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逻辑基点、育人追求及发展展望

2024-01-11 22:13:33曹越星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共生理论视角下融合幼儿园文化建设研究”(2023SJYB0509)。

曹越星,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融合教育。E-mail:xinyuezhenhao@sina.com。

[摘  要]    面对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出现的“形式化”“点缀化”“排斥化”等问题,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视角来科学认识。从劳动在人的需要、人的實践和人的关系等方面的积极性出发,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确认残疾大学生作为有用的“现实人”的逻辑基点;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在人的潜能、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方面的科学认识,可以看到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确立其培养主体的“自由人”的育人追求;而民族复兴的重任进一步要求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要通过榜样引领、职业导向、校社联动等多种手段,推动实现残疾大学生成为民族的“时代人”的发展愿景。

[关键词]    劳动教育;残疾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学

[中图分类号]    G760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在融合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残疾大学生进入高校接受教育,与健全大学生共同学习与生活。据《2022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高等教育阶段有30035名残疾学生被相关院校录取[2]。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政策文件对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劳动教育也成为残疾大学生所需接受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对残疾人劳动教育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一方面,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对象大多限于健全大学生,对于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在残疾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认识上将劳动教育看作给予“放松的教育”,忽视劳动教育中对习惯、技能和素质等方面培养的价值;教育内容上将劳动教育的开展局限于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主,鲜少涉及家务劳动、公益性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内容;教育途径上以讲授知识为主或在残疾学生进行劳动活动时进行语言的指导,缺乏让残疾学生真正融入具体情境进行实践劳动[3]。可见,当前残疾人劳动教育普遍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使得劳动教育的开展陷入以“玩”代“劳”的形式化危机;内容上的贫瘠导致了劳动教育成为特校课程中的点缀修饰;途径上的单一导致难以满足所有残疾学生劳动教育需要的排斥化困境。其实,要发展好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当前残疾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理论高度对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性问题进行理性探讨,正视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的意义,从而推动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逻辑基点:有用的“现实人”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中,人类的实践劳动使得自身能够超拔于动物,彰显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残疾大学生是身体机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对不足的人群。他们虽然在文化知识上已然具备优势,但是在劳动实践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遭受着来自社会的不公与歧视。这一方面来自对残疾人身体机能的片面化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对残疾人与劳动二者关系的误读。在面对残疾人问题上,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残疾人其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其次再考虑其作为人在身体机能方面的“缺陷”。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研究,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进而成为从整体上研究人的人生价值、目的、道路及基本原则的一门学问[5]。因此,立足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为残疾人研究提供科学全面的视角,对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开展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哲学范畴发展而来。异于费尔巴哈对于“人”作为一种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本质规定性,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6]“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7]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这三个维度展开讨论。换言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关键在于人的需要、人的实践与人的关系的三者统一。

(一)劳动满足残疾大学生个体需要

以人的需要出发,需要是外在客体对主体对象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往往决定了“现实的人”作为“人”的本质。作为“现实的人”的残疾大学生,与健全的大学生一样,在成长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第一,满足自然需要是保证残疾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劳动是能够让残疾大学生实现自力更生,满足自然需要的主要手段。第二,残疾大学生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现实的人”,在主体性社会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作为客体对象的其他事物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但这一过程的开展并不是自然发生的,劳动便是联结两者的中介。在社会活动中,劳动的开展可以促使残疾大学生与客体对象两者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在劳动联系中增强了对彼此的需要,进一步确证其作为“现实的人”的社会属性。第三,劳动也可以满足残疾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不同于其他需要的对象的实体化,精神需要是一种对抽象事物的追寻。但是,这种抽象事物需要一种客体化的载体,例如音乐需要人声歌唱和乐器的弹奏、舞蹈需要人的表演、知识需要纸张的记载……正是劳动创造将人的抽象需要转化为具象感知,使残疾大学生精神需要的满足成为可能。通过劳动实现这三者需要的自我满足,进而为残疾大学生奠定生理、社会与精神的基础。

(二)劳动推进残疾大学生个体实践

从人的实践出发,马克思提出“人的存在即表现”。质言之,人只有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才能表征出自己作为人的本质与属性。可见,残疾大学生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确证自己作为“现实的人”的主体价值,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但是,相较于健全大学生,残疾大学生在身体机能或心智机能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这些正是导致残疾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出现劣势与不足的现实原因,造成了其作为“现实的人”的主体价值的缺失。不可否认,残疾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相对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没有创造,就不会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9]。这一论断为残疾大学生在实践劳动中主体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新的希冀。残疾可分为绝对残疾与相对残疾。所谓绝对残疾就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残疾”缺陷;而相对残疾指的是残疾人的“残疾”必须与其所从事的活动和所处的环境相联系,即如果在一定实践环境下,残疾人的“残疾”不影响其以正常的方式从事某种活动,就可以说他不是个“残疾人”[10]。在“创造”这一劳动实践中,身为“文化精英”的残疾大学生们具备在科学文化、思维方式、知识应用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有利于他们在创造性劳动中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

(三)劳动丰富残疾大学生个体关系

从人的关系出发,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而这种关系必须在一定的经济活动中发生。在经济活动中,人需要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进行关系的构建、互动与维持。因此,可以说人是总体性关系的存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关系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正是这种依赖关系构筑了“现实的人”的动态发展状态。个人始终处于交往的特定状态之中,而语言、信息、思想、情感交流等都是人在共同体交往关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11]。残疾大学生由于自身某些方面的欠缺,加之社会群体对残疾人群体的固有偏见,使得他们在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等客体的交往关系中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与挑战,因此,他们在与对象客体的依赖关系层面上相比于健全人更显窄化与脆弱。例如,在听障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人对于手语陌生;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听力与口语表达的缺陷,导致听障大学生在日常的社交生活中往往更愿意局限于听障大学生群体,与健全大学生的日常交往较少,进而限制了他们正常的关系交往,不利于他们的社会融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人并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现实地处于具体社会实践中的人,这种实践使得人成为了处于丰富社会关系中的人。丰富关系的建立依赖于人的劳动实践,而不同的劳动实践也影响并构建着人的各种关系。因此,通過形式丰富的劳动教育,让残疾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构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被需要的“有用”人,进而实现作为“现实的人”的主体价值。

二、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育人追求:主体的“自由人”

从呱呱坠地到健步如飞,从牙牙学语到滔滔不绝,没有人从出生就可以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一切。那么是什么让人能够从软弱走向强大,从一无所有走向有所拥有,从愚昧走向智慧呢?对于这一串的疑问,教育应该是最好的答案。现实中出现的“狼孩”案例使我们明白,一个人如果缺乏相应的教育,即使他已经具备了成为“人”的所有生理特征与心智潜能,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毕竟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已经能够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交往中实现主体的自由,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视野下要实现人主体的真正自由,其关键就是通过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既包含了主体的人的各种潜能的全面发展,也包含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生成,更包含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实现[12]。

(一)精神主动:走出潜能认识之困

马克思指出:“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3]可见,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即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的发生离不开自身机体所具备的潜能。换言之,劳动的发生是基于对自身潜能的“唤醒”。但是,这种对潜能的强调似乎将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推向了未知!因为有人认为,对于残疾大学生来说,自身机体方面的残疾意味着他们本身就不具备进行劳动的潜能,那么依此推断,通过劳动教育实现残疾大学生潜能的全面发展是否就是一句空话?

面对这一提问,我们不应局限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潜能理解的“未实现——实现”的从属框架之中[14],而是应该看到“潜能同时也可以是一种不去实现的潜能,潜能即是非潜能”[15]。面对劳动“潜能”,这种认识为我们重新打开了一扇窗,即在“能劳动”与“可能劳动”的边界中生发出“去劳动”的状态,即是否将劳动“潜能”付诸行动,是否是主动的劳动“潜能”,纯粹的劳动“潜能”。基于此,在劳动教育中对残疾大学生自身“劳动”潜能方面的关注也应该走出“能劳动”与“不能劳动”的困惑,在“可能劳动”的基础上促进残疾大学生往“去劳动”的方向发展。那么在劳动教育中如何实现残疾大学生劳动“潜能”的“去”向化发展呢?其实,“去”的实现更多的在于人自身的意志。例如,一位双腿残疾的人,如果他既没有实现自身独立行走的想法与信念,也没有促使其为之实现的训练与行动,那他将永远或是囿于自己的方寸之地或是依附于他人的帮助才能偶窥一隅。但是,基于强大的信念与不懈的训练,并在科学医疗技术的帮助下,我们也可看到诸如奥斯卡·皮斯托瑞斯等一批活跃于奥运赛场上的“刀锋战士”!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残疾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劳”与“动”的方寸之中,而是要通过劳动教育帮助残疾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实现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功能的基本契合[16],以精神上的自由来推动残疾大学生各方面劳动潜能的发展。

(二)平等尊重:摒除集体审视之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交往的产物。人在社会交往中成为人,社会交往决定着人类的发展程度[17]。因此,实现残疾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全面生成就需要促进残疾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残疾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呢?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18]。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下,编织这张“网”的途径就是劳动。也只有在劳动中,残疾大学生才可以与他人实现交往,从而实现自我社会关系的全面生成。

不可否认,残疾大学生在劳动中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劣势,但从实践来看,身残导致的劣势仅是其次,社会对残疾人劳动能力的固有偏见才是阻碍残疾人形成正常社会交往的主要原因。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曾这样描述残疾人客服,“这些对话有时候很无聊,甚至他们还要被谩骂,可是他们竟然有一些享受,因为这个时候世界真的把他们当作了正常人,有情绪就在他们身上发,这比那种异样眼光下廉价的同情高贵得多,这是真正的平等!”可见,没有了社会“怜悯”眼光的凝视,残疾人的劳动和正常人一样平等!而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就是需要促进社会走出这种“怜悯”的凝视之困。一方面,在劳动教育中要更多地向学生们展现残疾大学生的劳动风采,让人们看到残疾大学生并不是劳动教育的“边缘人”,通过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残疾大学生也可以是成功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产品质量一样甚至可以超越健全人;另一方面,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也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残疾大学生这群特定群体,而是应该以合理的方式让残疾大学生融入健全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去,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残疾大学生的同时,让更多的健全大学生了解残疾人劳动,在与残疾大学生的合作中正视、尊重残疾人劳动,实现残疾大学生与健全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当中的劳动交往,从而推动残疾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全面自由地发展。

(三)效率至上:改变课堂教学之乏

身体的缺陷是否成为阻碍残疾大学生自我个性全面实现的障碍?或许在过去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话题。在那个以“残缺”“劣势”等阴霾笼罩残疾人的时代,残疾人连基本的人权都难以保障,更何况个性的全面实现?但现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不管是在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进一步加强了对残疾人基本权利的保障,从而使得残疾人在个性的全面实现方面获得了充足的空间。然而,仅仅是权利空间上的充足就可以达成残疾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实现吗?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所谓“巧妇难于无米之炊,拙妇悲于有米之炊”。其实,残疾大学生的个性实现之难并不在于缺少“米”,而是难在如何掌握“巧妇”的“巧技”。要通过劳动教育达成残疾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实现,单有资源是不够的,还需要让残疾大学生拥有利用资源的方式与方法。这其中就不得不讨论关于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教學。周序认为:“很多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还不科学、不是很到位,他们缺乏恰当的教学技术,缺乏能够把知识教得‘既快又好的经验和范例。”[19]而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得劳动教育的教学实现效益与速度的统一,教学技术上的改进是教学一线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话题。这就要求当前在特殊教育领域有着雄厚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关高校进行积极的教育探索,在劳动融合教育的教学技术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为更多高校劳动融合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可供参考学习的优秀案例。

三、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展望:民族的“时代人”

“民族复兴”不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更是基于当前中国发展所提出的切实蓝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20]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时代新人”的培养,将青年与祖国的强大紧密相连。作为中国青年中的一份子,残疾大学生同样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通过劳动教育培养残疾大学生为“时代新人”,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在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等方面,有着新的风貌、新的姿态[21]。“时代新人”的深刻理解为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残疾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将以上要求作为日常教学的指导方向,走出重“劳”忽“教”的不良倾向,做到以“教”带“劳”,以“劳”促“教”。

(一)榜样引领:在劳动教育中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榜样的引领作用。在2015年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中就强调,“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榜样所带来的精神感召力是巨大的。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在其关怀理论中也尤为强调榜样对于道德培养的积极作用,认为榜样可以为观察者提供良性行为塑造的可能性[22]。因此,积极树立榜样,重视榜样在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成为高校劳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真正落实榜样引领,如何发现适合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榜样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结合自身优势,从师生身边寻找优秀榜样,涌现了诸如“感动南京”2021年度人物张九童博士、“考研学霸”盲人姐妹花周文晴同学和邬逸帆同学等榜样。学校积极宣传他们的自强事迹,让他们走近同学,用自己的故事感染更多的残疾大学生。可见,高校在进行劳动教育中,一方面需要向内探寻,发现身边的自强榜样;另一方面还要向外发现,可以积极与地方残联、所属社区联系,邀请当地的残疾人自强榜样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同学们走出校园,观察了解残疾人榜样的劳动生活,在实践中深化自强自立精神。通过榜样的感染与引领,坚定生活信心,奠定“时代新人”所需的精神品质。

(二)职业导向:在劳动教育中增长技能

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要关注其道德品质的良性发展,也需要关注学生自身劳动技能的增长。对于残疾大学生来说,能够通过一定的劳动教育掌握一门甚至多门职业技能,对于他们今后的就业以及终身发展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在进行相关职业技能教育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残疾大学生自身身体因素的不利状况,也要看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产业不断升级,从原来的人力型社会逐步向智能型社会转变,人类进入了人与智能技术融合共生的时代[23]。因此,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在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等方面都应该充分考虑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通过机器的辅助,人的劳动形态实现了从具身劳动向智慧劳动或创新劳动的转变,这也进一步表明残疾人在某些劳动能力方面可以与健全人一样发展。所以,残疾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要走出具身劳动的教育范式,更多地将创新性劳动等内容融入残疾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之中,实现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代化转向,让残疾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掌握更多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职业技能,助力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同健全大学生一样发光发热。

(三)校社联动:在劳动教育中彰显价值

就价值的概念而言,其产生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是客体主体化的本质呈现[24]。不同于激进主观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的价值观点,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认为,人的价值的实现往往是与社会价值的完成相辅相成的。人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往往能够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成就自我价值的产生。因此,针对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我们需要走出学校空间的“场域”限制,让残疾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更多地融入当地社区等更大的空间中,通过一系列的社区劳动服务活动,在劳动服务中确证残疾大学生的自身价值,获得成就感。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学校与社区的二元空间的观念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学校与社区成为了两个独立的空间场域。我们需要从关系而非空间的视角来构建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校社联动。换言之,学校与社区的“场域”中,空间只是它們外在的有形区别,但是在空间之外,学校与社区以劳动为纽带构建了包含着情感、需要、关怀等因素的紧密联系。这样,残疾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内容,也更多地纳入了社会的参与,从而对于残疾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以及社会对于残疾人的认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残疾大学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忽视的青年力量。“劳动可成人,实干可兴邦”,只有切实发展适合残疾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以有用的“现实人”为逻辑基点,以主体的“自由人”为价值追求,以民族的“时代人”为现实展望,推动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融合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华青年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2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4-06)[2023-07-12].https://www.  cdpf.org.cn/zwgk/zccx/tjgb/4d0dbde4ece7414f95e5dfa  4873f3cb9.htm.

[3]赵爽,胡雅梅.特教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21(10):130-13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5]刘荣,孟立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残疾儿童”的认识与省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09-21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7][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135.

[9]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0.

[10]张九童.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下的残疾人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5(3):40-44.

[11]李永虎.马克思主义人学三大命题对思政育人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8):13-15.

[12]刘新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域[J].高教探索,2021(5):20-25.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14]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12.

[15]文晗.潜能存在论——论阿甘本政治哲学的存在论根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2):116-122.

[16]王轶哲.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价值、困境与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6):7-9.

[17]张林林.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大理:大理大学,2021.

[18]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7.

[19]周序,吴颖.论教学效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3):79-84.

[2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1-2.

[21]黄坤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7-11-17(06).

[22]朱海洋.关怀理论视野下的成人德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0(5):30-31.

[23]胡雪凤,洪早清.高校劳动教育的智能转型与应然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6):13-17.

[24]朱敏,赵鹤玲.马克思主语哲学视域下现代教育中人的价值及其实现[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15-119.

Logic Basis, Educational Pursuit and the Developing Prospect of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New Er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uman Philosophy

CAO Yuex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

Abstract:  Facing problems of “formalization”, “interspersing” and “repulsion” in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t needs to scientifically view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g Marxist human philosophy. Starting from the positivity of labor in human needs, human practices, and human relations,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labor education should confirm the logic basis that they are useful real people; from the Marxist human philosophy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in human potential, social relation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personality, it claims that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labor education should establish the educational pursuit of “being free people”; the educational burde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further requires that the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should be guided by example, career-orientation, school-community linkage and other mea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s “people of The Times”.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Marxist human philosophy

(特約编校  琚四化)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文理导航(2017年9期)2017-04-08 18:21:02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7年9期)2017-03-25 20:40:58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文教资料(2016年25期)2017-02-22 17:40:36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探析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教育教学方法
青春岁月(2015年23期)2016-01-04 1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