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文学第一人称叙事与个人主义的关系

2024-01-11 23:43:06王梦如刘源婷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

王梦如 刘源婷

[摘  要] 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成为主流的叙事视角,标志着中日作家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西方个人主义在中日本土文学中发出的回响。中日文学转型期大量涌现的第一人称叙事文本——书信体小说和日记体小说,最能揭示中日文学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共生关系。书信体小说追求个性解放的主题契合了个人主义的内在逻辑,而日记体小说侧重展现叙事者“我”内心的真实情感,彰显出个人主义的自我观照特质。

[关键词] 第一人称叙事  个人主义  书信体小说  日记体小说  共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22-0093-04

一、引言

人称是文学叙事的重要元素。一般而言,人们通常按照文本中叙事者人称代词的不同,习惯将叙事者分为第一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纵观中日文学史,不难发现,第一人称叙事者“我”作为言说主体,及至近代才频繁出现在书信体、日记体两种类型的文本中。然而目前学界对中日文学第一人称叙事书写与现代主体性确立之同谋性的共性探究,依旧语焉不详。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探究中日文学第一人称叙事与个人主义的关系,客观还原中日文学现代性发生的文化场域,挖掘两国文学之间的共同规律。

二、第一人称叙事与自我意识觉醒

在西方近代小说大量涌入中国和日本之前,中日古典小说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毋庸讳言,第三人称叙事既能描摹事件发生环境、勾勒人物相貌,又能自由地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能随意评述故事中的各类事件,拥有着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之便,因而被赓续至今。然而在中日前近代文学语境中,第三人称叙事手法与近代以降来自西方的第三人称叙事手法并非对等,前者明显缺乏现代性元素,具有浓郁的古典色彩。第三人称叙事者并非生活在近代市民社会具有自我意识的行为主体,而是封建卫道士的代言人或者帮闲,他们的叙事话语往往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或规范。叙事者高举着道义与因果报应的大棒行使特权,始终左右着笔下人物的意志与思想,掌控着事件发展方向,发挥着劝善惩恶的教化功能。所以,第三人称叙事仅符合古代“道德本位”语境对文学“载道”“劝善惩恶”等社会功能的要求,而叙事者的声音往往只代表着社会的伦理规约和集体性道德规范,并不体现近代市民的主体意识。

然而,伴随着西方个人主义话语的传入以及西方叙事文学新技法的舶来,注重表现个人内心情感体验的第一人称叙事日渐成为中日近现代文学的主流叙事手法。这是由于自我意识的生成与个人主义的传播有着内在的因果关联,而第一人称叙事所要表现的正是作者“自我”内在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从表面上看,第一人称叙事仅仅只是叙事视角的问题,但实际上它对于现代性自我的建构却是一个相当关键的要素,因为它表明人们对于内部“自我”的关注程度开始超越外部“世界”。

此外,第一人称叙事还打破了前近代语境下第三人称叙事的权威性和专制性,颠覆了集体性道德伦理对作家自我意识的禁锢。第一人称叙事本质上是一种与全知叙事相对的限制性叙事,一般情况下,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只能叙述“我”所知道的事情,不能随意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这种限制性的视角虽然会造成叙事话语的单一性,但也能增强叙事的主观性与主动性,有利于作者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抒发个人情感,表述不符合常规的、具有反叛性和颠覆性的个人话语。倘若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主体性的确立是界定个人主义话语的根本要素,那么,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与个人主义话语的确立相辅相成。为此,本文主要聚焦中日近现代文学部分典型小说,具体阐释第一人称叙事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探究中日文学的共通规律。

三、书信体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

书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书面交际手段。从文本类型看,书信本是一种依循一定格式行文运思的应用文体,及至近代,西方文学家们将其叙事功能加以转换,运用于文学创作,创辟了书简体小说这类新文体,其发轫期就孕育出许多优秀作家,创作出许多经典作品。卢梭的《新爱洛伊丝》(1761)就以五个朋友之间相互来往的书信串联起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多面相、多层次的人物形象,铺陈了复杂的人物关系,设计了跌宕起伏的叙事结构,揭示出深刻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重在鞭挞封建门第观念,热情讴歌富于反叛精神的自由恋爱,展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主题思想。

卢克斯在《个人主义》一书中指出,“隐私”是近代个人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1]。近代书信体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形式,灵活自如且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叙事者不为人知的隐秘内心世界,于是,个人主义便与书信体小说之间产生了天然的联系。正如张德明所言:“18世纪兴起并广泛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书信体小说在建构近代西方主体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2]此类小说的文体特征是,无论小说中有多少个人物,所有故事情节的展开都围绕着“我”的叙事推进,全文侧重表现“我”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活动,具有个性化和私人化的特点。第一人称叙事者“我”在叙述事件的同时,也不断地建构着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书信体小说往往通过虚构的第一人称叙事主体“我”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无形中也增强了文本叙事的真实性,为读者提供了一面自我观照、自我认同的镜子。这是因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用真实的自我去替代小说中虚构的“我”,产生与虚构之“我”的情感共鸣,认同虚构之“我”的生活方式或情感欲望,进而逐步建构起自我的主体意识。

伴随着西方书信体小说的译介和个人主义的传播,中日近现代文学中也涌现出大量的书信体小说。这些书信体小说多以追求自由恋爱、解放个性为主题,正是个人主义的体现。

国木田独步是明治时代尤其偏爱书信体小说的作家,他对书信体小说的热情,贯穿于其整个文学创作生涯[3]。独步的《自汤原》(1903)以主人公小山向朋友内田君写信的方式,陈述自己创作小说《这里有一个少女》的缘由,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对青年人个性的压抑。小说中的少女绢是温泉旅舍的一名女佣,小山在温泉旅舍与绢相识后,情不自禁地爱上对方。当得知绢要遵照父母之命嫁人的消息,小山内心十分痛苦,仿若失恋一般。书信体小说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我”此时的内心变化。小山通过书信手段把自我内里的爱恋与痛楚如实地展现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强烈共鸣。但是,这种大胆的行为却遭到当时奉行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文学批评家们的强烈非议。不过,小山坚持认为:“恋爱是一种人无法阻止的力量。不懂得这种力量,甚至厌恶这种力量的人,都是从未接触过恋爱的人。”[4]他一直深信“恋爱是人的至情”,“诸君嘲笑恋爱,就是嘲笑人”[4]。独步借小山之口,表达了自己推崇自由恋爱的观念,批判了束缚个性的封建伦理道德。在独步看来,恋爱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人都不得干涉青年男女追求恋爱的自由,追求自由戀爱的进程就是不断确立自我意识的过程,是实践个人主义信条的最佳方式。独步的自由恋爱观和个人主义思想,明显继承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先驱北村透谷的“恋爱至上”思想。北村透谷曾热情地歌颂过恋爱的神圣,他认为:“恋爱是人生的密钥。有恋爱才有人生。不去描绘恋爱,人生又有何滋味?”[5]北村透谷和国木田独步之所以热情洋溢地颂扬恋爱自由,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反抗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父权家长制。他们希冀通过这种努力确立自我的主体地位,建构起近代觉醒的知识人的个人主义话语体系。

在我国,郭沫若也曾经效仿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着手创作自己的书信体小说。郭沫若的代表作《落叶》(1926),其篇章结构就是由菊子写给情人的41封书信组成。菊子是一名具有近代意识的青年女子,她初陷情网,却与恋人异地相隔。于是,她在书信中诉说自己真挚的感情以及缘爱而生的烦闷。尽管菊子知道恋人早已结婚,也一再为自己出格的恋情感到愧疚,但她最终还是决定不惜牺牲一切,追求自己的爱情。菊子的父亲多次劝阻女儿未果,最后还是饱含温情地默许了菊子的做法,父亲对菊子说:“在这人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求你,没有什么东西求你,只求你完全地造就你的内部生活,能够继续于久远的生存的内部的生活。”[6]这里,菊子父亲所说的“内部生活”,与北村透谷的《内部生命论》(1893)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肯定人的内在自我,认可自然人性和世俗人情。北村透谷所谓的“内部生命”,指的是“人的内部的自觉,或人的内部的体验。虽然这些说法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看重人的内在价值和内部生命”[5]。这种“内部生命论”充分肯定人的本能欲望,也肯定了超越道德的个人情感。

如上所述,国木田独步的《自汤原》和郭沫若的《落叶》都主张超越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鼓励青年人大胆地追求自由恋爱,激活人的“内部生命”,不断确立现代自我意识。与《自汤原》不同的是,郭沫若在《落叶》中还强调自我的独立和自我的发展。菊子是一名独立意识强烈的青年女性,她不妥协于命运的安排,勇于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未来的命运。为了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菊子不惜放弃舒适的家庭生活,独自去异乡当一名薪资微薄的护工,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她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生命力”去追求人生的幸福。《落叶》是作者郭沫若躁动内里的真实写照,显示出他立意反抗命运,打破固有的道德规范,建设新世界的决心与勇气。一言以蔽之,郭沫若的《落叶》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书信体小说创作模式,对丁玲、蒋光慈等后进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日记体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

现代意义上的日记体小说最早出现在欧洲,以日记的形式串联起小说的情节结构,通过第一人称叙事者“我”的所见、所感、所闻,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特莱沃·费尔德在《日记体小说的形式与功能》(1989)中明确界定了“日记体小说”这一概念的内涵:“日记是修饰小说这个中心词的,它限定小说,并表明作者在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运用日记形式或受日记影响。日记体小说与日记有许多相似点,它的最终形式是日记和小说的结合。”[7]与真实的生活日记不同,日记体小说虚构成分居多,充斥着作者的文学想象。日记体小说完全以叙事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为中心,叙事的主要动机是个人情绪的宣泄或自我告白,字里行间流溢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日记体小说可谓是一种能最大程度表现自我意识的文体。18世纪,随着西方个人主义的发展,以虚构见长的日记体小说创作高峰出现。

近代以降,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日本和中国也相继出现以虚构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例如,国木田独步的《酒中日记》(1898)以日记文体讲述主人公大和今藏因性格软弱而备受欺辱的人生经历,批判了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日渐抬头的军国主义思想。大和今藏是一名公立小学的教师,其母亲和妹妹在东京经营小酒馆,她们赞美军人,以无私地侍奉军人为己任,大和的母亲甚至认为女儿如果能够成为军人的情妇也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为了伺候军人,大和的母亲偷走了大和暂放在家中的巨额公款,母亲的偷钱行径让大和无比纠结和痛苦,日记文体细腻地刻画出大和内心的情感波澜和思想斗争。独步以日记体小说这种虚构性文体,批判了笼罩着日本社会的军国主义雾霾,表达了个人追求和平、不随波逐流的主体意愿。

相形之下,“五四”时期的《狂人日记》(1918)是我国日记体小说的开山之作,全文由13篇日记组成,这些日记不是根据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编排的,而是根据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以意识流的形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小说以狂人的内心独白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批判封建主义对人性的扭曲。同样,庐隐的《丽石的日记》(1923)也以日记文体讲述主人公丽石不顾世俗偏见,勇于追求同性之间的爱情,却最终被现实打败的故事。丽石一直对女性背负的生儿育女的母性职责持否定态度,进而排斥异性恋婚姻。丽石与沅青是一对同性恋人,可是沅青迫于母亲和其他家族成员的压力,最终下定决心背弃与丽石的恋情,同意与自己的表哥交往。沅青甚至还亲自写信劝告丽石,放弃对同性爱情的执着,同性之爱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不如早些觉悟。沅青的退缩与妥协,让丽石遭受精神重创,郁闷万般,最终悲惨离世。庐隐选取敏感的女同性恋作为创作题材,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这部日记体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细腻地描绘出女性内心的隐秘情感,肯定了女性自由择偶的自主意愿,重新审视了传统男权中心主义的社会伦理。

综上所述,中日近现代日记体小说,通过第一人称叙事者“我”的登场,或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或宣泄人物内心的苦闷情绪,整体上都彰显出强烈的个性意识,反映了一种与时代息息相关的社会心态。

五、结语

随着西方个人主义思想文化的传入,中日两国文学思想和文艺理念亦深深打上西方个人主义烙印。尤其是西方第一人称叙事技法的舶来,在东亚文坛引发了文学创作层面的巨大变革。中日近现代文学中涌现出大量以“我”為叙事者的文本,注重表现个人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使得中日两国的文学实现了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蜕变。总体而言,中日作家自我意识的生成与对西方个人主义的接受密切相关,而两国的书信体小说和日记体小说这类谋求第一人称叙事策略的文学文本,最能反映出二者的共生关系。这既是中日转型期文学的共通之处,也是中日近现代文学的共同规律。

参考文献

[1] 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 张德明.近代西方书信体小说与主体性话语的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3] 丁貴連.恋愛、手紙、そして書簡体という叙事様式(下)——国木田独歩『おとづれ』と李光洙『幼き友へ』[J].宇都宮大学国際学部研究論集,2002(13).

[4] 国木田独歩.国木田独歩全集(第二巻)[M].東京:学習研究社,1978.

[5] 北村透谷.厭世詩家と女性[M]//伊藤整,編.日本現代文学全集9:北村透谷集[M].東京:講談社,1980.

[6] 周鹏飞.中国现代小说精品·郭沫若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7] 陈晓兰.欧洲日记体小说发展概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1(1).

(特约编辑 张  帆)

作者简介:王梦如,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学。

刘源婷,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对疫情控制效果的影响及其计算心理机制*
心理学报(2022年5期)2022-05-14 09:12:04
反对个人主义做合格共产党员
新长征(2018年8期)2018-09-10 20:45:54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从《老友记》中解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09:23:5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新媒体时代网络化个人主义对社会性别的影响
西部学刊(2015年10期)2015-11-09 16:54:24
西方个人主义的缺陷及其在中国的际遇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个人主义思想的探析与评价
文教资料(2010年36期)2010-08-15 00:42:55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读书(1998年7期)1998-07-15 05: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