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高职机电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索

2024-01-15 07:40张亚雄李枝荣
职业 2023年24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思政

张亚雄 李枝荣

■摘 要:本文阐述了如何通过四条路径开展课程思政,实现对机电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教学目标,寻找融合点,培养学生学习信心;改变教学手段,拓展知识范围,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耐心;走出校园,拓展实验实训平台,培养学生进取精神;改进教学评价,形成全过程反馈。以期通过上述探索实现机电类专业学生愿意去企业、企业也愿意接收学生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课程思政;机电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课 题: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双高背景下基于校企合作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J1993)的研究成果。

高职生介于中职生和本科生之间,由于不能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充满了困惑和彷徨,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较大。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常出现岗位流失率高的问题,企业花很大力气把学生招进来,但是学生往往在极短时间内便辞职离开,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定位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学生不愿意下车间,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做又脏又累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能力观培养。

传统的做法是各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的大一阶段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三阶段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实际授课效果差强人意。原因是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进行大二专业课学习的黄金时期没有进行就业指导的覆盖。笔者认为应结合就业需求,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利用课程思政来培养学生的就业观。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生产、运行、维护等生产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成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向上、敢于拼搏、学有所成的高素质青年。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推进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为提高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条件。

(二)工匠精神的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从过去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精尖技术产业发展转型,要完成这一伟大转变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

当前正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各领域对员工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由单纯培养技能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转变,是高职院校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课程思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极好方法。依托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化为行为习惯,从而满足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企业用工需求

现代工业的发展、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敬业精神、协作意识、职业责任感等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更要加强其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要对日常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职业素养培养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投身国家建设的使命感,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确保学生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四)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需要

在传统的高職教育中,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单纯的思政课程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正向影响作用不大。

而通过课程思政,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课程思政,教师利用工作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寓教于学,使得学生快乐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二、课程思政与学生就业观培养实践

(一)结合教学目标,寻找融合点,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现阶段国内各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日常教学中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但是,由于各地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生源对就业认知的程度也不同。

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对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层面进行教学设计。在专业课程中要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哲学与人文内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讲解,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进而引导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新生入学教育为例,教师在知识目标讲解中,围绕科技与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生愿意投身其中的信念。

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精神,增强学生就好业、干好事业的信心;引导学生在完成团队任务过程中提高分工合作、沟通交流、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就业观。

(二)改变教学手段,拓展知识范围,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项目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同时又具有较多的学习自主性,通过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做好工程、认真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走出校园,拓展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技术技能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单纯的校内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走出校园,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邀请一线技术能手现身说法、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等方式,来拓展学生的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联合企业共同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室建设、教材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邀请一线员工开办讲座等,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从业要求,学会自我对比、查漏补缺,为顺利就业做准备。

提高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参与技能大赛,各类技能大赛是学生学习技能的催化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是各个学校交流、改革创新的一个平台,更是展现院校综合实力的一个机会。通过技能大赛使学生深刻感悟到技能的魅力,激励他们树立技能改变命运、技能创造未来的信念,形成符合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具有敢于拼搏、敢于奋斗、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最终实现德技双修,成为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

(四)改进教学评价,形成全过程反馈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评价不能单纯地以学习成绩来衡量,而是要结合人才培养要求,从学生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

学生评价应在学期即将结束时進行,对评价结果要及时进行收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评教结果报告。教学评价主要以监控教师日常教学环节为重点,可以采用集中听课、推门听课、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教师评价主要关注教学进程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学任务目标的明确性,任务内容与实际生产的贴合度,教师能否主动引入对应的规范和标准,教师能否通过日常教学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学校评价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由教务部门收集本专业的教学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抽查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主要从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等方面进行。企业评价主要是从就业单位的反馈意见中,了解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等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否满足企业要求、是否需要在某些方面进行改进。

三、结束语

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勇于钻研的精神。使学生具有三心:热心、耐心、恒心,即遇到一份陌生的工作时要有热心,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有耐心,想要取得长足的进步要有恒心。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专业能力可为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职业发展、岗位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蔡熙文.应用型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才智,2022(25).

[2]李健.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为例[J].时代汽车,2021(15).

[3]赵洪.高职生心理普查数据的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J].科技风,2022(21).

[4]张京良,张丽.“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分析与实施[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9).

[5]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

(作者单位:云南轻纺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精益管理理念的汽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论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创新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气探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体会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