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为2021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果(项目编号2021XJJG01)。
赵文超,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E-mail:546984570@qq.com。
[摘 要] 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以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融合教育的时代背景为依据,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阐述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普特贯通、专通融合这一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应继续深入思考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的素养结构、处理好学科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关系、探索课程设置的“小学教育特性”。
[关键词] 小学教育;普特贯通;专通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为响应国家对扩大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政策要求,2005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南京特师”)积极开办了专科层次的初等教育专业(随班就读方向),在全国率先探索能适应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师资培养。课程体系设计相对较为关注特殊教育系列课程和融合教育系列课程,普通小学学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较为薄弱。2016年,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秉持“普通小学教育为根本、融合教育为特色”的理念,进一步探索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小学所需的复合型师资培养,即能在普通小学任教语文、数学或其它学科,又能与其他多方专业人员开展合作,从而对融入普通儿童群体中的随班就读儿童进行教育与教学指导。2021年,本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这既体现了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视与肯定,也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2005年至今,本专业经历了近20年专业探索的过程,从专科到本科,从初等教育专业到小学教育专业,通过不断厘清人才培养思路、凝练专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普特贯通、专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普特贯通、专通融合人才培养的依据
(一)随班就读是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重要形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世界很多国家兴起了融合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让特殊儿童尽可能在普通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大力推行随班就读。先后在《关于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中强调了随班就读这一教育安置形式的重要性。教育部在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支持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在师范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1]。一方面,在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数量庞大,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随班就读在校生43.58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比例49.47%[2];《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在校生33.04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比例35.92%[3];《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在校生33.57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比例36.54%[4]。另一方面,因为传统师资培养思路的影响、教师资源的限制等因素,在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较少有学校开设特殊教育模块的课程或融合教育模块的课程。
如此庞大的特殊儿童群体在普通小学学习,这就需要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小学教师必须对其职业生涯中可能面对的随班就读儿童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保障他们应享受的受教育权,才能根据他们的障碍类型和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内容和策略的调整,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才能建构良好的家校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南京特师小学教育专业“普特贯通”的人才定位不仅符合政策要求,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1+X”式专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997年,小学教育专业进入到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目录,1998年,国内高校开始了本科阶段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全科培养”和“分科培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也一直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思考“培养的学生能任教哪些学科”。
如何理解“全科培养”这一概念?有人认为,全科培养就是培养能够胜任所有学科教学的教师,这一理解过于绝对化,因课时、师资等原因,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更是难以企及,即使解决了课时、师资等问题,学生到底是对每门学科教学浅尝辄止还是深刻把握,不排除存在宽泛而不精深的现象,也带来了对教师专业性的拷问。因此,“全科培养”这一概念并非指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所不能。同样,分科培养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只能承担一门学科的教学,若是如此,同样不符合国家对小学教育的相关要求。
2011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方法[5]。2012年2月,教育部发布《小学教师專业标准》,其中提到了“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6]。“该培养能任教什么学科的教师”便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并为此进行了多轮人才培养的思考和讨论。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分为两个班,语文方向和数学方向,每个班的学生主修一个教学方向,但又并非只修一个方向。在课程体系中设计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与教学、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等课程,允许学生跨学科进行选择,形成“1+X”的培养模式,即专通融合。“专”指的是长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或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通”指的是同时具备其它一门或多门学科教学、管理、研究的能力。
同时,南京特师小学教育专业为面向全国招生,为数不少的学生须回到生源地就业,加之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若学生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师数量较为不足的地区就业,“1+X”人才培养模式主导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体系更加能够帮助其胜任当地一位教师任教多门学科的要求。
二、专业建设的三大核心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是一个较为上位的概念,需要通过一些具体举措加以落实。其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同时,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时,需准确把握国家政策、体现学校办学优势、考虑社会发展需求、尊重学生发展需要。
(一)厘清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多轮校内外专家研讨,最终确定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秉承人文关怀和融合教育理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具备对融合教育的儿童进行指导的能力、能够在普通小学或其他教育机构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5年后能够成长为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小学教育教学能手”[7]。
这一目标凸显了“以普通小学教育为根本、以融合教育为特色”的定位,适应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需要,贯彻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为达成这一目标,设计了能覆盖专业认证八大领域的毕业要求并进行了详细、科学的分解,使之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1.将“立德树人”理念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
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到了“师德为先”这一基本的理念[8],强调师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
小学教育专业把“立德树人”这一要求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并将其贯穿在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等环节。这里所指的德不仅是普遍意义上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还包括师德,即正确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普遍意义上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不仅只是在思政课程中体现,在学科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中也同样需要融入育人的理念;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不仅仅是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学习,同时需要每一位任课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如此,形成了一个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10]。
2.关注对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划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他们未来是什么样的老师?这是任何一个小学教育专业不能回避的问题。学生毕业后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手教师,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要。新手教师还需要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具有卓越潜质的教师,甚至进一步成长为卓越的教师。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中,考虑到这一目标,通过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四年一贯制实践体系的设计、优质一线小学教育资源的引进,积极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
(二)优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从整体架构上来看,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每一类课程有统一要求的必修课,也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选修课,体现了必修与选修相互交融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体系中既有普通教育类课程,也有融合教育类课程,体现了“普特贯通”的人才培养思路;课程内容或关注理论内容的教学,或关注实践技能的养成,或两者兼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课程门类虽多,但呈现有序的组合状态。
在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处理好普和特的关系、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关系是其重点。
1.协调好“普”和“特”的关系
课程的设计既要兼顾国家政策又要符合实践的需求,小学教育专业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对诸多关键问题进行探索。(1)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安置形式必然对教师传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如何通过课程的设计体现这一要求。(2)在普通小学教育专业中嵌入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类的课程,既不能因此削减国家对普通小学教师培养的要求,又要体现融合教育这一特色,应该如何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3)开设的特教系列课程中,是否需要和特教专业一致。(4)如何做到和特殊教育专业的区分。
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之前,课程体系中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行为管理、个别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调整、资源教室方案与管理8门共计17学分的特教课程。从课程名称来看,较为全面,但大部分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之间是同样的课时、同样的学分。2023年,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就这一问题对一线小学和兄弟院校进行了调研,将原有的课程设置方式进行了调整,不再单独开设八门课程,将其整合为融合教育导论(上)(下),共计6学分。在第三学年以模块化的方式设计课程,内设不同的专题进行教学,既体现出小学教育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的区别,又适当降低了学分,给学生的自由发展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
2.处理好“专”和“通”的关系
如上文所述,小学教育毕业生要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要了解多学科知识,要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考虑学生的生源構成和实际情况,设置了“1+X”的学科课程体系。“1”为其毕业后的主教学科,“X”为所能任教的其它学科。
(三)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性作用,为培养师范生的教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小学教育专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如小学班级管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多门专业课程采用案例与小组合作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同时,引进一线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学与小学共育”,大学教师与小学一线名师共同上好一节课,既保证了上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有一线优秀小学教师带来的鲜活案例和课例。
小学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是对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还要探索如何融入融合教育的理念。如小学班级管理这门课程通过指导学生设计融合班级主题班会,引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既能胜任普通小学教育,又能承担普通学校中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
三、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从2016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南京特师已经培养了4届毕业生,但因时间短、师资队伍学科结构等原因,仍有诸多可以进一步完善之处。
(一)深入思考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的素养结构
随着融合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师资的培养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探讨和研究适应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小学学科教师的素养结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对江苏省内部分小学的调查得知,因为教师编制等现实因素的制约,普通小学较少会招聘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专门进行随班就读指导工作,他们更期望的是招聘“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小学学科教师的素养结构。从知识结构来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识知识+学科知识+教师教育知识”,还应该包括特殊教育知识。如,对各类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等。从职业理念来说,还应加入“树立正确的融合教育理念和特殊儿童观”。从专业能力来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等,还应加入“根据随班就读儿童的特点进行差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等。
与此相对应,南京特师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以模块化的形式,增设了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课程调整与差异教学策略、资源教室方案的制订与管理等内容,帮助学生能更好适应入职以后面临的工作挑战。但这一模块的课程学分和学时在总学分和总学时中的比例也一直处于持续探索中。换句话说,本专业的根基和特色的关系、课程比例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也期望能对其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有所启发。
(二)处理好学科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关系
未来的小学教师应该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教育教学能力,这是他们站稳讲台、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之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提到,教师应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要了解多学科知识。加之毕业生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当下多地的教师招聘考试尤其注重对应聘者学科素养的考查,因此,有人认为应该压缩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和比例,留出更多空间增加学科课程的分量。
但作为教师,同时需要把握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即学科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一方面是教什么,一方面是怎么教;一方面是“体”,一方面是“用”,两者缺一不可。
关于这一问题,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尚有有待完善的空间。目前仅仅是按照国家要求,实现了达标状态,且两类课程分别设置,在后续的人才培养中,可进一步优化两类课程的数量和比例,或将两类课程有机整合进行设置也是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探索课程设置的“小学教育特性”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主要面向小学阶段儿童的教育,因此,课程体系应该具有显著的“小学教育特性”。以学科类课程为例,尽管开设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但这一课程体系与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有何区别?再如,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等课程,它与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相比,区别也不明显,即并未体现出显著的“小学教育特性”。
小学教育课程设置应该为小学阶段儿童的发展为导向,在开设课程中,对原有的课程进行合适的改造,调整课程名称、课程内容与结构、课时安排等,加大引入儿童文学课程、儿童研究类课程、儿童教育类课程,探索课程体系的“小学教育特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12-09-20)[2023-08-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3735/201211/t20121108_14554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8-27)[2023-08-13].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2-09-14)[2023-08-11].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7-05)[2023-08-16].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1067278.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2011-10-08)[2023-08-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110/t20111008_145604.html.
[7]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南京: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23:1.
[6][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2-02-10)[2023-08-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209/t20120913_145603.html.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10]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3-08-17].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Ordinary and Special Combination, Specialized and General Integration:A Probe into the Training Mode of Primary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ZHAO Wenchao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210038 )
Abstract: Primary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national education, which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lifelong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hole national qualit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high-quality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Based on the relevant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background of inclus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pecial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e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aching reform, that is ordinary and special combination, specialized and general integr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it should continue to think deeply about the quality structure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lusive education,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curriculum and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
Key words: primary education; ordinary and special combination; specialized and general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責任编辑 王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