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颖芳
摘 要:绘本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一种呈现方式,贯穿在教材的设计中。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教材中绘本故事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通过绘本资源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搭建内心体验的桥梁,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成长。如何借助绘本,回归学生现实生活,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成长?文章针对二年级统编教材中的绘本故事进行学习和研究,探索“德法”绘本的“得法”教学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绘本资源;绘本教学
一、“德法”绘本的重要地位
(一)整体规划与相对独立,相辅相成完成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教材,针对低段儿童核心素养的要求,聚焦两个核心教育主题,即共有与共享。内容主要涉及“我们的公共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健康成长”三个生活领域。教材根据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需要,设计了多个栏目:活动栏、辨析栏、讨论栏、儿童歌谣、日记、记叙文、绘本故事,师生可以进行多栏目组合学习。
上下两册教材中绘本故事总共21篇,涵盖比例为31.7%,可见绘本在教材整体规划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部分的角度来看,绘本本身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完成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绘本又和其他栏目共同完成一课的教学目标,与教材的总体目标相辅相成。
(二)色彩鲜明与图文并茂,助力阅读丰富精神世界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绘本的图画色彩忠于自然,很好地贴近了儿童的生活,能够帮助儿童解读绘本,认识世界。绘本的文字占幅虽少,但依然适合识字量低的低年级学生进行阅读。通过文字的辅助,学生能准确地把握绘本的故事情节走向,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精神世界。
(三)生活为经与发展为纬,寓意深刻实现素养成长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绘本内容,以现实生活为经,以内在发展为纬,呈现相对复杂的、冲突的、深刻的教育现象,与学生的生活时间与社会空间延展相一致,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够直观地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感受人物的活动行为和表情变化,故事的发展过程和逻辑,烘托故事的气氛。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信息的传递,感受绘本情节,理解绘本内涵,实现自身的素养成长。
二、“德法”绘本的分类解读
(一)从绘本的作用角度进行分类
第一,辨析明理式绘本。通过故事的方式讲述一些做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明辨行为的好坏,使道理寓于生活和行为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同自己的生活与行为发生联系,实现道德成长。
第二,补充拓展式绘本。作为正文的补充,深化正文中的内容,拓展与丰富教材内容,规则与美德兼顾,辅助学生理解自己身边、传说中的道德意义,增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问题情境式绘本。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解决学生的心理顾虑,引导学生理解身边类似的同学或现象,并对他们提供帮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从绘本的呈现方式进行分类
教材中的绘本以不同的呈现方式还可以分成以下三类:童话故事、知识学习、生活故事。辨析明理类绘本的呈现方式以“童话故事”为主,补充拓展类绘本的呈现方式以“知识学习”为主,问题情境绘本的呈现方式以“生活故事”为主,这三类的绘本呈现方式在总的绘本数量中的占比相一致,各占三分之一,以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绘本分类为例,如表1所示。
三、“得法”教學的策略研究
(一)辨析明理的童话故事绘本
1. 化静为动,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在包罗万象、韵味无穷的道法课堂中,当绘本教学遇见了动态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绘本故事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突破单纯阅读、欣赏的教学方式,可以借助音乐、视频、动画、录像、图像、角色扮演、绘本配音等方式让静态的绘本“动”起来。化静为动的绘本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能促进学生理解绘本的内容。
以绘本《小马过河》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故事《小马过河》,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小马、小松鼠、牛伯伯、马妈妈的人物形象,更生动地体会每个形象体型的大小决定了它们能否顺利过河的道理,学生顺利理解绘本内容,达到了绘本教学目的:要勇于尝试。绘本《蜗牛与寄居蟹》《小刺猬和獾》《青蛙看海》的教学,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配音辅助、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化认识的过程,促进学生理解绘本,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2. 注重细节,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注重细节设计是绘本故事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绘本故事中的细节进行观察,用“放大镜”将细节放大,引导他们发现绘本中奇妙的地方、感受绘本故事的内在魅力,可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与情感共鸣,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例如,绘本《小狐狸找“开心果”》的内容简洁明了,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品出深意。比如,小狐狸找“开心果”的动机是什么?是“人人见了乐呵呵”,这里还隐藏着一个为家人和他人考虑的善的动机,如爸爸说:“看到你跳绳,爸爸乐呵呵!”这样的绘本细节,需要在教学时特意“放大”,否则该绘本对学生而言就只是一个寻找“开心果”的童话故事,甚至读完之后,学生还会不理解:为什么小狐狸发现自己就是“开心果”?更不能形成“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带给别人快乐,人人都可以是‘开心果”的观念。绘本《小猴学种植》的教学,关注一个“学”的程度细节;绘本《咪咪学本领》关注“学”的过程细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真切感受人物心路历程,促使学生健康地生活与成长,让绘本的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二)问题情境的生活故事绘本
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深刻思考。教师要善于利用绘本创设的情境,以绘本作为范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寻找学生能感受到、观察到、经历过的生活体验,与绘本话题相整合,引发学生产生新的多角度、多元化的深刻思考。
例如,绘本《这时应该怎么办?》的教学,教师用“这时应该怎么办”的思考问题将几个学生经常遇到的跟国旗有关的情境联系起来,创设情境来思考“下雨了,国旗还没收起来,怎么办”“国庆节活动结束了,小朋友发到的小国旗怎么办”等,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和寻找答案。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认识到生活中与国旗有关的礼仪与规定,增加了对国旗的热爱与尊敬之情。绘本《小宝,不可以》《“神童”才可以吗?》《守规则,懂礼让》都可以借助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正是学生反思自己日常行为的良好契机。
2. 指向生活,培养学生乐善品质。对绘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故事的理解上,而应该把对绘本故事的理解作为教学的起点,让绘本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内心体验中,培养学生乐善品质,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绘本《小强的暑假快吗?》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与分享,引导他们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心体验,并与他们积极交往,共同成长。对留守儿童而言,场景描述中也暗含着方法的指导。如,小强通过帮助同伴融入群体,这对初来乍到、孤独失群的留守儿童怎样融入小伙伴群体具有示范和启发作用,也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感受他人生活的不易,要有乐观积极的生活心态,并创造美好的生活。绘本《她会去玩吗?》引导学生,如果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同学,应该通过同学互助的方式,让该同学丢掉心理包袱,纠正消极、逃避的心理和过度的自我保护,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与成长。绘本《爷爷家的洗脸水》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中的爷爷奶奶是如何珍惜每一滴水的,接着引导学生把在绘本学习中形成的心灵震撼带回到现实生活中,告诫自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水资源,从哪些小事做起等,让学生内心建立直接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枯燥地照本宣科,要让绘本中的人物品质成为学生自己的精神食粮。
(三)补充拓展的学习知识绘本
1. 强化观點,引领学生向美而行。对内容上属于补充拓展类的绘本故事,可以根据绘本与学生生活的相关程度,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性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1课“我是一张纸”中的绘本,《你知道吗》和《我们来做草稿本》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补充,强化了本课爱惜纸张,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师可以借此指导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向美而行。
绘本《你知道吗?》介绍了我国古代的造纸工艺和造纸流程。对现在的学生而言,一张纸是随处可见、随处可买的,有些学生用作业本时,还没写完一页就开始换页写,浪费现象随处可见。而《你知道吗?》恰好补充了纸张的制作过程,学生借助绘本,可以了解纸张制造的各个环节。这能让学生明白在古代,一张纸的制作过程的烦琐,更显得一张纸的弥足珍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拓展引导: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是在什么材料上书写的?让学生体会到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绘本《我们来做草稿本》呈现了学生自己做草稿本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操作,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现对纸张的爱惜。
2. 感受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了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保护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相关内容拓展的绘本,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认识生活和社会,并以此培养学生珍惜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例如,绘本《声音》以儿歌为载体,以类比的方式讲述了“小声点儿”才能听见的声音。在教学时,教师根据绘本画面配上与之相适合的自然情境中的声音,请学生用心聆听,用心感受“你听到了什么美好的声音?”进而从自然到人文,促使学生领悟在人文情境中,小点儿声之后所显现出的文明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明,感受更多的美好。绘本《古诗词中的月》引导学生在读诗、品诗中感受中秋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绘本《傣家竹楼的传说》《马头琴的传说》重点引导学生一起感受民族特色的传说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还可以拓展延伸自己民族或家乡的传说故事,生动展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雷美琴. 刍议利用绘本培养小学低学段学生的法治意识[J]. 名师在线,2018(16):36-37.
[2]吴潜涛. 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守望与探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刘梅敬. 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内“价值观念”基本理论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22.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