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数课”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国数课”具有融合性、渗透性、针对性的教学特征。“国数课”的教学要义包括:凸显育人导向,选取时事热点、社会变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典型素材;区分数学的主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底色,确立教学目标;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预设“国数课”的教学流程;梳理教学得失,“再设计”育人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国数课”;教学特征;教学要义
202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要求,“确定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丰富适宜的教学方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法律赋予教育工作者神圣而又光荣的教育任务。因此,教师要融合书本上的内容,或者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各种主题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师生一起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实现教学相长。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培养目标”中要求“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1],在“基本原则”中要求“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在“课程设置”中要求“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相应提出了“展现数学发展史中伟大数学家,特别是中国古代与近现代著名数学家以及他们的数学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4]
的要求。这些要求,指明了新时代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方向,明确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基调。同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提出了展望。
由此,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提出了“国数课”的概念。“国数课”,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学课”的简称。接触到“国数课”这一概念后,笔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以下就“国数课”的教学特征和要义,分享些许思考。
一、“国数课”的教学特征
(一)融合性
“国数课”不是专门的政治课,也不是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学课,是为数学课涂上爱国底色”[5]。其中,数学是主色,爱国主义是底色。“国数课”是“我为祖国教数学”使命感的新表达,是努力为数学课涂上爱国底色的新作为。[6]因此,“国数课”不是要替代数学课,而是把数学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起来的数学课,是师生共讲中国故事(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红色革命文化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过程,是学生
在中国故事中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浸润的过程。
(二)渗透性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生搬硬套。学生如果能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显然会更好。“国数课”让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是春风化雨般的过程。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正向影响,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和提升爱国情怀,实现数学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共同增强。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活动过程,就能深刻感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所受到的教育,不断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针对性
爱国主义教育不但要“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还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特征的课堂,才适合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爱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如果数学课的内容过于困难,学生无法理解
,或者数学课的内容
过于简单,学生不感兴趣,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就会微乎其微。因此,“国数课”要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努力使学生受到最适宜的教育与熏陶。
二、“国数课”的教学要义
(一)凸显育人导向,选取典型素材
好的素材是数学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载体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收获,就可能发现数学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这些结合点就是教师设计“国数课”的有效素材。素材越丰富,教师成功设计“国数课”的可能性就越大。华应龙老师和他的团队选取时事热点、社会变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素材设计“国数课”。“心中有根,方能茂盛。”有了好的素材,学生才可能产生探究兴趣,才可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国家的新变化、新成就,才可能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这些新变化和新成就,才可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1.时事热点
时事热点就是国内外即时产生的热点话题。从国际关系到环境保护,从最新科技到时装发布会,从极限运动到诺贝尔奖……学生从中不仅能广览天下事,还能及时了解国内外最近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比如,华应龙老师结合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设计的《阅兵之美》一课,带领学生了解“阅兵中的数学故事”,感受“阅兵之美,美在速度”,厚植数学心;陈畅老师结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年成功向太空发射300个航天器的时事设计的《三(四)百星的故事》一课,带领学生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以数据为基,铸思政之魂;李军老师结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设计的《那一片中国红》一课,带领学生分析我国的GDP扇形统计图,让学生适时、适度、适当关注国家大事,感受“那一片中国红”;刘伟男老师结合国家应对“新冠病毒肺炎感染疫情”设计的《有一种速度,叫作中国速度》一课,带领学生感受让世界惊叹的“中国抗疫速度”;武军老师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设计的《众志成城数据展》一课,带领学生分析抗疫故事中的数据,发展数据意识,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社会变化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国家的经济、军事变化可谓一日千里,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变化设计“国数课”,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国家的日益强大。比如,顾娟老师设计的《GDP中的统计》一课,带领学生透过统计数据,感受中国的发展速度;刘春莲老师设计的《粒粒皆辛苦,珍惜盘中餐》一课,带领学生在数与量的类比关联中,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柳小梅老师设计的《认识比》一课,创设了边玩边探索的情境,引领学生表达周围世界日新月异的改变;王璐老师设计的《数说中国高铁》一课,引领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升华爱国情感;朱黎生老师设计的《认识单双数》一课,带领学生了解单双数的现实意义,体会数学的社会价值。
3.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演化汇集而成的、反映各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线。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国数课”。比如,刘伟男老师设计的《拾遗苏州码》一课,带领学生体会位值制在表示数时的价值,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华应龙老师设计的《中国人的十二生肖》一课,带领学生理解周期现象,懂得“相反相成”的道理,增强文化自信;邓芸芸老师设计的《数说宫商角徵羽》一课,带领学生探究“五音”的奥秘,认识中国数学家高超的智慧和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韩东老师设计的《圆的认识》一课,带领学生通过三句话(“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圆,一中同长也。”),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探究圆的特征。
4.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以牢固的理想信念、坚强的党性原则、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勇于革新、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主要精神内涵”[7],包括“红船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三山一坡精神”等。革命文化中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都是重要的育人载体。教师可以从这些故事中灵活选择素材设计“国数课”,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理解革命文化,有效实现数学学科的立德树人。比如,华应龙老师结合红军长征故事设计的《半条被子》一课,带领学生以“半条被子”为载体认识分数,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李培芳老师结合红军长征故事设计的《数说长征》一课,带领学生感受长征中的数字,感悟长征精神;陈晨老师结合党史设计的《党史中的数学》一课,带领学生借助数学语言,了解党史,厚植家国情怀。
(二)区分育人主色和底色,确立教学目标
为了让“国数课”的主色和底色更出彩,教师要依据“国数课”的教学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当然,教学目标既要包括数学教育的目标要求,又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要求。
例如,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设计成“国数课”时,教师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经历用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
(2)在真实情境中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
(3)感受统计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培养数据比较、分析、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感悟统计思想中积累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4)在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体悟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是无法定量刻画的,只能尽量表达得可操作。因此,第(4)条教学目标把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用“体悟”进行表达。这样,既保证了目标要求的可操作,又指向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把握育人契机,预设教学程序
常态化的“国数课”往往是根据数学教材内容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而形成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放在课初、课中或课末,也可以全课都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课初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实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课末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能全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预设“国数课”的教学流程。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在课初呈现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奋力拼搏的视频,如潘展乐100米自由泳比赛的场景,全红蝉在跳水女子十米台决赛第一轮的比赛场景及最后7位评委的评分统计表(都是10分)……学生看得热血沸腾,学习兴致高涨。
又如,在学生认识圆周率π时,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的研究成果领先国外1000多年的数学史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促进学生主动萌生研究数学的内驱力。
再如,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在课末呈现施琅收复台湾之前抛铜钱的视频,结合最近举行的“联合利剑2024B”围台军演,让学生在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同时,理解国家收复台湾的必要性和强大决心,树立努力学习、争取为国家收复台湾行动出一份力的远大理想。
还如,教学《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在课初出示巴黎奥运会奖牌榜前四名国家的奖牌总数统计表及其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分析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这四个国家的铜牌榜、银牌榜和金牌榜;最后,展示中国在历届夏季奥运会上的金牌榜及其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整节课都能在探究新知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四)梳理教学得失,“再设计”育人过程
每一节“国数课”都会有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教师上完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预设和教学实践,如: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否合适,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否恰当,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作出的教学调整是否妥当,针对课堂生成的应对措施是否合适等。教师也可以反思自己与同事、名师执教相同“国数课”内容的理念与方法差异。教师还可以反思别人对自己“国数课”的评价,使自己对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或问题形成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进行“再设计”,以便扬长避短,努力使自己的“国数课”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教学《可能性》时,教师播放施琅战前动员抛铜钱的视频后,学生或一言不发,或答非所问。教师面带尴尬地解释铜钱的阳面为什么会全部朝上……这个教学片段无疑是不成功的。教师课后了解到,一部分学生是被剧情吸引,一部分学生是没有了解教师呈现视频的目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看懂视频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教师的预设目标没有达成。如果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了解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收复台湾的历史,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描述铜钱的阳面和阴面(如有字的面、无字的面),学生可能会更容易理解视频内容,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可能也会好很多。
针对“国数课”教学片段的反思,可以是个人的独立反思,也可以是考虑别人意见的反思。只要能从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就好。即使彼此之间出现认知冲突,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智慧碰撞和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机会,有助于教师对问题形成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总之,“开发‘国数课’,需要我们具有‘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8]。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真正成为高举爱国主义教育大旗的护旗手。
参考文献:
[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95.
[5] 华应龙.关于“国数课”的思与行[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4(2):812.
[6] 华应龙.“国数课”:为数学课涂上爱国底色[J].人民教育,2024(5):7778.
[7] 胡献忠.中国精神之革命文化[N].中国青年报,20210222(6).
[8] 华应龙,等.祖国需要,我就去教——关于国数课的探索[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4:序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