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 张家琪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勉励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人民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为榜样,践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李吉林老师是当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体系的创造人,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儿童教育。去年春天,笔者和河南省教育家书院第一批名师研究员赴南通研修,参观了李吉林生前工作的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屬小学。在李吉林的雕像面前,笔者听到一个故事:雕塑家把李吉林的照片排列在工作室周围,从不同角度凝视,捕捉其灵魂的外显特点,看着看着,有一天终于找到了!雕塑家告诉李吉林先生的女儿:“你妈妈的眼睛是很干净的。”李吉林的教育家之路值得深入研究,从李吉林的成长史看教育家精神的养成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进路之一。
一、回首:李吉林的教育家之路
(一)人格奠基阶段
李吉林幼年时期便形成了爱、乐观、智慧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她出生之时正值日军攻陷南通城。幼年时期,她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暴行。战乱中的切身体验,激发了她强烈的爱国之情,使她从小便树立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5岁时,她的父亲去世,孤儿寡母的艰苦生活并没有打倒母亲和她,母亲“人穷志不穷”“不教自成人”的谚语式家教让她受用终身。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使她获得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人格特质。
(二)快速成长阶段
初中毕业后,李吉林进入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在校期间广泛学习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地丰富自己。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李吉林进入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任教。为了迅速地适应工作,李吉林搬入学校宿舍,让自己的生活和教育融为一体。在缪镜心校长等人的帮助下,她讲授公开课,参加教材编写,参加各种会议,抓住一切机会向专家学者学习,快速实现自我成长。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她逐渐形成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三)持续成长阶段
1978年成为特级教师的李吉林,在发现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单调乏味问题的同时,敏锐地抓住时机,决定进行小学全学段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在英语情景教学的启发下,开始了情境教育研究。李吉林一生致力于情境教育研究,始终坚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在课堂实践中,她不断地应用和完善情境教育。在纵向上,她的研究经历了“情景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情境学习”四个阶段;在横向上,情境教育从语文课堂推广到各科课堂,从一个学校推广到全国。近年来,她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更是得到了国外教育界的关注。
二、探寻:李吉林成为教育家之因
(一)心系家国,脚踏实地
具有爱国精神的教育者对于祖国的发展与强盛抱有高度的使命感与强烈的责任感,将国家复兴、民族振兴视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育人。李吉林有着“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把“为国家培养下一代”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她脚踏实地,在情境教育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先从自己的小学语文课堂开始,一步一步地将情境教育理论同中国教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儿童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进行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在不断地改进与探索中,逐步构建出具有鲜明中国本土特色的情境教育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二)赤子之心,矢志不移
李吉林有一颗赤子之心,其最直接的表现在于她始终拥有童心和爱心。她一生都在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爱与儿童沟通,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频共振。花甲之年的李吉林依旧像儿童一样喜欢无拘无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李吉林不受外界影响和诱惑,拒绝去中学教书,拒绝去歌舞队、跳伞队,始终坚持当一名小学老师,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自我,矢志不移。她坚守在小学课堂,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这正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的体现。
(三)博览群书,躬身笃行
李吉林的一生可以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如果说“永不消退的纯净童心”是李老师的第一张名片,那么“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便是李老师的第二张名片。踏上工作岗位的李吉林并未因为工作繁忙而放弃读书,而是自学大学中文系的内容,每天保证3小时读书时间,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我的大学在小学”。在开启情境教育研究之后,她深知自己理论方面的不足,于是广泛阅读,学习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和脑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地滋养自己。同时,李吉林还是一位行动能力极强的实践者。她的一切研究都是来源于实践并运用于实践的,她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理论,又不断地用理论优化实践。既是研究者又是执行者的这一特质,使她能即知即行,这对情境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四)慧眼如炬,把握时机
李吉林能够成为教育家是个人的努力,亦是时代和环境的塑造。李吉林出生于被誉为“教育之乡”的江苏南通,这对她的教育家之路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另外,她能够顺时代之势,善于把握关键时机。如:中学时期,即将辍学的她把握住了学校和政府资助的机会,得以继续读书;改革开放之初,她抓住教育改革的潮流,开启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验;之后,她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将情境教育一步步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三、启发:迈向教育家的精神进路
(一)心中有爱,教学相长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源于一个“爱”字。“爱”是教育家精神的根源。当今教师要向教育家发展,就要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自身品质。教师要心中有爱,爱国家,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将对国家的大爱与对学生、对自我的小爱结合起来,用爱来培养中华民族的未来一代。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学行为,决定着教学效果。教师要以教促学,躬耕教坛,丰富教学经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同时要以学促教,研究儿童发展规律和学科思维养成规律,优化课堂,增强教学效果。
(二)反思总结,即知即行
李吉林的“学、思、行、著”的教育研究策略对于当今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启示意义。一线教师要成长为教育家,必须学会将自身的经验进行概念化总结。“学、思、行、著”为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概念化提供了具体步骤。首先,教师要持续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其次,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在自我学习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及时反思教学、研训的过程,总结教学经验,逐步将经验概念化、理论化;再次,教师要即知即行,对自己学到的知识、总结出来的经验加以运用,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最后,教师要向教育家的方向发展,在“学、思、行”之外提升学术写作能力,将概念化、理论化的教学主张传播开来。
(三)抓住机遇,开放兼容
教师要成长为教育家,不仅要靠自身能力的提升,往往还需机遇的加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心只关注教学,忽视群体交流会阻碍教师的发展。机会往往出现在与他人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参加学术活动很可能就是一个机会。学术活动是学者云集的盛会,也是中小学教师与学者对话的良机。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入学术团体,参加学术会议。同时,中小学教师要特别重视自身在各级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和一些“兼顾行政和学术功能”的相关共同体中的交流、发言和展示的机会,在开放中实现专业发展,在兼容中成为“大先生”。
(本文系河南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重点项目“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经验与深化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DCS-02)
(王晋系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张家琪系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