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初始阶段,是人生教育的关键节点。革命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机融入新时代的小学教育。教师要注重挖掘真实可感的革命文化资源,如革命纪念日资源、革命文化艺术资源、革命文化教育场馆资源等,并且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
关键词:革命文化;资源;学科渗透
革命文化指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孕育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中累积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总和。革命文化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光荣传统、制度规范等非物质文化,历史遗迹、革命文物、文艺作品、展览馆、博物馆等是其物质载体。[1]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初始阶段,是人生教育的关键节点。革命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机融入新时代的小学教育。我们要注重革命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学科教学渗透,以下是一些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挖掘真实可感的革命文化资源
文化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表达,革命文化对小学生的涵育要借助载体才能得以实现。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真实可感的革命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一)挖掘革命纪念日资源
革命纪念日指的是在中国革命年代所产生的纪念日,是纪念中国革命历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有力见证和记载。根据纪念的对象,革命纪念日可分为三类:重要革命战争纪念日、重大革命事件纪念日,以及重要革命人物纪念日。[2]学校可以利用这些革命纪念日资源,通过庄严的仪式活动,引导学生铭记历史,感受中国革命战胜一切的力量和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涵育一颗感恩祖国和先辈的心。
我校所在的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是共产党早期革命人王荷波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他因不肯向敌人屈服,于1927年11月11日英勇就义。每年11月11日,学校举办纪念活动,
组织全校师生缅怀烈士王荷波,追忆他的革命事迹,号召广大学生学习他“品重柱石”的精神,感恩革命烈士,回报伟大祖国。
(二)挖掘革命文化艺术资源
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的革命文化,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例如,《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都是革命文化题材的经典影视作品。
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能够让学生在观看时身临其境地了解这些英雄人物在重要时刻的伟大抉择,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激发内心的崇敬之情和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决心。[3]其他,如红色歌曲、舞蹈、话剧等艺术表演形式集审美和教育意义于一体,能够让学生在动人的歌词、旋律中,在赏心悦目的舞蹈中,在慷慨激昂的台词中,得到品格的涵育。[4]
我校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观看革命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更能感受到和平的可贵;不仅能感受到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更能感受到革命事业的波澜壮阔;不仅能感恩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更能激发出立志报国的决心。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有一项名为“红娃小舞台”的活动,各班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宣传革命文化,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挖掘革命文化教育场馆资源
学校所在的南京城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历史遗存,革命文化教育场馆数量较多,
如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等。这些场馆是涵育学生品格的优质资源。在这些革命文化教育场馆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互动等方式,更立体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全面、深刻地感受发扬革命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附近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广场,其主展厅以展览的形式系统展现了江北地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运动史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学校每周安排一个中队步行穿过百年革命老街“龙虎巷”到达红色广场参观,并在校内选拔小小红色讲解员,参与红色广场的志愿讲解服务,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学生在讲解与聆听的过程中,不仅对家乡的革命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还真切感受到了革命历史与
现实生活的密切连接,知道了没有革命先驱的浴血奋战,就没有如今幸福安定的生活。
二、加强革命文化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除了挖掘真实可感的革命文化资源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加强革命文化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牢牢把握教学资源中所蕴藏的革命精神,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受到革命文化的洗礼。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相机补充与革命文化有关的知识和故事等,还可以在课堂中适时地播放关于革命文化的视频和歌曲等。要知道,革命文化的渗透绝不只是让学生知道几个人物的名字或重要事件,而是让学生能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生活实践,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教师可以适时组织与革命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的活动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加强对革命文化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我们爱和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革命文化相关资源,如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丰富资料,在课后通过布置
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真正懂得革命的目的是永葆和平,争取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突出革命传统教育,构筑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体系,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革命人物、一篇篇意蕴深长的课文中学习爱国精神,感知责任使命,体会时代担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要用心捕捉德育要素,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实践中熏陶思想品德,传承红色基因。
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梅兰芳蓄须》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通过梅兰芳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出而蓄须,从而经历危险和困难的故事,表现梅兰芳令人敬佩的民族气节。对于有关红色革命、爱国先驱的课文,学生在理解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往往是无法感同身受。很多学生对革命年代的了解仅限于电视剧,很难体会当时社会人民生活的艰辛。因此,在进行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情境,让学生化身“梅兰芳”,体会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梅兰芳先生的大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梅兰芳先生遇到的危险与困难,以及当时的表现。学生在讨论时义愤填膺,做到了与梅兰芳先生共情。
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把握教材相关内容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适时补充革命历史知识,围绕革命文化设计一些教学活动,用革命精神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担当。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长征为背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出发,想象“12500千米”有多长,计算每天要走多远才能走完这两万五千里,同时补充说明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极端天气与险要地形等,让学生感受红军的钢铁意志与品格;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在课前3分钟环节,让学生轮流用英语讲红色故事;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欣赏红色主题绘画作品,帮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认识革命文化;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游戏,如“攻城”“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 杨明宇,王炳林.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与传承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24(10):77.
[2] 张丽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研究[J].活力,2022(15):79.
[3] 郑士鹏.用理想信念筑牢时代新人精神之基[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4748.
[4] 周金堂.把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J].党建研究,2017(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