技手段,使用虚拟实验室或模拟软件,让学生模拟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来理解人体稳态的维持,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升高中生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教师应明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将重难点简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探究意识的培养是提升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生物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应加强科学探究意识与探究思维的培养,做到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对问题进行合理设计,以问题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继而促进探究能力的提高。趣味问题不仅能够活跃生物课堂,还能够起到推进学生思考的重要作用,所以生物教师应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3]。

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有提出染色体畸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生物教师可以向学生发出引导性提问:同学们有见过畸形器官吗?同学们知道畸形器官产生的原因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思考,从而解答引导问题。通过引导式提问,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并进行常态化引导式提问,让学生形成惯性科学思维,从而使其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生物教师应积极进行学生探究思维与意识的培养,全面增强高中生探究能力,让学生更加从容地面对后续的生物学习。

3.通过拓展实验教学,提升高中生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升,所以积极组织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是生物教学中的必然之举。生物教师在进行实验活动设计时,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实际知识掌握程度,对实验活动内容以及实验方式,进行科学合理且符合班级实际教学情况的设计。实验活动的设计内容不能脱离学生主体,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满足教学目标为基础。生物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趣味实验进行归纳整理,制定完整的实验流程以及实验目标,在向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展示时,需要将具体实验步骤进行明确阐述,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生物教师在该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让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助于提升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有“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这一主题实验,生物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主题展开生物实验。生物教师应将学生分为生物小组,让学生自愿结为两两一组,给两名学生相同的植物,一名学生的植物放在潮湿阴凉的地方,而另一名学生的植物放在可以接触到阳光的地方,一周以后将两名学生的植物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并阐述两株植物外观上的差别。学生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对生物知识更好地进行思考与探索。生物教师还能够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变量上的控制,积极展开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对于实验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于生物知识的整体认知,进一步培养高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现探究能力的全面提升。

4.通过实践,总结高中生的科学思维培养策略

首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科学思维需要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其次,注重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应该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学会观察和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同时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察结果。另外,还需要注重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科学思维需要高中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能够从已知信息中推断出未知的结论,并能够合理解释和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鼓励高中生进行团队合作和交流。科学思维需要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团队合作,高中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吸收不同的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融合真实情境,积极开展高中生物有效教学

1.融合真实情境提出学习任务

要实现真实情境与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之间的联动。

例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教学,教师可为学生设计情境。教师提问:你被一只小狗咬伤了,怎么办?抗体是什么细胞产生的?什么情况会让细胞产生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抗体一般是怎么分布的?要解答以上问题,学生首先需要回顾之前所学过的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强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是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知识

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可以应用于医学诊断、治疗和研究领域。通过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和巩固以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应答来自外界的抗原,以及免疫细胞如何产生抗体以进行免疫防御。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淋巴细胞的采集和体外融合的过程,引导学生回顾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体外融合是如何利用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特性来制备抗体的。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来鉴定特异性抗体,以及为什么只有特异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才能夠被筛选出来。最终思考单克隆细胞的扩大培养和抗体的纯化过程,探索如何通过培养和扩大单克隆细胞株来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以及为什么纯化抗体是制备过程的重要步骤。此外,在教师的带领下,思考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和意义,可以结合医学诊断、治疗和研究方面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单克隆抗体相对于多克隆抗体更具专一性和精确性。通过对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思考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并了解这一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结束语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应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利用高中生物主题教学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培养高中生的生物科学能力,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能够尽快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陆兰甜,张忠华,胡刚.高中生物学情境化课堂设计的原则与策略探讨[J].中学生物学,2022,38(12):21-23.

[2]刘晓东.例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23):12.

[3]刘小娥.思维导图在培养高中生物科学思维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2(25):51-53.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学比较法核心素养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比较法学习Co和Co2
高中生物学中不可逆性问题分析
数学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
揭示错误本质提升资源价值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愉快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