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学策略研究

2024-01-25 18:02黄海霞
高考·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表达教育教学高中政治

黄海霞

摘 要:“信息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输出”是学习活动的三个环节,对应的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文章立足读思达教学法,探讨高中思政课如何构建新型课堂、如何转变教师角色,认为教师要结合新高考形势下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突显教师服务与指导的主导作用,可以运用点拨示范、设疑分解、规范指导等方法,全方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拓展思考的深广度,规范学生的表达方式,促进学生思政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提升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育教学;高中政治;阅读;思考;表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在深化教育改革和转变育人方式上下功夫。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面临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的四个维度的新挑战,原有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需求。虽然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式,但是难以长时间坚持,不自觉地又回归他们更擅长使用的讲授法。这种以教师思维为中心构建的课堂授课方式,不能够聚焦和牵引学生的思维,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昏昏欲睡的有之,埋头做理科作业的有之;学生的听课效率不佳,平时作业和考试完成的质量不高,不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信息组织答案,缺少思政课系统性的和宏观的学科思维,以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举步维艰。因而,要改变高中思政教育这一现状,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教学中师生的“主导”与“主体”关系,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一、概念阐释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提出“读思达”教学法,把教师定位为“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的角色,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创造条件,做好服务与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1]:通过阅读完成了信息的输入—通过思考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归纳,建立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表达输出思考的结果,形成结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这种教学法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是落实思政课的学科素养的有效手段。

二、教学策略

基于“读思达”教学理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讲授为主”转变为“引導为主”,做好服务,带动学生科学学习,深度思考,深度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结合高中思政课的学科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读思达”三个维度的能力。

(一)读——引导学生概括材料,分析文本,培养思政思维

福建新高考政治试卷共有16道选择题和3道主观题(含7个设问),考试时间75分钟,客观地说,政治试卷题量和字数都不多,但是在规定时间内,很多学生做新高考模拟试卷感到非常吃力,经常做不完。究其原因,乃是政治学科的试题有其自身的特点,其逻辑关联性不如理科类试题明显,形象性又不如文史类题目,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吸收的信息偏于碎片化,思路具有多向的弹性,学生答题时难以高效提取解题信息,往往要重复甚至多次阅读题目,影响了答题效率。如此,新高考背景下的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排除学生认知输入的障碍。

1.运用思维导图建模。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政治课新教材时,要让学生明白课文目录、单元、课题、框题的关系,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建立学习内容的结构框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概括课题、单元乃至整本书的内容,厘清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等),让学生摆脱具体文本的束缚,以更远的视距俯瞰全局,使教材章节的逻辑关联以更直观简洁的形式呈现,并建立知识模型,降低学习难度。

2.引入文本分析方法。思想政治课让学生阅读的材料往往是社会热点新闻、历史现象、生活实例等,以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最常见的是文本形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引入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文本分析法”:从局部上,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的标点符号划分段落层次,圈出关键句和关键词,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关键词的敏感度,把关键词和书本的知识对接,让学生形成关键词与对应的知识点的条件反射;从整体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教学生分析和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文本分析法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互性,学生因为有语文学习的经验,运用在思政课堂能够快速适应,并且学科融会的新鲜感还可以激发学习政治的兴趣,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训练,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提高答题的速度、效率与正确率。

(二)思——引导学生分解材料,设置疑问,提升思辨逻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文中指出,只有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纯粹的信息给予者,学生才能应对独立思考的挑战[2]。思政课堂上只有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意义,和同学的思维碰撞,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论和正确价值观。因此,思政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的思考显现,做学生思考的促进者,为学生答题时“输入信息—分析信息—输出信息”提供加工的途径。

1.重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教师首先要设计好能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思考,体现他们“学习主体”的教育地位。要实现这个目标,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既合作又分工,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分工协作,所有人都有各自的职责,没有谁可以坐享他人的学习成果。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索,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形成知识结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中明确目标,保持注意力集中,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训练信息分析能力,养成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习惯,同时,在小组讨论时思想碰撞,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同龄人的思考方式,优化个人的思维品质。

2.重视辨析思维训练。高中政治新课标要求政治教师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让学生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教师要促进学生思考,备课时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科学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思辨性、开放性、递进性。思辨性问题就是能够引发学生分析—思考—争论—辨别的问题,如“经济全球化就是风险全球化”“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不能对外开放”“对国家而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等,这种类型的问题容易触发学生探究思考的兴趣,彰显高中思政课区别其他学科的理性之美,在思辨中,让学生之间不断产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锋,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结论,促进深化政治认同,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3]。

例如,针对2023年8月“日本政府无视公共利益,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这一社会热点事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思辨性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海产品?这与我国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否相悖?”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引用必修2《经济与社会》一课中的知识,分析日本排核污水入海的背景、原因与目的,再分析“禁止进口”和“开放”的矛盾性与统一性得出结论——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外开放的目的也是为了高质量发展,暂停进口日本的海产品是为了保护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不相悖。学生通过思考与辨析,深化爱党爱国的情怀和保护环境的政治认同。

3.重视设疑与材料分解。问题是引发思考的前提,是思考的方向和引子,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需要科学设计问题,简单浅直的问题不利于高阶思维的培养,优质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够引导学生沿正确的方向去思考,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必修3第9课第三框《公正司法》时,选取很有典型性的“张玉环案件”,张玉环被羁押26年后无罪释放获赔496万国家赔偿款项,针对这个案例,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根据张玉环案视频和文字材料找出该案件不公正的表现。

问题2:根据问题1的结论,讨论如何促进司法公正?

这两个问题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问题1是为了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问题2为了训练学生勾连并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自主阅读材料,联系书本知识,通过思考分析来解决问题。

高中政治学科涉及众多概念与定义,有些概念是揭示事物本质与事理规律的抽象描述,简洁晦涩,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具体的概念讲授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序列性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学习必修1第1课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时,为了加深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生产力是谁的生产能力?为什么人类社会要生产?谁来生产?拿什么生产?不同的工具对生产有什么作用?同样的两个人同样的工具会在同一时间完成生产目标吗?生产力中什么才是决定因素?劳动对象是谁?这些问题,将一个高度抽象概念的各个元素进行分解、具化,化简为繁,指向性明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递进式完善知识版图,让学生深度理解政治概念。

高三第2轮复习课时,主观题型较多,主觀题的解答是对考生思维逻辑能力的考查,要求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训练。例如,评析类试题可以用哲学中辩证思维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来解构设问,用哲学的思维方法来考量思维的路径分析,分析评价观点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及其原因,原因分析又可以分为“内因”“外因”;意义类试题,要注意对不同主体意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做这类题目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疑和材料分解就尤其重要,把大问题解构成小问题,解答题目就有清晰的思路。

(三)达——鼓励学生勇于展现,厘清思路,规范答题格式

表达是思考结果的呈现,培养学生勇于表达、学会表达和规范表达的能力是高中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美国学者研究并发明了“学习金字塔”理论,经研究发现,单纯听教师讲授,学生进行记忆,24小时后检测出的记住率为5%;让学生展示讲解,师生互动,24小时后检测出的记住率高达90%。这个数据说明了“展示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展示学习给了学生话语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考能被看见,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思考的结果写下来、说出来、拍下来,然后再经过同伴评价、教师点评总结,就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新课改中,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就是一种能为学生的表达创造机会的课型。例如,部编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2《法律与生活》综合探究“企业创造之旅”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进行如下设计:

本课主题:做有担当的创业者

情境设置:某创业主邀请朋友合作创业,创业中身陷诸多困境,如对劳动者的性别歧视、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产品宣传不科学、产品滞销等问题……

教学环节1:观看小品《招聘》,学生讨论用人单位存在哪些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并为该单位重拟“招聘启事”。

教学环节2:学生阅读该企业的产品发布计划,结合事先收集的市场调研数据,有针对性地制订“新产品发布方案”。

本课设计重视给予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本案例的“表达”实际是依托生活情境的知识迁移能力展示,然而本文所说的“表达”还有更具体的含义,那就是解答题目时书面语言的组织能力。作业和试卷的解答,是学生展示所学知识和思考结果的过程,学生一定要摒弃“有字就得分”的错误观念,认真组织答案。教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那就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条理清晰:学生经过阅读材料与思考加工,必能联想并回忆起书本知识,针对具体问题的解答,他们习惯于迅速在纸上写下心中所想,就怕答案突然溜走。但是这样的答案字数多,知识点散乱。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做到“所答即所问”,注重答案各要点的排序,根据不同的题型组织答案,如原因类的问题要写“必然性、重要性和可能性”,措施类要注重回答“怎么认识某事”,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做”几个方面组织答案。这样的解答有清晰的思路,页面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重点突出:组织答案要抓住关键信息进行重点分析,告诉学生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无论是解释概念或分析原因,无论是阐述意义或提出措施,都要突出重点,不能答非所问。

用词规范:人类思维活动具有多向性和重复性,意识流动并无章法可循,使用的语言工具是口语化和生活化的,如果把思维过程和结果照搬到试卷上,这样的答案必然繁杂无序,缺少语言应有的美感。因此,学生解答题目时,还存在词汇选择和语序重组的过程,教师要训练学生此种能力,引导他们选择并使用规范的政治术语,运用规范的答题格式,提高语言质感,高质量完成作业和试题。

结束语

高中思政课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科学,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角度而言,思政课的文艺形象性和自然科学给予学习者的顿悟愉悦感都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教师要构建高效有趣的思政课堂,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提升思政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读思达”教学法:学生教材学习的基本范式及主要变式[J].中国教育学刊,2021(7):67-72,77.

[2]王能.新高考背景下备考复习的几点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3):68-70.

[3]许洁婷.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0):74-77.

猜你喜欢
表达教育教学高中政治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