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伟平 胡竹飞
〔摘 要〕 科普绘本将科学与语言、艺术等融为一体,可以有效进行科普教育。针对目前家长不擅长鉴别、教师不善于推荐、学生不得当阅读等诸多问题,本文以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心脏与血液》一课为例,结合绘本《扑通扑通的心脏》,提出活用科普绘本,落实科普教育:基于教材恰当选绘本,基于题材适切定目标,基于学情进阶理脉络,基于活动严谨辩思维;基于科普指导拓宽视野。在此基础上,有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更多的科普读物,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普绘本;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3 007-009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储备军,是社会发展的希望。他们对科学技术掌握的程度往往决定着地区的创新力、社会的发展力和国家的竞争力。因此,一线教师要加强科普教育工作,增强科普意识,培养一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科普绘本将科学与语言、艺术等融为一体,生动地表达和展现科学概念与科学知识,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作为一线教师,立足科学课堂活用科普绘本进行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本文以教科版小学五上“健康生活”单元《心脏与血液》一课为例,与《扑通扑通的心脏》绘本结合,从新视角重组教学内容,梳理科普绘本教学脉络,引导学生从原概念逐步走向科学概念,引领思维向高阶迈进,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科学技术知识。
一、基于教材选绘本:突出恰当性
教材文字言简意赅、科学精准,读起来似乎缺少情感,而科普绘本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有趣味性的语言,有些绘本还会夸大其词地描述故事。所以需要教师精心选择合适的、配套的、有趣味又有科学味的绘本,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一)选择书籍:关注适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师事先应做足挑选科普读物的工作。关于同一科学知识点的科普读物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科普读物都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摘取内容:重视关联
科普内容要有取舍,才能使内容充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提高科学素养。教材的教学目标与科普读物中所提供的科普知识,有些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冲突排斥。一般情况下,科普读物拓展的内容会更多,甚至会有不相干的内容存在。所以,在引用时,教师需关注与课堂内容的关联性,使教学内容更加吻合教材体系,完成教与学的目标。
所以教师在取舍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不同内容,取在互补处
《扑通扑通的心脏》第2页“听一听心脏的声音”,作者图文结合,采用诙谐的语言来吸引小读者的眼球,但同时又有一定的实践操作引导。而在教材中,有“比较心跳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的内容,却没有專门安排“测测平静时的心跳”的内容,所以绘本上的相关内容是可取的。可以采用绘本的这个场景作为情境导入部分,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在绘本中,一些叙述性文字可以进行速读指导,而遇到可以操作实践的部分,一定要停下来,组织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
2.交织内容,取在关联处
《扑通扑通的心脏》中“心脏的作用”这个板块重点介绍了心脏像一个泵一样,让血液流动,并且还绘制了血液的流动方向,采用文字+图的形式呈现了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
“看,就是这个。用手一松一紧地握上面红色膨起的地方,里面的阀门就嘎吱嘎吱动起来……”
这个活动与教材当中的模拟实验是一致的。教材中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到做模拟实验时手的感觉,从而体验心脏跳动会疲劳。绘本中则将话题引到心肌细胞工作,讲解了心肌细胞获得氧气和营养的途径。对于这样的内容,就可以两者结合,选取相关联的内容,舍弃不相干的部分。
3.相同内容,取在趣味处
《扑通扑通的心脏》第18页:“我们的身体内部有很多血管,血管中流淌着充沛的血液……”“如果把有血管的地方染成红色,是这个样子的。”
教材中的聚焦部分是:“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脏、血管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这是相同的内容,绘本中的语言读起来轻松、幽默,又不失科学性,所以可以取用。
(三)修改材料:讲究严谨
科普读物有时为了追求灵动趣味性和文学艺术性,在语言方面会不够严谨,在描述科学概念时会出现不科学的情况,甚至会夸大其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加以修改和调整。
在绘本中,第15页配了一张大猩猩的图片,文字说明是:“我们的身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么说,大猩猩和猩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但是图片上却用短线条来体现细胞的存在,是不确切的。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绘制人体的血管图之后,用圆形来表示细胞,绘制人体的细胞图,从而将“血液给身体各个部分的细胞提供营养”的复杂关系精准地表示出来。
二、基于题材定目标:追求适切性
科普绘本是融科学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书籍,往往有艺术加工。所以,在使用绘本的过程中,不能采用“拿来主义”,而是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情,通过“故事情节”和“科学知识”两条脉络选择进入课堂的科普读物,制定适合学生年龄和学习特点的学习目标。
(一)制定适合推广的科普阅读目标
科普绘本的语言与教材的语言不同。教材语言精简、严谨,在学生眼中是硬邦邦、冷冰冰的文字,缺少温度;绘本读起来是带有人情味和趣味性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教师要善于以绘本为载体,活用绘本,选取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的科普读物,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阅读能力的科普绘本安排在课内学习,以激发学生科普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制定如下阅读目标。
知识拓展:通过广泛阅读科普读物,拓展知识面,拓宽视野。
兴趣养成:通过有质量的科普读物,激发科普阅读兴趣,形成阅读习惯,主动开启科普阅读之旅。
思维创新:通过科普读物的自主阅读与自身实践,寻找证据证明读物中知识内容的科学性和真伪性,并能科学辩证地质疑。
科学论证: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加深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科学观念,并享受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
(二)制定适合学生的科普学习目标
选好科普读物后,就要配合适合的学习目标,来推广科普读物,配套教材教学,制订阅读计划,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以《心脏与血液》与《扑通扑通的心脏》绘本结合为例,可以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以科学观念为主体、科普绘本为载体,通过对心脏跳动的初步观察和模拟实验,知道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认识到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心脏跳动使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生命活动。
科学思维:结合科普绘本,通过对观察心脏,模拟心脏的工作情况,推测出心脏的“工作”方式,了解其跳动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掌握分析与比较、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方法,重组思维,突破定势,拓宽思路。
探究实践:通过教材中的模拟实验和绘本中的探究实验感知心脏的工作,通过教学材料相结合的模拟实验,呈现出心脏的工作方式和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
态度责任:将教材与绘本结合学习,更加全面地认知心脏工作,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学会保护心脏健康的方法;喜欢阅读科普读物,乐意与人分享阅读,并结合教材采用科学的辩证法去阅读科普书,能质疑。
三、基于学情理脉络:体现进阶性
科普绘本的故事内容脉络往往不同于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模式,不能满足科学探究的层次性和进阶性。学生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阅读,却可能缺乏深入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此时教师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启发式提问和任务驱动来推进学生思维向高阶发展。在制定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之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同时关注课堂生成。在教材内容与科普读物相互融合应用上,主要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融合度高的绘本,齐头并用
如果科普读物与教材有一定融合性,那么,在使用科普读物的时候,就可双管齐下、齐头并进,使两者共同服务于科学课堂,“润物细无声”般地向学生推广科普读物,激发学生科普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课外持续开展探究活动。
(二)拓展性强的绘本,分头使用
有些科普讀物中的内容对于课堂知识具有补充或者是引言之类的,科普读物的内容又比较少,那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科普读物放在课前或者课后进行补充课堂学习,丰富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而前面举例的《扑通扑通的心脏》是属于融合度高的科普绘本,可以双管齐下,采取双线螺旋形向上进阶的方式。其教学脉络可以如下:
四、基于活动辩证思维:讲究严谨性
(一)启发学生思维,辩证阅读科普读物
在阅读科普读物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证,讲究知识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己与文本的争辩、学生之间的相互争辩,学会辨别书籍中的不严谨之处,为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观念打下基础。
针对绘本中夸张和不合理的板块,处理方式可以如下图:
(二)培养阅读习惯,提升科学素养
课内阅读往往受制于时间等因素,不能长时间进行。要引领学生在课外更多地阅读科普读物,科学教师就要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学会自主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拥有独立的思考。而不是像阅读文学作品或欣赏艺术作品一样,仅仅限于欣赏。阅读科普更多的是验证和应用,一定要提倡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动手试试,或者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或者验证书中的内容。只有创新阅读和动手实践才能助力自己获得更好的科学素养,才有能力推动科技的发展。
“尽信书不如无书”,尤其是对于科普阅读来说,如果平铺直叙地读而缺少活动操作验证,就失去了读科普书的意义。教师可以针对文中的互动语言组织实践活动,或者自己开展实验验证文中的真伪,增强自己的求证意识,提升自我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线教师要通过科普阅读指导,做好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促使学生在感性的绘本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并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以先进的科学思维理性地认识世界,提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郑青岳.科学学习中的100个疑难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