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
〔摘 要〕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发现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启发式教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策略,包括如何设计启发性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如何提供实践机会等,以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小学科学;启发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3 019-021
小学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在小学阶段,如何教授科学知识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灌输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大量的知识,而学生则被迫接受。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也难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教育方法。它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通過实践来探索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要主动分析和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启发式教学通过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生可以一起讨论问题、分享观点,互相学习。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更多地扮演了自主学习者的角色,他们需要自己探索问题、寻找答案。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小学科学课堂启发式教学策略
(一)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提出启发式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中,提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答案,更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思考欲望和探索冲动。以《听听声音》为例,通过提出启发式问题,如“什么是声音?”“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学生开始主动思考声音的定义和产生机制。这种好奇心的唤醒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答案,带着主动性去学习,从而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所学知识。这种启发式教学策略可以通过激发好奇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通常更容易投入他们认为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当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更有动力去深入思考、实验、观察和探索。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积极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例如,当学生被问及“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时,他们可能会自发地选择不同的物体,如铃铛、木制琴弦和鼓,然后亲自实验。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能帮助他们回答问题,还让他们兴奋地探索声音的奥秘。因此,提出开放性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策略,可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此外,启发式教学还促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信息,而是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和整合,有助于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好奇心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动力。因此,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启发式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启发式思考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种重要策略,它强调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探索和实验来主动深入地理解科学概念。以《测量肺活量》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启发性问题,如“为什么我们需要测量肺活量?”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思考肺活量测量的背后原理和应用。学生被鼓励思考问题,并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他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书面回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阶段侧重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而不仅仅是接受教师的信息。在引出问题之后,学生可以进行实验和观察,以深入探索肺活量测量的原理。他们可以使用肺活量计等工具,实际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观察不同因素,如年龄、性别等,对肺活量的影响。这个实验阶段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在实验和观察后,学生被鼓励总结和分享他们的发现。他们可以讨论不同因素对肺活量的影响,提出新的问题,以及如何测量肺活量来评估健康状况。这个阶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探索精神。启发式思考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实验能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启发式思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在《测量肺活量》这一课中应用启发式思考,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肺活量的测量原理和应用,同时培养了问题解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科学学习,为未来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启发式实践,提供实践操作机会
通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他们能够亲身体验科学原理,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并培养实验和观察的技能。以《让小车运动起来》这节课为例,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小车和选择不同的动力方式让小车运动。这种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原理,例如力、摩擦和斜面的影响。通过亲自操作小车,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动力方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如使用弹簧驱动器、风力或斜面等。这些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力的概念,以及不同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例如,当学生使用弹簧驱动器让小车运动时,他们能够亲自体验到弹簧的弹性和压缩对小车速度的影响。他们可以尝试不同弹簧的弹性和压缩程度,观察小车的运动变化。这个实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更深入地理解了弹簧的工作原理和动力传递。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实验中观察不同表面的摩擦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他们可以尝试在不同表面上放置小车,如光滑的塑料板、粗糙的纸张或倾斜的斜面,然后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特点。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不同表面对摩擦力的影响。这些实践机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通过亲自操作小车和观察实验结果,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科学原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的科学学习提供了更丰富的体验。
(四)启发式合作,鼓励学生共同探究
合作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共同探究、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以《水》这节课为例,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基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为什么冰会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需要他们深入研究水的性质和密度。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究這个问题。他们可以一起讨论、提出假设,并开展实验来验证这些假设。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共享他们的思考和实验结果,帮助彼此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冰会浮在水面上。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共同探索科学原理。启发式教学注重实际操作,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深化理解。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变化以及冰浮在水面的现象。通过实践,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冰浮的科学原理,同时培养实验和观察的技能。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思辨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与小组成员共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冰会浮在水面上。这种共享和讨论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讨论技能。通过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不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交流技能。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索科学问题,分享知识和观点,从而丰富了他们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这种综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小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未来的科学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启发式评估,强调学生主动思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启发式评估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思考的评估方法。它与传统的笔试或考试不同,更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空气”单元课程为例,在学习关于空气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启发性问题,如“你认为为什么人们在高山上更容易呼吸急促?”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运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如空气的组成、气压的变化等,进行思考和推断。学生需要以书面方式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他们的分析和解释。他们可以阐述高山上气压较低,氧气浓度较低,因此呼吸急促。这种回答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展示他们对空气特性的理解。启发式评估的标准不仅仅考查学生能否给出正确答案,更侧重于他们的推理和解释能力。评分标准可以包括对知识的准确应用、逻辑推理的合理性、清晰表达等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提供反馈,强调正确的部分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反馈不仅仅是关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还包括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质量。这有助于学生不仅仅为了得分而回答问题,而是为了深入理解。启发式评估有助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与传统的选择题考试不同,启发式评估强调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通过在“空气”这个单元中应用启发式评估,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学生也能够通过解答开放性问题来更好地巩固和应用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和科学探究。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合作学习和应用启发式评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科学课程中的复杂概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科学素养。未来,面对激烈竞争的教育环境,教师和家长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以培养下一代具备深刻科学理解和解决未来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秀麟.浅析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1(66):7-9.
[2]张瑞华.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师),20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