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乡镇中小学生客家方言传承研究
——以韶关市仁化县为例

2024-01-05 06:31刘大伟麦晓钧张君谊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客家方言仁化县普通话

刘大伟,麦晓钧,张君谊

(韶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客家方言是广东境内的代表方言之一,分布在粤东、粤中、粤北和粤西等偏远山区一带。被称为客家方言代表的梅县话,虽然在梅州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但也呈现出了明显的萎缩趋势。2015 年梅州电视台连续播出两期关于“丢失的客家话”的报道,梅州城区的中小学生对很多客家方言词汇已经不会说或说不准。邱春安、严修鸿对梅县青少年客家话词汇使用现状调查发现,青少年的客家话词汇使用能力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退化[1]。粤北地区的客家方言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随着现代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传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显现出弱化的趋势。本文以仁化县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从语言能力、语言态度以及方言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仁化县内大部分城镇主要通行客家方言,且人口多聚集在仁化县南部城镇,因此笔者在仁化县城和乡镇各选取了两所中小学进行调查。仁化县城以丹霞中心小学、仁化县第一中学为代表;乡镇以黄坑铭源希望小学、周田中学为代表。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开展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内容涵盖四个方面,即个人基本信息、中小学生客家方言语言能力、语言态度和客家方言的使用情况。每所学校各年级随机选取一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全班学生参与。在问卷发放过程中,笔者会指导学生填写问卷,对问卷的填写要求和相关问题作详细讲解,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及时解释。这有利于提高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增强研究的有效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45 份,回收有效问卷527 份,有效回收率为96.69%。通过对527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s α 系数为0.914,大于0.9,说明研究数据信度高。收集数据后,笔者使用Excel、SPSS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旨在了解仁化县客家方言在中小学生群体的方言传承情况。调查的基本数据,见表1。

表1 问卷的基本数据(N=527)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中小学生客家方言语言能力的情况

1.第一语言习得

为调查中小学生第一语言习得的情况,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你的母语方言是什么(即四五岁以前在家说哪种话)?”的题目。

统计表明,有51.62%的学生表示自己小时候最先会说的是客家方言,有32.25%的学生表示最先会说的是普通话,7.40%的学生表示最先会说的是粤语,8.73%的学生最先会说的是其他方言,见表2。

表2 第一语言习得情况 /%

这说明,中小学生以客家方言为第一语言的学生占半数之多。其中,中学生第一语言以客家方言为主,普通话次之;小学生第一语言习得方面,客家方言和普通话比例接近,普通话略高于客家方言。

2.客家方言的听说能力

语言能力指的是最平常的理解一句话,说出一句话的能力[2]。通常会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考察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而方言多数用于“听”和“说”。因此,笔者主要从“听”和“说”两个方面考察中小学生的语言能力。问卷中设置了“你能听懂客家方言吗?”和“你能流利地说客家方言吗?”两道题目。

在“听”的方面,有35.29% 的学生表示“全部能听懂”,39.28%的学生表示“大部分能听懂”,17.08%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听懂”。也就是说,客家方言“听”的能力较好的学生有91.65%。“大部分听不懂”的占6.83% ,“完全听不懂”的占1.52%。各项的排序为:大部分听得懂>全部能听懂>基本能听懂>大部分听不懂>完全听不懂,见表3。

表3 客家方言“听”的能力掌握情况 /%

在“说”的方面,认为自己“全部能流利地说”的比例为25.20%,“大部分能流利地说”的比例为32.30%,“基本能流利地说”的有18.60%,“说”的能力较好的学生比例为76.10%。“大部分不能流利地说”的有16.90%,“完全不会说”的有7.00%。各项的排序为:大部分能流利地说>全部能流利地说>基本能流利地说>大部分不能流利地说>完全不会说,见表4。

从问卷数据看,仁化县中小学生客家方言语言能力整体上掌握较好,但仁化县中小学生客家方言“听”的能力要比“说”的能力掌握得更好。

在中小学生客家方言听说能力差异对比方面,客家方言“听”的能力上,小学生“听”的能力较好的学生比例为37.95%,中学生为53.70%。在客家方言“说”的能力上,小学生“说”的能力较好的学生比例为31.80%,中学生为44.30%。通过以上数据可知,中学生客家方言的“听”和“说”的能力均比小学生要好。可见,中学生客家方言“听”和“说”能力较好,而小学生听说能力较弱。

(二)中小学生客家方言语言态度分析

“语言态度指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说话者对他人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所持有的态度。”[3]情感认同和社会价值是语言态度的两个重要表现。

1.情感认同

为调查仁化县中小学生对客家方言情感认同的情况,问卷设置了“你喜欢客家方言吗?”和“你对哪种语言学习兴趣最高?”两道题目。

仁化县中小学生对客家方言表示“非常喜欢”占18.79%,表示“喜欢”占39.09%,表示“一般”占37.38%,表示“不太喜欢”占3.42%,表示“完全不喜欢”占1.32%。这说明57.88%的中小学生对客家方言持喜爱态度,其中小学生占24.29%,中学生占33.59%,中学生要比小学生更喜爱客家方言,见表5。

表5 客家方言喜爱程度的情况 /%

为了解中小学生的语言选择情况,问卷还设置了相应的题目与客家方言作对照,详细数据,见表6。

表6 学习兴趣最高的语言的情况 /%

据表6 可知,在粤语、普通话、客家方言和英语中,仁化县中小学生对粤语学习兴趣最高,占33.97%;普通话次之,占30.93%;排名第三的是客家方言,占16.13%;最后是英语及其它语言。

由此可见,客家方言在中小学生的语言选择上已不再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客家方言深受普通话和强势方言的影响。其原因在于:第一,国家积极倡导“推广普通话”的语言政策,着力扩大普通话的普及范围,因此对于地方方言造成了一定冲击,仁化县的客家方言自然也不例外。第二,随着主要方言为粤语的珠三角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粤语的社会影响力扩大,仁化县外出务工人员也将粤语带到本地,导致经济较落后的仁化县受到强势方言的冲击,仁化客家方言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

2.社会价值

语言的社会价值着重体现在其社会功能上,“这种功能实现了对于主体有用性的满足,即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4]为调查仁化县中小学生对客家方言社会价值的认识情况,问卷设置了“你觉得客家方言很有用吗?”和“你觉得客家方言有必要保护起来吗?”两道题目。19.73%的中小学生认为客家方言“非常有用”,44.97%的中小学生认为客家方言“有用”,29.98%的中小学生认为客家方言有用程度为“一般”,3.80%的中小学生认为客家方言“用处较少”,1.52%的中小学生认为客家方言“完全没有用”,见表7。

表7 客家方言有用程度的情况 /%

由表7 可知,64.7%的中小学生认为客家方言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客家方言仍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

有用程度关注的是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实际使用价值。一种方言要在社会中延续下去,还必须关注说话人对保护该方言的态度。相关题目数据,见表8。

表8 对待保护客家方言的态度 /%

据表8 可知,30.17%的中小学生认为客家方言“很有必要”保护,54.45%的中小学生认为客家方言“有必要”保护,10.25%的中小学生认为“无所谓”,3.80%的中小学生认为“没必要”保护,1.33%的中小学生认为“完全没必要”保护。这说明有84.62%的中小学生认为客家方言是需要保护的,大部分中小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客家方言的必要性。

在进一步探究中小学生客家方言的语言态度时,运用SPSS 软件将情感认同与社会价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把“喜欢程度”与“学习兴趣最高的语言”“有用程度”“对待保护客家方言的态度”进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与显著性P值,见表9。

表9 情感认同与社会价值Spearman 相关性分析(N=527)

分析结果显示,“喜欢程度”与“兴趣最高”的显著性P值为0.67,大于0.05,说明二者不存在相关关系。而“喜欢程度”与“有用态度”“保护态度”的显著性P值均为0,都小于0.05,这说明“喜欢程度”与“有用程度”“保护态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喜欢程度”与“有用程度”“保护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5、0.386,两个相关系数都是正数,这说明“喜欢程度”与“有用程度”“保护态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越是喜欢客家方言的中小学生,就越觉得客家方言有用,对客家方言的保护态度就越强烈。

(三)中小学生客家方言使用情况

1.家庭领域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家庭结构与人员发生变化,很多家庭是不同城市或省份的人员组合,代际之间也可能存在差异。这些都会影响中小学生家庭领域的语言选择和使用[5]。

对家庭领域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可较全面地了解仁化县中小学生客家方言的使用现状,由此可预测家庭语言未来的发展走势。为此,问卷设置了“你在与老一辈人交谈中会使用客家方言进行交流吗?”“你在与父母交谈中会使用客家方言进行交流吗?”“你在与兄弟姐妹交谈中会使用客家方言进行交流吗?”三道题目。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生“总是使用”客家方言与祖辈、父母、兄弟姐妹交谈的占比分别为46.30%、24.50%、17.10%;而“不使用”客家方言与祖辈、父母、兄弟姐妹交谈的占比分别为13.70%、24.30%、36.40%,见表10。

表10 在家庭领域使用客家方言交谈的情况 /%

这说明在家庭领域中,学生使用客家方言与祖辈进行交谈的情况较多,而与父母交谈的比例明显下降,到了平辈之间就更少,客家方言传承在中小学生父母这一辈中出现了断层现象。

这一情况的产生,推测原因如下:第一,父母双方并非讲同一种方言,家庭成员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了家庭语言沟通的顺畅和方便而统一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第二,父母本身会讲客家方言,自身并没有认识到客家话传承的重要性,而入学后孩子多使用普通话,因此选择迁就孩子,使用普通话与其交谈。第三,父母双方并不会讲客家方言。

2.学校领域

学校是中小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学生语言习得和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问卷设置了“你在与同学交谈中会使用客家方言进行交流吗?”的题目。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与同学交谈中,“总是使用”客家方言的比例为3.00%,“大部分时间使用”的比例为4.00%,“偶尔使用”的有18.20%,“很少使用”的有21.50%,“不使用”的有53.30%。各项的排序为:不使用>很少使用>偶尔使用>大部分时间使用>总是使用。可见,学生在学校里通常不使用客家方言进行交流,见图1。

图1 使用客家方言与同学交谈的情况

青少年方言的使用情况与其生活的语言环境密不可分。当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后,由于受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影响,多统一采用普通话作为交流语言。除此之外,由于学校任教教师多为非本县和少数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原因,为了便于师生和生生交流,平时教师与学生上课、学生之间交流多使用普通话。因此,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具备了良好的普通话语言能力,形成了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了对普通话的情感认同,但客家方言的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

三、客家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建议与对策

(一)家长应认识到家庭对客家方言传承的重要性

从上文数据来看,客家方言在祖辈、父辈的传承程度已经有所下降,而从父辈到当代的中小学生,客家方言已经不再占据主流。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是儿童发展语言能力的主要场所,是儿童习得客家方言的重要地方,家庭语言环境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起决定性的作用[6]。可以说,家庭是客家方言传承的主要阵地,家长必须认识到家庭对客家方言传承的重要作用。在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应有意识地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客家方言,营造良好的学习客家方言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学习并传承客家方言。

(二)学校应注重客家话推广平台的建设

1.客家方言融入学科教学

客家方言对文言文古诗文教学有明显帮助,主要可以从语音和词汇两方面入手。语音方面,很多汉字保留了古音。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诗中,“斜”“家”和“花”在仁化客家方言中,都押“a”韵。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一诗中,“亲”“人”和“身”都押“in”韵。词汇方面,保留了很多古义。例如荀子《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中的“跂”表示提起脚后跟站着,仁化客家方言中“跂”也保留这一用法。仁化客家方言还用“明朝”表示明天早上,与古诗“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的用法相同。

2.构建客家方言文化的第二课堂

学科教学的时间始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学校应更加重视构建客家方言文化的第二课堂。为了解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表现形式,问卷设置了题目“你希望以哪种形式认识客家文化?”,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最希望通过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技艺来认识客家方言文化。仁化县当地有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客家特色美食如板鸭、油炸铜勺饼、酸菜糍、风肠等,这些都是学校建设客家方言文化第二课堂的最佳材料。面对各类客家特色美食,学校可以开设“客家美食厨房”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先了解客家美食知识,再观看美食制作视频,最后亲手制作客家美食。

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土法造纸技艺,是仁化县的传统技艺,主要分布于仁化县的长江、扶溪、城口、红山、闻韶等镇。2021 年,长江镇中心小学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土法造纸传承人为授课教师,将传统技艺带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打开了同学们探索非遗文化的大门,激发学生对非遗传承的热情,从而更好地推动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营造传承客家方言的良好环境

1.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各类语言文化项目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例如客家方言的代表广东梅州,政府就设有“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专项资金”,以支持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通过查阅韶关民声网可知,韶关曾两次举办“善美韶关·醉美乡音”方言音频、视频征集活动,吸引了大批民众参与,但这个活动却没能得到良好的延续。韶关市没有设立类似的专项资金,是语言文化项目难以持续开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仁化县政府应带头设立“客家文化保护发展基金”,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将该基金的一部分作为开展各类客家文化活动的物质保障,以推动举办更典型化、多样化的方言文化活动,并积极发动不同的社会群体参与其中,着力呈现方言魅力、讲好家乡故事、发扬地方文化。另一部分基金则作为挖掘、研究、推广客家话等相关的客家学术研究和客家发展项目的奖励金,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深入钻研。

2. 建设客家方言文化展览馆

目前,国内有不少展示客家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例如广东梅州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广东河源的客家民俗博物馆,福建龙岩的客家文化博物馆等等,都是民众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客家方言方面,“学习强国”APP 上线了梅州客家方言语音播报功能。目前,韶关市内也有不错的范例,如翁源县设有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丹霞机场设有客家方言播报功能,但是仁化县内并没有相关举措。

仁化县政府可以参照各地保护、发展客家方言的各项举措,结合仁化县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收集整理当地客家方言研究成果和遗址文物,建立客家文化历史展览馆,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保护和传承客家方言文化。组织学生进行客家方言研学活动,让展览馆成为学校的研学基地,扩大客家方言在年轻群体的影响力,推动客家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四、结束语

本文考察了仁化县城中小学生客家方言传承情况,在语言能力方面,中学生以客家方言作为第一语言的人居多,听说能力也比小学生好;在语言态度方面,中小学生对客家方言仍有较强烈的情感认同,也能认识到客家方言一定的社会价值,但受普通话的影响和强势粤语方言的影响,客家方言的自信力、影响力已明显减弱。方言使用方面,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普通话已经成为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这说明,随着现代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仁化县的客家方言出现了“整体趋向萎缩,逐步让位于普通话”的演变趋势。

我们应该引导青少年多层次多方面地了解方言的价值,从而了解自己的文化之根,更好地传承客家方言。同时,也应该发动各方力量,让中小学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方言,从而更好地传承方言文化,让客家方言不仅“活起来”,更要“火起来”。

猜你喜欢
客家方言仁化县普通话
仁化县千亩新品种玉米进入采收期
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反思*
初探客家方言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广东仁化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初探客家方言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南岭重点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选择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
江西大塘客家方言声母[n]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