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远
近几年, 宾虹小学数学组在校级领导的带领下, 全面推开了“卷入式”的教研方式。“卷入式”教研模式是指针对教研活动的预期目标,以全员卷入、全程卷入和实践性主题引领为特征,围绕聚焦的问题展开专业研讨,让所有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方案研讨的一种教研模式。该教研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磨课阶段、上课阶段、辩课阶段。老师们的想法和需求都能体现到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抽签上课、抽签评课等活动方式,让老师们从以前教研活动的“被动參与”转为“深度卷入”,以此提高老师们对教研活动的参与度、认同感,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下面我以我校二年级数学组的一次“卷入式”教研活动——《倍的认识》为例进行阐述。
一、问题导向,确定教研活动主题
教研工作应该是帮助教师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问题就是目标,问题就是方向,集大家的智慧,调动一切教学资源,共同研究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这样的教研更有针对性,更富有成效。而且,还可以把问题转化成为课题。
基于这点,二年级数学组的老师们接到任务后,齐聚一堂对本册教材进行分类以发现问题,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各自提出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对长度概念模糊不清、加减混合运算进退位经常出错、生活中的多一倍和一倍混淆、倍数为什么没有单位......最终,根据教学进度和后期知识的联系,确定了活动主题——理清两个量的关系:倍数关系,为三年级分数认识和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中,用分数表示“量”和“率”打好基础。
二、全员卷入,激活“生长因子”
1.初定教案
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就是备好课。确定课题之后,二年级的数学老师们都行动了起来。要么翻看自己原有的资料,要么向同事借阅相关课题资料,要么上网查找资料,然后开始集体备课,找到了三节《倍的认识》的优秀教学设计后,老师们又聚在一起讨论各节课的优缺点,共同研读教材,共同商定思路,共同选择教法,构思整节课框架的建构,认真研磨,最后确定了自己年级对本节课的环节思路,并分工进行教案整理、课件制作、教具准备。
2.细化研磨
一堂好的课肯定是经过不断打磨才成型的,确定教案后老师们就纷纷开始试教。每次试教,年级组所有老师都参与其中,认真记录,从试教中发现不足,共同商讨,修改后继续试教,上完后又聚在一起讨论整节课的序如何安排更好;如何能更好的达成环节目标;如何更有层次的设计课后练习等。不断打磨,大到环节框架,小到某个细节的处理,某句追问,在大家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和交流中,教学理念逐渐凸显、教学思路逐渐明晰、教学语言逐渐精确。
每一次试教时的课堂与预设时总会有偏差, 并及时修正, 如严老师试教过程中, 发现提问指向性不明确, 试教后及时调整设计细扣语言;如储老师试教后, 发现学生对谁是谁的一倍理解不到位, 试教后也及时修正;陈老师试教后发现设计的练习层次不太分明, 试教调整后也更突出由浅入深的应用性。
如:在学生认识一倍时,学生对一倍的感觉会和生活中的多一倍有所冲突,原先的设计是先从同学们拍的次数和老师一样多认识一倍,结果效果并不是很好,后面通过讨论改为了先从同学们拍手次数是老师的3个一样多认识了3倍,再到2个一样多认识了2倍,最后再回到1个一样多,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了1倍。解决了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冲突。
再如:在认识倍数后,对倍的认识进行提升时,严老师是在课件中又出示了一个情景,然后把标准量进行改变,比较量不变,从而让孩子去分析原因,吕老师提出修改这样的话给孩子的信息太多太杂,我们可以把新课部分的素材进行整合,从而直接利用黑板上的素材进行对比,这样可以让孩子更直观的感知,整节课堂也更紧凑起来。
说起课后练习设计,通过几次试教老师们最起码修改了5稿,如何更全面、更有层次梯度,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每个老师都试教了一次后,感觉有些提问、追问和小结还不是很简洁到位,可是没有班级试教了怎么办呢?为了细扣语言,老师们又想出了新的办法:试讲。
每一个个体都有各自的特色,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另外, 每个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各有参差, 同样的教学设计放置不同的班级, 也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在“卷入式”磨课的深入过程中, 随处闪现着个性化思考的光芒。
3.全员共卷
除了二年级上课老师外,其他老师也没有闲着。为达成全员“卷入”,其它年级教研组成员也领到各自的前置性任务,以便有计划地按照不同的观察点进行观课、评课。前置性任务一般有:对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解读、对教学的诊断、分析课例等聚焦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有细化到教师的课堂提问追问、教学环节呈现的“序”、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合作交流的方式和效果等。这样做可以让老师们听课前熟悉教材,有自己的思考,在评价时从泛泛而谈变为有针对性、直指问题所在,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老师持续生长。
三、课堂观察,捕捉“生长点”
玩的就是心跳!这句话最近已经成了宾虹数学组老师的口头禅。活动当天,上课老师的名单用抽签的形式产生,就连上课的班级也是抽签产生。抽完签五分钟后,老师就登台亮相上课,可谓是环环相扣,激动人心!每次活动,“中奖”教师的倾情演绎将活动推向高潮。不同的老师、相同的教案,把自己年级组里对本节课的理解完完全全呈现给大家。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接下来是大家最期待的抽签评课环节,随着杨伟明主任的开场一抽,第一位老师率先登台评课,紧接着第二位,第三位......激烈的点评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王璐老师认为:本节课中,严老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 “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沈小敏老师认为:严老师课堂的序安排独到,通过“3倍”到“2倍”,再到“1倍”,很好的帮孩子解决了“1倍”与生活经验中“多1倍”的理解冲突。同时,通过两个数量的比较,帮孩子认清“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让孩子明白了为什么“倍”不是单位。
潘红英老师认为:倍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非常抽象,在小学阶段的重难点。也是后续学习分数等知识的基础,非常重要。严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拍手游戏引入,在游戏中渗透“标准”,充分感知“标准”为后续倍的学习做好铺垫。展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练习从圆到三角形到长方形再到线段最后到数字,从形象到抽象步步递进,让孩子们充分理解并认识了“倍”。
......
在评课中,要求听课教师在评价时紧紧围绕前置性任务提出观点,事例要典型,改进方法要具体。一位教师发言,其余教师共同讨论。理不辩不明,全员的“卷入”与“诊断”打破了以往敷衍听课的局面,打破了部分老师只听不思的态度,充分展现集体的智慧,使全体教师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深化对具体教学问题的认识,丰富自身的案例知识,授课教师也能在研究中明晰观念、厘清思路、转变方法,及时改进教学行为,每位老师都在持续生长。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这一经典名言在“卷入式”教研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卷入”教研活动犹如一颗种子,播撒在教研工作这块肥沃的田野里,我们经历了播种时的等待,也迎来发芽时的“惊喜”,我们更期待着“长叶”“开花”“结果”的兴奋。这样的教研使老师们从被动变主动,从旁听变为主角,每位老师都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卷入式”教研不仅是活动形式的改变,更是教师观念的改变,老师们共同参与,抱团成长,组内成员更显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