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在当下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调查分析与反思

2016-12-14 22:04伊思航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调查分析

【摘 要】独生子女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特有的现象,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子女抚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并作用于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后的人际交往。深入调查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子女;当下环境;人际关系;调查分析

三十多年前,当计划生育成为既定国策的时候,全国大范围内的夫妻开始了一家一个孩子的生活。当我们回顾这些年的变化时,我们会发现人口质量的提升,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提升,这些都是计划生育的优点。但是同样的,弊端也暴露了出来,独生子女的出现,正好是我国社会出现变革的一个时期。过去的三十多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三十多年,改革开放让国人第一次正面接触世界,也让国人的内心萌生了富裕的理念,“养儿防老”的观点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少而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一、方方面面影响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

一方面,因为经济的变化导致了思想上的解放,人与人的差异开始从原来的大熔炉下不断被拉开,解放了思想,个性便不再是一个可以“强制化”的观念。再一方面,同一时期,我国第三次城市化进程促使一个家庭中父母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工厂上班,而不是在家陪孩子,因此放羊式的教育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变得很常见。另一方面,当中日关系处于蜜月期,大约在九十年代末期,日式“宅”文化的冲击大量的占据了独生子女的闲暇生活方式,使得当时独生子女更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的倾向加剧。最后一方面,独生子女的成长会伴随着其他独生子女,有的会是同龄人,有的已经成为家长,由独生子女所形成的环境极大地改变了以往青少年的成长方式。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不容小觑。

二、社会普遍对独生子女人际交往的观点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独生子女是一个普遍受宠爱的群体,而且很多时候父母过度宠爱了。正是由于这种宠爱,独生子女的交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如以自我为中心、看似成熟却相当肤浅的思想、生理与心理的软弱、性格孤僻等。

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人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恐惧、自负),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中更为显著,他们在没有正确指导的情况下仅凭自身的努力尝试去调整心态会引起三种后果。第一种: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感受到了自己比别人有优势,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过分地刺激自己的成就感,形成张狂自负的性格。第二种:曾经因为某次或者多次碰壁,导致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敢与他人交流,害怕再次受伤。第三种:只有在不骄不馁的情绪引导下才能促使他们在面对人际交往时不走极端。然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属于这第三种情况,更多的是第一种与第二种。如果我们将“以自我为中心、看似成熟却相当肤浅的思想、生理与心理的软弱、性格孤僻”不再孤立的看成一个个独立的问题,而是看成某一个“症结”的“并发症”,我们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

三、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们和教育者们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出生时,他们的父母并不一定是独生子女,因此做父母的不能及时回应孩子的需要,即便回应了,他们更多时候会说“我们小时候怎样怎样,所以你要怎样怎样”,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非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自己的孩子却是在一个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症结”之处就在于相较于独生子女家庭,在没有及时得到父母们的交涉下,哥哥姐姐们可以提供正确的指引,并且作为同龄人,哥哥姐姐对家里小辈的影响会更加潜移默化。即使是对于长子(长女),因为邻居家不太可能全部都刚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形成“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这种不可控的交流情况会十分少见。换而言之,非独生子女家庭不是特别依赖父母专门对孩子的教育。至此,我国早期独生子女政策时期的校外教育的偏差就形成了。

同样的,“理论出于实践”。不可能说在早期独生子女政策时期我们的教育体系就形成了对独生子女特有的教育模式。理论上的滞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及时对孩子心理上的关注,错失了在孩子中小学阶段矫正孩子人际交往方式的机会。恰恰到了九十年代,国内对于独生子女在心理上的学术研究才开始有了众多进展。“独生子女问题”这才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至此,我国早期独生子女政策时期的校园教育的偏差就形成了。

四、亟待指导的第二代独生子女

暂且先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一批称为第二批独生子女,这一批刚好也是处于风口浪尖的一批独生子女。第一:他们在最需要通过外界干涉影响社交性格的时候,没有得到专业化的独生子女教育;第二:当他们逐渐长大,中国步入二十一世纪,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于是我们在前几年,经常可以听闻各种各样的恩怨剧情在神州大地的高校里展开,这也是经常被标签的“90后”。对于成年人,他们已经不再适合干涉型的教育。他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几乎已经定型,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去参加适合他们的社团,或是其他多人互动组织,让他们先走出交往的第一步;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你不能怎样怎样”。当他们走上社会时,需要他们自己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给予理解与帮助。

五、第三代往后的独生子女可能更合群

事实上,以90年代后期——第三代独生子女这一代为分界线,对于独生子女的观念则开始发生了转变,专业人群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在某些方面反而要比非独生子女强,比如,体质上、智力上甚至合群性上,都要比非独生子女强。由于家庭教育,独生子女在5岁以前,同非独生子女的区别是较大的。然而在这以后,随着独生子女开始能够走向社会,社会玩伴的增多,同非独生子女的区别开始缩小。并且这些玩伴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经常会面临大跨度的思维跳跃。当他们遇到矛盾时,由于独生子女教育上的优势开始远超非独生子女,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求同存异能力在小学一二年级就会得到开发。随着社会化的开始,基于其没有血缘玩伴的原因,在第三代往后的独生子女中,公平的意识格外强烈,使其更加合群和善于交往。少了哥哥姐姐,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了交际的优势。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独生子女在当下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调查分析与反思”(项目编号:15C28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伊思航(1995.10-),男,江苏扬州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调查分析
构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思考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泸州市泸县初中生体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