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范式的新跃进

2024-01-24 06:31李斌
江苏高教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

李斌

【摘 要】 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面临着不充分不均衡的困境,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互联网+”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创新机遇,推动传统教育模式优化升级转型。互联网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需从教育理念、平台建设、课程体系、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师资队伍等方面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

【关键词】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4)01-0091-06

【文献标识码】 A【DOI】 10.13236/j.cnki.jshe.2024.01.013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联合国早在2015年就将“身心健康”作为面向2030年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经合组织(OECD)也于2019年把“健康”作为面向2030年11项“福祉”之一[2]。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则是身体健康的根本保证。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人的全面健康。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89年,WHO又对“健康”进行了重新界定:“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的完全健康状态。”[3]2014年,WHO又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力,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卓有成效地工作,并且能够为他(她)的社区做出贡献”[4]。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日益深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价值观多元化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这些都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要求。面对复杂的大环境,大学生群体容易出现适应问题,产生人生无价值、无意义、无动力等存在性焦虑。这既影响到“拔节孕穗”期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可能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存在着目标定位模糊、课程内容陈旧、信息化水平较低、专业化师资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心理服务的现实需求。如今,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亦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高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立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构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全面推动大数据赋能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运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强调健康的重要作用:“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5]据统计,由抑郁症和焦虑症两种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导致的生产力损失,估计每年会造成1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费用[6]。在经济、教育、互联网等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也不能仅作为高校专业教育的装饰品,而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需品。

(一)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7]。心理健康对促进大学生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以及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健全人格;增强学生求助意识,当发现心理异常时能够主动到专业机构进行咨询或接受治疗。针对具有特殊心理需要的学生,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服务,避免他们出现情绪障碍,产生心理社会危机。

(二)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生心理机能已发育成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关键期。大学阶段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诚如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通过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开展专业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心理健康可以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为,心理健康的人充满朝气,能够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培养发展创造精神,肩负起较高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责任,建立与他人的良性互动,进而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栋梁之材。

(三)防止产生心理疾病,推动实现人生价值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宝贵财富,是人们拥有其他各种能力的最基本要素。心理健康对于人类思考、表达情感、谋生和享受生活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心理疾病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高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注意防止和消除诱发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心理健康是一种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效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高效工作并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数量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心理危机程度日益加剧,严重影响到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加剧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面临更加突出的代际差异和观念冲突”[8],文化繁荣也使得青少年亚文化类型多样。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心理还不够成熟,容易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变故、就业问题而诱发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心理危机,对他们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2020年8月27日,WHO总干事谭德塞指出:“心理健康已经是全球范围内常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全球近10亿人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但是只有少数人能享受高质量的咨询和治疗。”[9]

(二)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道德能力养成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十大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部分教师轻视或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不甚了解,认识不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薄弱,羞于参与心理咨询活动,甚至认为存在心理障碍是难以启齿且见不得人的事情。

(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单一

许多高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辅助教育,当作专业教育的点缀物、装饰品,没有把相关课程纳入大学生教育课程体系,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内容碎片化,各主题之间逻辑结构不清晰,缺少贯穿始终的理论主线;脱离学生真实心理需要,侧重理论知识灌输,忽视技能训练和情感体验,学生缺少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心理健康教育“水课”多、“金课”少,未能很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功能,缺乏思想性和教育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落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还沿袭传统的讲授法,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建立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习内容存在的自身缺陷且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学生仅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无法进行个人意义的理解和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运用不足,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无法形成心理健康责任人意识。而且,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还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并倾向于将心理问题侧重于心理疾病,使得许多心理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

近年来,校园危机事件频发,很多高校在心理专职教师数量上还远未达到国家1∶4000的师生配比最低要求。在大学生对心理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高校心理资源供给存在总量不足和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整体看来,尚未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且校际发展不平衡,存在较大差异;采用知识本位的培养模式,偏重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习,脱离高校实际工作需要。就个体而言,教学中注重心理学知识讲授,心灵鸡汤式的分享较多,学理性的指导较少;职后缺乏有效的学习培训,实践性知识不足,还容易造成个人发展落单。

(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人才培养的必修课,是其他专业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基础,也是学生幸福人生和奉献社会的动力源。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使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高校心理育人体系的各个模块内部缺少必要衔接,模块之间相互割裂,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注重短期内的效果,即只追求学生当下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而忽视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路径

(一)革新教育理念,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就犹如航船行驶没有舵和指南针一样。”[10]教育理念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价值引领和基本遵循。高校应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变革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实行“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和心理服务,帮助学生创造一种关于他自己的更好的概念,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第二,融合“西方心理健康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西方心理健康标准通常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等方面。我国先哲将“知、仁、勇”称为“三达德”,作为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分别对应于人类心理的知、情、意三个部分。个人只有具备这三种德行才能成为一个“人”,正如孔子所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中,“不惑”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掌握常识、学识,形成判断的智慧;“不忧”要有“仁”,实现“普遍人格”;“不惧”要有“勇”,即要心地光明,又要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

(二)研发智慧平台,构建育心育德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创设了线上咨询与解决的机会,PC端加移动端等形式使他们更加简便快捷地享受心理服务。高校可以加强研究,构建智慧教学平台,多样化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测试、心理诊断和网上心理咨询等项目。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指网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指线下针对网络影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它不仅包括网络空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这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云平台建设为载体,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和预防干预四大模块整合于其中,并使各模块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尽力发挥各个模块的育人功能,共同增强心理育人的良好效果,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

(三)加强课程建设,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和说明价值的媒介”[11]。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加强课程思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要素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念与方法,如精神分析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等;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认真修订教学大纲,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疏解技能和良好的思维品质;重视对大学生性格、气质及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将教育理念不断向大学生自我意识理念转换,实现大学生自主思想和自觉行为积极向上发展。

基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以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构建课内外衔接、线上线下融合、自助互助他助协同的课程教学模式。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进行集体备课与磨课之外,还尝试开展课题研究型教学、小组合作型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分析,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教师采用案例、心理情景剧、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对相关知识点与调节技能进行互动式解析,鼓励大学生进行参与体验;利用移动互联网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课外课题探究,将课堂讲授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入学适应、人际交往、自我意识、亲密关系、情绪与压力等日常生活领域所出现的各类问题的互助性解决,或用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的预防规避、疗效巩固与防止复发,进而促进自助能力的形成。

(四)加强预防干预,化解重大心理危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本土化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理论,借助新技术和新工具,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新模式,加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救援、培训与研究功能。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精准预测和资源匹配,在预警危机状况的同时实施预防与干预。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学校、班级、宿舍“三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与专科医院开展深入合作,及时转介疑似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接受诊断和治疗。

(五)实施分级预警,提供精准心理服务

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此,学校要构建动态分级预警、需求精准支持的心理服务体系,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数据银行,实时监控心理状态,根据需求匹配资源,提供私人定制式的心理服务。根据学生体验到的痛苦程度、诱发痛苦的原因状况、以往他助的效果、求助意愿的程度以及自助的能力等多个维度的情况,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绿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五个等级,据此为学生提供约谈、咨询、团辅、资讯推送等服务项目。然后,利用人工智能开展大数据分析,建立大学生心理成长精准支持系统,在实施分级动态预警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

(六)开展督导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并以此强调反思对于教师经验提炼和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学校要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团队的培养,定期为他们举办教学经验交流和专题培训活动,并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定期为教师举办专业培训和设计案例督导,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能量、个人品质和专业能力,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专业,而且生动、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每位心理咨询教师的受训经历、成长速度方面的差异,实施个案督导、专题培训、个人体验相结合的督导形式,努力为他们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和资源。

四、“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注重心理问题产生后的“阻挡”与“堵塞”,具有非专业性、偶发性、迟效性等特点,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模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自觉”的过程,重视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疏导”,这个模式具有专业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等特征。“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活动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对教育实施的多元需求,强化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一)革新教育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西方心理学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学思想有效结合,引导大学生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培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理想人格,实现“知、仁、勇”的“三达德”,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由“自然发生”转变为“自我觉知”,即从心理问题产生后的“阻挡”与“堵塞”转变为心理问题形成前的“预防”与“疏导”。学生学习结果由“助人自助”转变为“自助互助”,即从学生掌握心理知识与技能以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扩展为在此基础上实现朋辈之间相互帮助、协同发展。

(二)改进教学流程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构建符合大学生使用习惯的教学平台,将课程教学、咨询服务、危机预防干预三个模块融合其中,形成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教师由“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出击”,由“事后干预”变为“提前预警”,由“平均用力”变为“按需分配”。教师可以同时对多位学生进行指导,便于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自主学习心理危机分析案例,既有助于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又能发挥朋辈教育功能。

(三)变革学习方式

針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真问题、新问题,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疏解技能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学生发展为引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堂内外衔接、线上线下融合、自助互助他助协同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线下全面覆盖”与“线上自主参与”相融合。学校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开展体验式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全身心参与,使学生掌握心理知识与技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养成良好品德。在心理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感受和领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四)创新育人机制

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开放共享的心理资源云平台,通过实现全天候心理服务持续供给,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增多与心理服务资源不足的主要矛盾。自助式的心理资源供应覆盖了学生从学习心理知识到养成主动追求身心健康习惯的全过程,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维持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各个高校相结合的快速应对机制,实现优质心理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同步同路。

五、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高校亟须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升级转型,提高心理育人质量。高校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优势,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构建智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推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心理咨询服务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和学生学业成就目标全面达成。

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曾说道:“国家主要的希望在于对青年的正确教育。”[12]我国教育的初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应以心理危机化解为导向,以心理健康意识提升为切入点,以智慧教学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自助互助为目标,构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着力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EB/OL\].\[2022-10-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20/c_1119425802.htm.

[2]OECD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Conceptual Learning Framework -Student Agency For 2030 \[EB/OL\].\[2022-09-20\].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student-agency/Student_Agency_for_2030_concept_note.pdf.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ental Health: Strengthening Our Response\[EB/OL\].\[2022-10-20\].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ental-health-strengthening-our-response.

[4]Sapien Labs. What is our Collective Mental Wellbeing? \[EB/OL\].\[2023-10-20\].https://sapienlabs.org/mentalog/what-is-our-collective-mental-wellbeing/.

[6]Dévora Kestel. Mental Health in the Workplace\[EB/OL\].\[2021-10-20\].https://www.who.int/news-room/commentaries/detail/mental-health-in-the-workplace.

[7]教育部. 高等學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EB/OL\].\[2021-10-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8]李春玲. 代际社会学:理解中国新生代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独特视角\[J\]. 中国青年研究,2020(11):36-42.

[9]张朋辉. 世卫组织:全球近10亿人受精神健康问题影响\[EB/OL\].\[2021-10-26\].https://m.gmw.cn/baijia/2020-08/28/1301504004.html.

[10](德)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1:177.

[11]Philip H. Taylor, Colin M. Richards.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Studies\[M\]. Swindon: NFER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11.

[12](美)丹尼尔·戈尔曼.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M\]. 杨春晓,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93.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Li Bin

Abstract: Psychological health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key element in modern health concepts. Curr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HE)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insufficient and unbalanced, which cannot meet students' increasing demands for high-quality psychological health services.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offers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for PH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upgrade and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requires optim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aspects such a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platfor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teaching staff, so that we can provide high-quality psychological services for students.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tudent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职业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探究
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