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创新实践

2024-01-25 07:00:13俞雨函
教育界·A 2023年34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校本课程文化自信

【摘要】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教师可以从设置学习任务群、组织跨学科学习、创设体验式活动、做“实”做“趣”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创新古诗文教学方式,注重古诗文“教—学—评”一致性,落实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校本课程

作者简介:俞雨函(1992—),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标”)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纵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版教材”),古诗文的占比很大,其不仅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要想让古诗文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教师需探寻出一条创新路径,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彰显以文化人的学科育人理念,通过落实古诗文“教—学—评”一体化,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

一、创新内容:以“群”为径,任务驱动

传统古诗文教学常常以单篇课文教学为主,对学生而言,单篇课文教学模式较为浅显、片面,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是局部的、零散的。这种管中窥豹似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2022年版语文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2]。相较于传统的单篇古诗文教学,学习任务群教学以可建构的文化议题为支点,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统整多篇古诗文,以群文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设置一个个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随着学习任务的逐层递进,学生的学习思维呈螺旋式上升,对相关文化议题的认识也会逐渐趋于丰满、多元、深入、完整。学生是群文阅读的主体,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应体现出开放性,教师要选择合适的“钥匙”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与情感之门,引领学生参与阅读、思考、讨论与表达等活动,促使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纵深发展。

纵观部编版教材“春天”主题的系列古诗,“赞春、伤春、惜春”主题的古诗共同构建了完整的“春文化”,其中又以“赞春”为主,如,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所传递的思想感情都指向对春天美丽景色的热爱与赞美。但“伤春、惜春”作为“春文化”的一部分,同样也应在教学中有所侧重,以使学生对“春”这一文化主题的了解更为完整、深入。因此,在教学《绝句》《惠崇春江晚景》时,笔者拓展课外古诗《惜春》,结合时下网络热点,引用网络热门金句—“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策划了主题为“我在江南过春天”的古诗学习任务群活动。

活动一:诵春韵。(1)读一读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惜春》。(2)“江南春韵”代言人:在小组内朗读,小组成员根据字音是否标准、停顿是否正确评选出“江南春韵”代言人,参与全班展示。

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就是朗读。学生要通过朗读扫清字音障碍,读好诗句停顿,感受古诗的韵味。学生置身于课堂情境中,在评选“江南春韵”代言人这一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读、互评,完成古诗初读。

活动二:赏春景。(1)《绝句》《惠崇春江晚景》《惜春》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圈一圈。(2)“江南春景”推荐人: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句诗录制一段小视频,你会选择哪一句?请发挥想象,向小组成员介绍你的小视频内容。小组成员评选出“江南春景”推荐人,参与全班交流。

想要走进诗中描写的美丽画面,光靠理解诗意还不够,还要加入自己的想象、联想。教师策划“录制小视频”这样的学习活动,将理解诗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通过开展评选“江南春景”推荐人这一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引導学生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表达,感受动静结合的美丽春景。

活动三:悟春情。(1)三首诗都描写到了春天的花。对于花的描写,这三首诗有什么异同?说说你对每首诗所描写的花的感受。(2)“江南雅乐”推荐官:老师这里有三首轻音乐,如果让你给这三首诗配乐,你会如何选择,说说你的理由。

这三首古诗中有“花开”,有“花落”。花开花落的背后是诗人对春天所寄托的不同情感。为古诗配乐,则能使学生将心中的情感借由音乐的形式加以表达。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对诗情的体悟会更为感性,从而丰富对春天的情感,体会到诗人不仅有赞春之情,也有伤春、惜春之情。

活动四:谈春思。(1)春天寓意着万物生机勃勃,作者为什么要写春天的“落花”呢?(2)“江南学子”有所思:当下正值春季,你希望自己如何度过这个春天。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要明诗意、悟诗情,更要能深度思考,启迪智慧。从“落花”的角度思考春天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探究视角。学生要通过悟情、思考、讨论、交流,构建关于春天的完善认知。

在古诗群学习中,学生以逐层递进的学习任务为驱动,经历诵读、想象、体悟、思考等不断深入的思维活动,深刻体悟诗人对春天的多样情感,引发对春天的深入思考,完善了对“春”这一文化主题的认知,全面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二、创新教学:以“跨”融合,多维浸润

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更是所有学科的育人目标。在古诗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寻求古诗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采用跨学科教学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不同形式、不同载体呈现。

如,部编版教材中有一类古诗被称作题画诗,常与古人画作共同呈现。在教学题画诗时,教师可以将语文、美术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让学生既能在文学体验活动中学习到题画诗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也能在审美鉴赏活动中提升审美品位,涵养审美情趣。

(一)探寻古诗文化点

虚实结合是题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古诗既要描写出画面美、意境美,也要表现画面外可供思考的内容。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的前两句皆是写实,诗画一体,而后两句则与之相反,皆是写虚,是对画作内容的延展,借诗对墨梅、竹石发起议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提升画作本身的意境,赋予其深刻的思考。

(二)“跨”出学科融合点

教学时,教师除了可将《墨梅》《竹石》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分析,总结题画诗艺术表现上的共同特点,还可以出示墨梅图、竹石图,从美术欣赏的角度引导学生就两幅画展开鉴赏。在赏析画作时,教师可着重围绕“墨梅之幽香”“竹石之风骨”引导学生感受画作布局之巧思、笔法之精妙,表达观画时的内心感受,进一步体悟墨梅洁身自好、竹石刚正不阿的品质。诗画共赏的跨学科学习过程,也是“诗情画意”这一文化因子充分生长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让画中之物有了生命,让画中之景得以延展,让画中之意得以彰显,从而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虽然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引入美术学科的内容,但学生学习的支点依然是语文。采用跨学科学习模式创新教与学的方式,能够拓宽古诗文教学的边界,在多学科统整融合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三、创新活动:以“浸”熏陶,体验实践

了解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场在课堂,但体验与实践的阵地却在课外。教师可策划主题活动,将古诗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古诗文在活动中得以“活”起来,让传统文化在活动中得以传下去,从而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一)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古诗《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均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展现了相应的节日风俗。教师可以围绕传统节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的浸润下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古典诗词大放送”“节日起源共追溯”“民间习俗各不同”“传统美食争相做”等活动,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搜集、整理资料,在组内交流商议,展示汇报成果等。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各个传统节日有更为完整、全面的了解,获得知识与技能,全方位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同时传统文化也能够以一种更为贴近生活的方式植入学生内心。

(二)开展校本课程活动

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小荷吴门医派”,以研究中草药文化为主。部编版教材中有许多古诗与“莲”有关,如《采莲曲》《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因此,以“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活动也应运而生。学生在学习了关于“莲”的古诗后,在校园莲藕基地中开展种莲、绘莲(画一画莲花)、唱莲(吟唱有关“莲”的古诗词)、采莲、品莲(品尝由莲子制作而成的食物)、探莲(探究莲花的医用价值)等一系列活动,全方位走近莲,了解莲,感受莲的观赏价值,发掘莲背后的医用价值,能够深刻地体会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韵风骨。“莲”文化从教材到生活,从诗词到实际应用,以新颖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创新的内容,就此被鲜活地演绎。学生也在此过程中深化了对传统诗词文化、中医文化的认知。

四、创新评价:以“评”调控,关注育人

2022年版语文课标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完成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价,包括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对主题活动的参与程度、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构建等,让评价对教学起到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一)做“实”过程性评价

笔者所在学校为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了一本成长记录册,里面含有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评价表、学生的活动作品及获奖证书等。整本成长记录册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参与、实践、收获、反思等;还细化到评价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全方位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状况。同时,笔者所在学校注重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如,学校领导、任课教师要开展对传统文化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的评价;学生、家长要加入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评价;学生、家长、教师都要参与对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过程的评价。开展过程性评价,要充分立足于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学习体验等环节,时时调控,时时反思,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做“趣”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是不可或缺的。常见的终结性评价的表现形式一般都为卷面考试,以分数为主要衡量标准。教师可采取趣味性的终结性评价形式,以考查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发展水平为目的,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长远目标。如,笔者所在学校已取消低段学生期末考试的纸笔化考试,转而以“期末嘉年华”的形式代替,各科考查内容均以“闯关摘星”的形式进行。笔者策划了一个“古诗词大比拼”的考核活动,通过抽签、转盘、飞花令等多样形式了解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情况等。这样的终结性评价内容有趣,形式多样,很好地将考查知识与激发兴趣融合了起来,体现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考查學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结语

古诗文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既要通过语言积累和运用发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又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树立文化自信。教师要立足于古诗文教学,创新教学方式,营造浓厚氛围,完善评价机制,不断优化、创新古诗文教学活动,自觉担起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学科担当,全面落实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助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新娇.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育的开展途径[J].第二课堂(D),2021(9):89-90.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校本课程文化自信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 15:51:09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2:33:01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5:51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27:53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5:11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5:36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50
从“意会”走向“言传”
考试周刊(2016年62期)2016-08-15 16: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