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锦绣
关键词:人际关系;积极沟通;初一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2-0030-04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初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之一。青春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青少年对同辈朋友的需求最为强烈,和朋友高质量的沟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但同时,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往往过于自我中心,透明度错觉较强,会期待朋友完全理解自己,甚至认为“我不说你也能懂”,加上缺乏溝通技巧,这样不合理的期待就很容易落空,会让青少年感到失落甚至抑郁。因此,引导青少年建立表达意识,学习沟通技巧,是必要且重要的。
【活动目标】
1.感受沟通中的透明度错觉,意识到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的难度,降低对他人完全懂自己的期待;
2.建立主动表达、积极沟通才可能被他人理解的意识;
3.通过学习和练习非暴力沟通,掌握和应用沟通技巧,达到与他人更好地相互理解的效果。
【活动方法】
游戏法,分组讨论法,教师讲授。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Lie to me》视频片段,眼罩。
【活动对象】
初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暖身阶段:观看视频,导入“读心”
播放《Lie to me》根据微表情测谎的视频片段。
师:大家看完视频,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吗?
生1:我也想有这样的“读心术”。
师:所谓的“读心”确实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学中,我们把它称为“理解别人”。看来大家对“读心”都很有兴趣,那今天我们课上就来试试大家的读心水平。
设计意图:用视频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并导入“读心”这一话题。
二、转换阶段:闯关挑战,感受“读心”
师:为了测试大家的读心水平,今天我们设置了三个闯关挑战。
(一)闯关挑战:猜歌
游戏规则:两人一组;A想一首歌,在黑板上写上歌名;A根据歌拍手打节奏(歌词里出现一个字就拍一次手);B全程背对着黑板,根据A拍出的节奏来猜歌。
共进行三组游戏。
师:(问每组中的角色B)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想?
生2:只听节拍真的猜不出来;看到歌名才反应过来。
生3:太难了!
生4:听到台下的提示才猜到。
师:能猜到的同学都不是只靠节拍猜到的。当每个人的背景知识不一样时,只靠语言来猜别人所想,太难了。
设计意图:参考“知识的诅咒”研究范式设计闯关挑战,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不靠语言传达信息的难度。
(二)闯关挑战:画脸
游戏规则:两人一组;A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人脸,但脸上缺失一只眼睛、鼻子;B用眼罩蒙住眼睛,在A的口头指引下,走到画前补画人脸,在这期间B不可以说话。
共进行三组游戏。
师:(问每组中的角色B)你觉得自己画得怎么样,刚才感受如何?
生5:不太匹配,A跟我说往左边点,我也不知道该往左多少,只能凭感觉。
生6:她让我画个星星眼,谁能想到她说的星星是四个角的?
生7:全程只有一个想法:我好懵!
师:当我们看不见别人眼中的情况时,即便有语言指导,我们也很难做出符合对方期待的事。哪怕是简单的“画个星星”的指令,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设计意图:在闯关挑战1的基础上,增加由A到B的单向语言表达,但挑战仍然较难完成,由此学生意识到,单向的表达仍不足以达成理解效果。
(三)闯关挑战:猜人
游戏规则:A想一个人,把名字写给老师;全班同学尝试用10个“是不是”问题猜这个人。
共进行三组游戏。
师:(问全班)大家有什么感想?
生8:写班里的人还比较好猜。
生9:虽然这个作家我们都认识,但谁能想到写的是他呀。
生10:我们班很多人都喜欢这个演员,但我不认识,根本不可能猜中……
师:第一位同学写了班里的老师,所以大家能在十个问题内猜中;但后两位同学写了班级之外的人,人选范围变得很大很复杂,即便我们有机会反复提问,缩小范围,仍然很难猜中。
设计意图:增加由B(全班)到A的沟通确认,让学生感受,双向的沟通虽然能让我们接近对方的想法,但作用仍然有限。三个闯关挑战层层递进,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相互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对应下一个环节中的三点方法。
三、工作阶段:沟通公式,辅助“读心”
(一)为什么“读心”这么难
师:经过三个闯关,挑战者们好像都觉得读心好难。现在我们来问问出题人的感觉,出题的时候是想为难大家吗?
生11(挑战1中的角色A):我没想到会这么难,这首歌很常见,应该很容易听出来。
生12(挑战2中的角色A):感觉我画的脸很简单,但是跟她说不明白。
生13(挑战3中的角色A):这个人挺有名的,我以为大家都知道。
师:看上去,大家都觉得别人应该能很快猜中自己的想法,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这种高估了别人对自己理解程度的心态,在心理学中叫“透明度错觉”。如果把每个人比喻成一座冰山,那么别人只能看到你外表的一小部分,你以为冰是透明的,但其实对水面下的你的内心,其他人是看不到的。你们觉得水面下有哪些东西?
生14:我没说出来的心情和想法。
师:想法都包含什么呢?
生15:想要别人做的事。
师:没错。我们内心的情绪感受、需求、期待像是冰山在水面下的部分,不为人所见所知。大家能不能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种透明度错觉?
生16:自恋?
师:很接近!小时候我们的需求很简单,想睡觉,想吃东西,想换尿布,即便我们还不会说话,也能很快被爸妈或别人满足。所以别人能猜中我,满足我,这个“自恋”的想法就种下了种子,让我们即便在长大后,心思变得更复杂更难猜后,仍然还希望被别人快点满足。
設计意图:通过挑战中角色A的分享让大家意识到透明度错觉的存在,降低对他人理解自己的期待。教师讲解时,课件会呈现萨提亚冰山模型(简版),使讲解更形象化,并为后续呈现表达公式做铺垫。
(二)我们可以怎样让自己更好地被“读心”
师:每个人都想“我不说你也能懂”,这种期待好实现吗?
全班学生:不好实现。
师:那我们可以怎么做,来让我们更好地相互理解呢?
生17:更开放地表达自己。
师:没错,我们要把不为人知的部分也表达出来。除此之外,因为这种期待是过高的,我们还可以——
生18:降低期待。
师:对,降低期待,开放表达,还可以像第三个闯关挑战时那样——
生19:多和别人确认几次。
师:总之,我们可以做这三点,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一齐读:
(1)合理降低对他人的期待。我们都渴望被理解,但也很难被理解。
(2)真诚表达自己的诉求。说自己的观察、感受,而不是评判其他人的想法。
(3)确认自己的意思被传达。可以问“我说清楚了吗?”
师:好,关于这三点,我说清楚了吗?
生20:老师,有的时候我即使表达了诉求,别人也不听。比如我和爸爸妈妈从小生活在一起,有很多一样的生活背景,可是他们还是不能理解我,不听我说的话。
师:这是个很常见的场景!不是我们只说对别人的要求,就能让别人听我们的,因为别人会觉得“凭什么呢”。我们得让别人知道为什么,也就是需要用一些表达技巧。结合刚才那座冰山,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表达公式:我观察+我感觉+是因为我+我请求。(见图1)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几个选择题来看这个公式的每个部分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1)下面哪个(些)是“我观察”?
A.你总是迟到,太懒了。
B.我看到你在我进来的时候停下来说话。
C.你遇见我就躲开,就那么讨厌我吗?
D.我看见你鬼鬼祟祟地,你肯定是偷我东西了。
答案:B,其他都带有评判。
(2)下面哪个(些)是“我感觉”?
A. 我感觉被忽视了。
B. 我感觉你一天到晚啥都没干。
C. 我感觉有点恼火。
D. 我感觉他有病。
答案:AC,“感觉”说的是自己的情绪感受,而不是对别人的揣测。
(3)下面哪个(些)是“是因为我”?
A.因为老师让我们这么做。
B. 因为你现在不对。
C. 因为我需要你的支持。
D. 因为我不想做了。
答案:C,这是自己的需求;D虽然也是“是因为我”开头,但不算是一个需求。
(4)下面哪个(些)是“我请求”?
A.你能对我上点心吗?
B.我希望你对我好一点。
C.你可不可以放学跟我一起走?
D.我希望你周末上QQ,看到我的消息就回复。
答案:CD,请求要说得具体。
设计意图:回顾三个闯关挑战,让学生建立主动表达、积极沟通的意识,并引出三点方法。其中,方法二将非暴力沟通共识与简版萨提亚冰山模型结合,加强了前后环节的连贯性,同时便于学生记忆。然后用例题来辨析公式中四个元素的含义,让学生掌握这一沟通方法。
四、结束阶段:应用练习,实现“读心”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表达公式,接下来我们来练习一下。请大家讨论并写下,如果你是这两个场景中的主人公,你可以怎么运用表达公式来和同学沟通呢?
场景1. A和同学约好放学一起回家,但他放学后和别人一起走了。这是这周的第二次了,A有点生气。
场景2. B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并为此不开心,但同学把B倒霉的事情当成笑话讲给别人。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写下沟通话术,然后选代表分享。
师:在讨论过程中,我听到有同学说,感觉这样的表达有点刻意,因为我们平时并不习惯这样说话。确实,如果我们平时的表达方式可以让我们获得满足,我们当然可以沿用;但当我们发现表达了也没用时,就可以考虑用一下新方法,来更完整地表达自己,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我们这节课通过游戏发现,“读心”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现在的需求、想法很复杂,所以我们需要合理降低对别人的期待,同时主动运用技巧去表达。我说清楚了吗?
生:说清楚了。
师:好,下课!
设计意图:选取生活中两个常见的会引起初中生情绪波动的沟通情境,让学生讨论练习,确保学生在有需要时可以应用课上学到的沟通方法。教师最后总结,巩固课堂效果。
【活动反思】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一生的课题,对以同伴关系为主要社会支持资源的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本课以视频引入、游戏转换,还运用了教师讲授、习题练习、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感受相互理解的困难,从而建立主动沟通的意识,愿意应用非暴力沟通技巧,从初一开始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助力自己的初中学习生活。
本节课经历过一次较大的调整,修改了转换阶段闯关挑战的顺序。最初是随机安排顺序,并在所有挑战结束后问学生感想,结果发现学生更多表达出能玩游戏的快乐,而较难自行从游戏中总结出经验感受。为了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获得更多经验性的体验,本节课将闯关挑战改为现在的顺序,难度逐渐降低,但即便是最容易的第三关仍有难度。在每组挑战后,教师都及时利用“4F动态引导反思法”追问学生感想,并在每个游戏后都进行总结,达到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感受相互理解的困难的效果。在调整后,学生所表达的感想更贴近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了课堂效果。
本节课仍存在一个争议之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去学科化,中学心理课不需要学生掌握、记忆心理学理论知识,所以在评课议课过程中,有老师指出关于透明度错觉的讲解并非必要。但本节课仍保留这一环节,这是因为,一方面,讲解只占很小一部分,且教师并不对知识点进行考核;另一方面,根据课后学生的真实反馈,学生认为这一知识点“很有用”“既好玩又有收获”,学生反馈的课堂收获也与教学目标相符。因此可以认为,这一讲解并没有学科化倾向,而让本节课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是必要的过渡环节。
参考文献
[1] Heath C,Heath D. The curse of knowledg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12).
[2] Gilovich T,Savitsky K,Medvec V H. The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Biased assessments of others' ability to read one's emotional stat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5(2):332-346.
[3] 贝曼. 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M]. 钟谷兰,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 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M]. 阮胤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5] 张竹云,周文定,廖梦琪. 4F动态引导反思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应用[J]. 教书育人,2022 (7):98-101.
[6] 王越. 例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去学科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