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黄婧
【摘 要】 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直观想象、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等素养的良好素材.探索解题策略,掌握基本模型,才能提高解题能力.本文以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数学试题的第27题为例,探究解题方法,总结高频易错点,发现教学启示,进一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解题教学
1 试题呈现
例题 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为矩形,AB=2,BC=4,点E在BC上,CE=AE,将△ABC沿AC翻折到△AFC,连接EF.
(1)求EF的长;
(2)求sin∠CEF的值.
2 思路分析
2.1 利用已知三角形,求线段长度
在△AEF中求EF,需证明∠EAF=90°;在△ABE中勾股定理,求AE;在△AEF中勾股定理,求EF.其中,证明∠EAF=90°有多种方法.
解法1 “结合角平分线与等腰三角形”.
由翻折得∠AFC=90°,∠ACF=∠ACB,
由CE=AE得∠ACB=∠CAE,
故∠ACF=∠CAE,AE∥CF.
故∠EAF=90°.
解法2 “转化”.
由翻折∠CAF=∠CAB,
由CE=AE得∠ACB=∠CAE,
∠FAE=∠FAC+∠CAE=∠CAB+∠ACB=90°.
解法3 “设未知数”.
设∠ACF =∠ACB =∠CAE=x°,
∠CAF = 90°-x°,
故∠EAF =∠CAF+∠CAE= 90°-x°+ x°= 90°.
2.2 构造直角三角形,求三角函数值
作FH⊥BC,交BC于H,只要求FH.
解法1 “勾股定理”.
设EH=y,在Rt△CFH和Rt△EFH中,两次利用勾股定理表示FH,联立方程组.或作CH⊥EF,交EF于H,用类似方法表示CF.
解法2 “等积转化”.
由AE∥CF得,S△CEF=S△AFC,CE·FH=AF·CF,直接求FH.
解法3 “割补法”.
S△CEF=S△ABC+S△AFC-S△AEF-S△ABE,再求FH.
2.3 遇到直角,构造K型相似
如图2,由翻折∠AFC=90°,延长CD,过点F作FM⊥CD交CD于M,延长MF与BA交于点N.易证△ANF∽△FMC,设AN=MD=x,由相似可求x,以及相关线段长,再在Rt△EFH中,利用勾股定理.
构造K型相似,也可设两个未知数,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2.4 遇到矩形,建立直角坐标系
如图3,以AB为x轴,AD为y轴建立坐标系.易求AC表达式.由翻折,AC垂直平分BF,KBF· KAC=-1,結合点B坐标,由点斜式求BF表达式,联立方程,求交点坐标.
G为BF中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可求点F坐标.在△ABE中用勾股定理,求BE,再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EF.
3 解题思考
3.1 高频易错点
(1)未证明∠EAF=90°,直接用勾股定理,思维不严谨;
(2)误以为△AEF为等腰三角形,从而EF=,没有注意审题;
(3)将正弦值误算成tan∠CEF,由tan =得=30°,基本知识不过关;
(4)结果化简错误:,.
结果正确未化简,EF=,sin∠CEF=,sin∠CEF=,计算能力薄弱.
3.2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1)考查运算能力
新课标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二次根式的计算,很多学生出错,原因是平时习惯于听思路问答案,不动手计算,所以要养成勤动手的习惯.
(2)考查几何直观
新课标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明晰思维的路径.初中阶段许多数学内容都离不开“数”与“形”的特质.利用几何直观,把握图形本质特征,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考查模型观念
几何模型是将常见的简单图形结论化、方法化,作为综合题目的“基本单元”,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逻辑推理、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中起到关键作用.遇到直角构造K形相似,解决线段的计算;遇到矩形可建立坐标系,从点到线进行求解.
3.3 教学启示
(1)建立结构,加强理解
数学教育家裴光亚先生说,数学复习的方法,就是要把局部知识按照某种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这样才便于存储、提取和应用.以专题形式将知识点系统化,以知识网的形式呈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总结技巧,提升技能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一题多解”及解题后的反思是学习数学解题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初中几何几大解题方法:勾股定理、面积法、相似或全等,有时也可构造坐标系.通过一题多解,探索最佳解题策略,实现多题一解,有助于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理解题目,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3)归纳错点,对症下药
若教师只讲正确答案,部分学生可能一知半解,归纳高频错点对症下药,明确知识盲点,才能提高解题能力.
4 结语
本题注重基础,培养运算能力、几何直观、模型观念等核心素养,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中考试题具有引领作用,指导一线教师继续研究数学课程标准,研究解题策略,从一题多解中寻求最优解,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