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慧,窦雨青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旅游业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服务行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日新月异,休闲旅游、体验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与旅游相关的新专业、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同时,与旅游行业发展一样,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也在发生深刻变革。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是国家推进的又一重大建设项目,是高职教育提质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双高计划”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此,在“双高”视域下研究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能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推进我国旅游类院校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旅游人才,从而更好地为当地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双高”制定的教育方案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基础文化知识,又要着重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现代信息化素养、先进的营销理念,进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该专业领域的人才水平。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服务行业,包含了许多产业,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等特点,需要多个领域相互配合,每个领域环节之间联系的默契度会影响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程度。因此,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各环节的工作,与管理者建立共识和良好的沟通,解决旅游营销、旅游服务和旅游管理的各种问题,以实现综合旅游服务。
信息素养通常指一个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信息化时代不仅需要人才具备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沟通交往能力,还需要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旅游业对信息素养技能的需求比较高,从平时办公、电子商务、在线经营管理、人际沟通到线上营销、心理沟通,所有这些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因此,旅游专业人才需要紧跟信息化社会的步伐,在提高信息应用和处理现代信息技能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增强与外界信息沟通的能力,实现终身学习,以适应新时代对旅游人才的需要。
随着当前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萌生,这也意味着该行业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境下,具备现代化营销技能的人才在工作中会更加便捷高效。比如,当消费者在权衡旅游产品的质量时,旅游从业人员应当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特色和优点,以此来吸引他们选择这种产品,享受旅游从业人员为其提供的高质量服务。因此,现代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旅游服务技能,还要有现代营销技能[1]。
为能更好地了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笔者对高职院校教师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调研。此外,数据来源主要采用《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7―2022)》,样本对象为江苏省旅游高职院校,围绕影响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旅游人才培养环境(学校背景、专业背景)、旅游专业资源配置能力(经费投入、生源情况、教学设施、师资队伍、产业资源)、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成果(学生素质、就业情况)等指标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统计了近5 年的最新数据,归纳了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实证准备。
新时代对旅游岗位提出了新要求,岗位的新需求和旅游从业者的文化技术技能之间的不匹配、当前经济结构与劳动力之间的不匹配越来越明显。因此,培养一批高素质旅游人才作为国家的旅游产业储备人才,已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要求。传统的低技能岗位工作因为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受到影响,因此对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经济形势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行业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高素质技能人才短缺等一系列因素对旅游人才队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高素质旅游人才短缺、旅游人才素质与工作岗位要求不匹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
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缺乏适合高职学情与旅游专业方向特点的指标体系,甚至有些评价内容已不符合当代的实际情况。很多高校只依据大环境发展的需要设立旅游类相关专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环境、资源配置能力、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果的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没有深入调研,缺少指标明确、操作性强的人才评价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专业,对旅游专业人才既要有旅游管理的能力,又要有为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旅游团体服务的能力,使之成为展示旅游产业现代化、国际化形象的领军人物。但在教学方面,目前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对象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信息化教育应用很少、课程设置与市场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学生对教学产生厌倦感,学习兴趣减弱。另外,目前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学仍以理论为主,实践活动比重较低,导致理论与实践不匹配。“旅游+新形态”的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掌握现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和运营能力,因此,必须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其专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双高计划”的要求,从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考虑结合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重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行业领域职业需求,加强专业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是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生产一线从事旅游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顺应社会变革、技术发展的潮流,制订的教学方案必须与时代、社会发展相一致,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培养新时代的旅游专业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再次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为学生提供课本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能借助信息化手段更好地自主学习。最后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双高计划”的建设过程中,高职教师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翻转式教学、慕课等多种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以备课为重点,深入探索适应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人才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设计高职旅游专业教学内容时,重要的是对高职旅游人才要获得的关键知识能力有清楚的认识,并充分将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技能有效地融入日常学习中。另外,在教学时,教师还应注重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团队管理、酒店服务管理、语言组织等),并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对原有的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进行改进:第一,在课程内容设计时,要充分掌握知识内容,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活动中了解并掌握,这样有些课程就可以删去或减少课时;第二,可以将某些内容重叠的课程合为一体,比如有些课程性质上相同,但在内容上却有一些重复,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些课程合并起来成为一门课程;第三,要适应我国旅游发展的要求,调整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因为教学不能只“教”,更要“学”,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把自己代入学生的角色,从中挑选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内容。
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实习实训占总课时的50%左右;另外,学校要强化师资力量,大力培育“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同时也要从企业中聘请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中任职锻炼,不断提升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因此,院校要培养一批具有高知识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同时,要强化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根据“双高”建设高职教学理念的实施,我们将改变传统的“单一成绩”的考核方式,探索“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综合考核体系。课程内容将包括旅游企业管理实践案例、“1+X”证书考核内容、学生技能大赛题目、创新创业项目等,以教师、学生和合作企业为评价对象,利用信息化平台等多种考核工具,通过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营销推广、导游讲解服务等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不断发现问题,提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