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语文教师在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上责无旁贷。这与语文新课标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的要求是殊途同归的。教师可以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入手,激发学生热爱、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的问题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导致学生一提古诗文就皱眉挠头、畏惧背诵,大大降低了学习积极性。显然,这种简单、低效的语文教学与教师引领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里徜徉、吸纳、品析的要求背道而驰。
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下,如何提升初中古诗文教学有效性呢?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多样化诵读
(一)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诵读
在教学中,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小组赛读、接龙诵读等形式,应成为语文课堂激情朗读的常态。在这些诵读活动中,教师应专注聆听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得当,语速是否自然,平仄押韵是否正确,感情是否充沛……在学生进行多样化诵读展示时,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研讨纠正,在反复调整的过程中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双向提升。
例如,在初学《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两首词时,许多学生诵读时读不准“老夫聊发少年狂”“可怜白发生”中“发”字的读音。这种情况出现时,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正确读音,而要指导学生思考“发”在句子中的意义及句子的停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误读多音字的问题。再如,不少学生初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时这样停顿:“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义,之后引导学生纠正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改进诵读后的展示显然意义深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至于古诗文诵读时不同感情的把握、声调的变化,教师也应在反复的诵读指导中让学生体会、展示。如《行路难(其一)》中诗人的情感跌宕起伏,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次展示诵读,通过比较体会,表现诗人的郁闷愁苦、抱有幻想、徘徊低沉、奋发振作之间的不同。
(二)灵活设计课外诵读作业,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因此,教师要巧妙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自己的古诗文诵读视频中加上背景音乐或文字提示,生成作品。
学生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资源,拓展课余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上传诵读视频,随时翻看或者在班级群中展播。这样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三)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评选“最美朗诵者”“诵读之星”
教师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全班、全级、全校等不同规模的诵读比赛,调动学生诵读课内外古诗文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诵读能力,彰显个人风采,增强自信心。
二、走心式书写
(一)临摹名家书法作品,以硬笔书法形式呈现古诗文
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将课内外古诗文作为书写内容,把正楷、行楷作为主要书法字体,引导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形神兼备的书法作品,然后在教室内展览,还可以在走廊、校园文化长廊进行主题展览。学生的优秀作品会得到好评。这样做可以激励学生用心书写汉字,深刻领会古诗文的精髓。
(二)古诗文课堂要持之以恒默写“堂堂清”
古诗文默写有全篇默写、上下句默写、理解性默写、实践运用类默写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课堂目标任务默写“堂堂清”,而且要让学生在深度理解之后默写。为调动学生的默写积极性,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组内评选出最佳组员,在班内评选出最佳小组。对于默写失误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及时改错,当堂将默写失误“清零”。需要注意的是,“堂堂清”的内容不必太多,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層布置默写任务。
(三)仿写、改写、赏写、活用古诗文
例如,对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和“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等语句,教师可以示范仿写、改写、赏写、活用。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个年级训练的侧重点不同,教师应有层级、有梯度地指导学生逐步理解骈句、骈散结合的妙处,并进行简单的创作,将其运用到作文中;指导学生通过书写探究词句的妙处和表达效果;深度思考、评析诗人独特的情感。
又如,学过《游山西村》《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针对运用不同表达方式的古诗文,赏析的切入点不同,且随年级的提升要求也有所提高。特别是初中三个年级的古诗文学习,其难度是螺旋上升的,由理解诗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诗文的含义,到理解、赏析、感悟全篇的语言风格、感情基调等。
三、在引用、传承中创新
教师还要示范、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写作等实践中活用古诗文中的词句,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以读者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的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共情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象、意境、意义。例如,在每周的升旗仪式、春(秋)季运动会、中考百日冲刺等活动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引用古诗文名句,既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又充满诗情画意、文采斐然。关于理想抱负、田园风光、民生民情、豪爽情怀、珍视友情、思乡怀亲、边塞奇观的古诗文,给学生的表达增色不少。
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用古诗文:在学生参加地理、生物“小中考”前,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其壮行;在学生迷茫无措时,用“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开导。教师有了这样的表达习惯,指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巧用古诗文就容易多了。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狼》《石壕吏》《卖炭翁》《孙权劝学》《行路难》等古诗文进行联想、想象,将其加工为引人入胜、悬念迭出、人物生动的故事。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平台,又让学生有话可写,明确“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有效地将古诗文经典传承、创新、升华。
教师还可以将古诗文、音乐、绘画、舞蹈等融为一体,借助音乐、绘画、舞蹈等形式将诗歌的意境加以呈现。例如,教师可以套用《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诗画中国》等经典电视节目的模板来创新语文课程,引导学生设计“诗画手册”“经典诗歌我传唱”“舞出诗意”等活动,切实开展语文融合课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情不同,教法不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只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途径,但古诗文教学可以延伸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语文教师要有一颗热爱语文之心,引领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道路上乐于诵读、善于书写、敢于创新,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综合能力。这样,学生会在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并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语言表现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