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典籍名句的德译研究

2024-01-17 02:09曹姗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0期
关键词:名句德语典籍

曹姗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2)

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以下简称为 “典籍名句”)在领导人重要讲话中经常被引用,这些典籍名句的翻译,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典籍名句往往言简意赅,且来源较为丰富,既有历史性,又有文化性,给翻译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因此,研究典籍名句翻译,是促进翻译水平提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现实需要。

本文选取的典籍名句均来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这本著作自2014年9月出版以来,以中、英、法、德、日等多语种版面向海内外发行,为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提供了重要文献[1]。

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为指导,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出现的典籍名句及其德语翻译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翻译策略和方法,希望为典籍名句的德译研究提供借鉴。

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介绍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分别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的目的论;贾斯特·赫尔兹-曼塔里(Justa Holz-Mäntäri)的翻译行为理论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目的论共有三大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收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能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但译文忠实于原文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5]。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处于第一位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服从于目的原则。

2 典籍名句德译分析

目的论中提到译者要从翻译目的出发,典籍名句的外译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目的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适当地以翻译策略为基础,灵活地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从而实现文本的交际功能。在本文中,作者按照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对典籍名句进行了分类,并选取了6 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使用目的论的三原则对其进行了分析。

2.1 直译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桂乾元指出了直译的4 要素,分别是:一词不多,一词不少;(基本)不打破原文结构;逐字逐句对应;达到原文的效果[6]。因此,直译的翻译方法尤其体现出目的论的忠实原则。

(1)原文:公生明,廉生威。

译文:Gerechtigkeit schafft Vertrauen und Redlichkeit fördert Autorität.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引用的名句,意为处事公正才能明察是非,做人廉洁才能树立威望。“公”即公正无私;“明”即明察是非,有很强的分辨力和判断力;“廉”即廉洁;“威”即威望,有令人信服的公信力[7]。该讲话借此强调政法机关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在德译本中“公”被译为“Gerechtigkeit(公平、公正)”,“明”被译为“Vertrauen(信任、信赖)”,“廉”被译为“Redlichkeit(诚实、正直)”,“威”被译为“Aurorität(权威、威信)”,前后出现两次的“生”字,分别被译成“schaffen”(创造、使产生)和“fördern”(促进),便于德语读者理解。该句通过直译的翻译方法实现了译文形式和内容与原文的“严丝合缝”,也就是说,不仅实现了译文与原文内容上的对应,而且也实现了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的对应。符合目的、连贯和忠实原则。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原文和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应较好的其他用典翻译的例子如下:

(2)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Lernen,ohne zu denken,ist eitel;Denken,ohne zu lernen,ist gefährlich.

该句的译文和原文基本做到了字句对应,在德语句子中使用了典型的“ohne...zu”句式,表示“无伴随”,把“学而不思”中的“学”没有伴随“思”的意思,以及“思而不学”中的“思”没有“学”的意思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在形式和内容上忠实于原文,并且便于德语读者理解,符合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同时该句也让德语读者理解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这一名句内涵,实现了交际目的,符合目的原则。

2.2 意译

对典籍名句翻译来讲,最大的困难是翻译对象国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两种文化的不同,有些事物或行为在中国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但对处于另外一种文化里的读者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比如,有些事物或行为是中国特有的,或者有些事物或行为在德国也有,而且有对等的词,但含义不同,还有由于风俗习惯、民族心理、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表达方式之不同,所用的习语比喻往往也不同[8]。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译,对译语读者来说会存在理解障碍。此时便需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抛开原文句子形式,打破原文语法、句子成分、句子搭配等结构上的限制,在忠于或不违背原文原意的前提下进行“创作”。“部分成语、谚语、熟语、习惯用法等”一般都需要意译。

(3)原文:责任重于泰山。

译文:Die Verantwortung dafür,die Sicherheit am Arbeitsplatz zu garantieren,hat oberste Priorität.

“重于泰山”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意思是:比泰山的分量还重,多形容价值极高或责任重大[9]。“泰山”作为一个带有中华文化负载词在该句中未被直译出,不符合忠实原则,但是用“oberste Priorität”(最高优先权)将“泰山”代表的“重要性”意译出来,与原文所要表达意思是一致的,符合译语语言习惯,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符合连贯原则。目的论三原则中忠实原则要服从于连贯原则,所以该翻译策略并不与目的论相违背。

(4)原文: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

译文:Es wird auch behauptet,dass der Fleiß einen Heiligen von einem Dutzendmenschen unterscheidet.

该句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名句,出自清代颜元《习斋先生言行录·齐家》,意为只要肯用功,即便是庸人也能为圣人,如果不肯用功,就是圣人也会变成庸人。该句古语在此次讲话中的引用,意在强调用功学习的重要性。在翻译时,强调了该句的核心重点“用功”,并将其翻译为“Fleiß”(勤奋),该句的德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勤奋将圣人和普通人区分开来。由此可见,此处通过意译,将原文的信息转换为符合目的语受众交际规范的语言传递出来,符合连贯原则。

2.3 德英翻译策略和方法对比

通过对比典籍名句德译本和英译本,会发现某些典籍名句的德译和英译采用的翻译方法是不同的,举例如下:

(5)原文:行百里者半九十。

德译版:Die Hälfte einer Reise von hundert Meilen beträgt neunzig Meilen.

英译版:The last one tenth of the journey demands half the effort.

这句名言在2013年和2014年的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都被引用过,出自《战国策·秦策五》。原文是:“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常用以勉励人做事情要坚持到底、不松劲[10]。在这两次讲话中都是以此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距离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为之奋斗。这与“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喻义十分契合。

德译本对这句话翻译的字面意思是:一段一百里旅程的一半等于九十里,该译文忠于原文字面之意,完全遵循了忠实原则,但是一百里的一半应该是五十里,对德语读者来说这样的翻译很难理解,不符合连贯原则,也没有将原文要表达的寓意传递出来,因此也不符合目的原则;英译本中该句的字面意思是:最后十分之一的旅程需要一半的努力。显然,英译本译者采用的是意译的翻译策略。从字面意思看,该英译文与原文并不等值,看似不符合忠实原则,但英语读者可以无障碍地理解,符合连贯原则,并且这两个表达在读者那里所得到的效果基本一样,符合目的原则。

(6)原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德译版:Ohne Regeln entsteht nichts Halbes und nichts Ganzes.

英译版: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norms and standards.

该俗语出自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意是:不凭规和矩,是画不成方圆的。该句的德译本采用的是直译,对原文进行了最大限度地忠实模仿,符合忠实原则,由此便于读者知道其字面意思,但这条俗语背后的意思对于德语读者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不符合目的原则;而英译本则采用了意译,完全抛弃原文的框架,不符合忠实原则,但英译文符合英语语法,便于英语读者理解,符合连贯原则和目的原则。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德译本更倾向于直译,更贴近原文的表达,更符合忠实原则;而英译本则偏重于意译,其用词和句型更贴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更符合连贯原则。

2.4 被多次引用的典籍名句译文对比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中大量的典籍名句,部分被多次引用,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被引用6 次),“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被引用2 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被引用2 次),“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被引用2 次),“和而不同”(被引用4 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被引用2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被引用2次)等。其对应的德语翻译基本上都是前后统一的。但也有译文前后不同的情况,比如“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语料检索发现该谚语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出现过3 次:

(7)原文:众人拾柴火焰高。

德译版1:Viele Hände erleichtern schließlich die Arbeit.

德译版2:Wenn viele Leute Reisig sammeln,wird das Feuer höher lodern.

德译版3:In China pflegen wir zu sagen:"Wenn viele Leute Reisig sammeln,wird das Feuer höher lodern."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谚语本意是众多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比喻人多力量大。德译版1 出自2013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时的谈话要点。此处译文的字面意思是:许多手(人多)让工作更容易,译者通过意译的方法将原句的内涵表达出来,遵循连贯原则。其实,针对“人多力量大”的喻义,德语中也有对应的谚语可以使用——Viele Hände,schnelles Ende,该句意思是:多人一起可以更快完成工作,实现目标。

德译版2 出自“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该处译者将谚语的字面意思“如果很多人收集木柴,火会燃烧得更高”直译出来,既遵循了忠实原则,也符合连贯原则,因为这样对译语读者来说也并不难理解,反而更加形象生动。其实对于那些喻义清新、形象逼真的谚语来说,直译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又可让译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文化的特色,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译文中使用了引导条件状语从句的连词wenn(意为“如果……”),把原文字面上没有,但逻辑上存在的意思表达了出来,符合连贯原则。因为,汉语和德语在句法上的差别是很多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德语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wenn、obwohl、weil、als、obwohl 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在汉语中,同一概念却可以通过句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表达出来。在典籍名句的德译本中这一现象比较明显,其中连词wenn 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略举几例如下:

(8)原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译文:Wenn man sich an einem Tag erneuern kann,kann man es an jedem Tag und sollte es ständig tun.

(9)原文: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译文:Wenn man einen Brunnen bohrt,fängt man mit einer tiefen Grube an,erst dann kann ein mehrere tausend Meter tiefer Brunnen gebohrt werden.

(10)原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译文:Wenn du einen Würdigen siehst,dann trachte,ihm nachzueifern.Wenn du einen Unwürdigen siehst,dann prüfe dich in deinem Innern!

当然也有其他连词的使用,比如,原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德译版:Folge guten Beispielen,solange es welche gibt;korrigiere Deinen Fehler,sobald Du einen entdeckst.在该例子中连续使用了两个时间状语从句的连词solange 和sobald。

在“治大国若烹小鲜”中也出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谚语的使用,此处使用的是德译版3 的译文,该译文与德译版2 的译文是一样的,但是在译文前面添加了一个短语:In China pflegen wir zu sagen。该句的添加可以让译文的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句话与中国的文化习俗有密切关系,能激起译语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了解和学习中国特色文化,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符合目的原则。

3 结束语

本文利用自制的小型语料库,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的典籍名句及其德语翻译进行梳理,典籍名句具有鲜明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译者在翻译时灵活地使用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和方法,目的是在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的基础上,努力让译文更容易被读者接收、符合译语情境,并在译语环境中发挥与原文作者意图一致的作用,减少语言障碍,让德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译文的意思,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体现了目的论三原则。

同时发现,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基于翻译目的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这一点从同一名句被多次引用处的不同译文的不同版本翻译方法可以看出。同时,为了弥补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距,英译本和德译本针对同一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德译本和英译本在某些典籍名句的翻译中,在目的论三原则的体现上的重点是不同的,德译本更侧重忠实性原则,英译本更侧重连贯原则。当然,目的论三原则并不是评价翻译质量的唯一标准,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对典籍名句翻译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名句德语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