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璞,林敏敏
(1.韶关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韶关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1],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乡村社区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随着社区智能化程度加剧,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乡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不断增加[3]5。《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发〔2017〕13 号)中提出要增强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推进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建设。但当前我国智能化社区治理尚处于试点发展初期,实践模式并不成熟[4]。社区治理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5],随着“智能”生活方式加速进入人们的生活,智能化社会治理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3]2。杨雅厦认为,智能化社会治理就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6]。韩瑞波和唐鸣指出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旨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工具来实现治理目标[7]。王法硕指出智能化社区治理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例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有效地整合到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中去[8]。学界对智能化社区治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础和铺垫,但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深度不够,缺乏对不同治理案例的系统梳理与比较[9];二是目前研究大多仍停留在传统规范研究及案例研究,而运用一手及二手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的成果还相对缺乏[10]。因此,挖掘现实层面特别是基于社区治理真实案例并借鉴相关学科先进的分析方法,是未来智能化社区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韶关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批试点城市,也是广东省重要的乡村振兴试点区域之一,对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本研究通过对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文本资料按照扎根理论进行分析,构建和分析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模型,推动智能化社区治理的实践和研究发展,为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扎根理论是由美国学者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 提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目的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使用该方法的研究者通常从直接的观察入手,没有事先的理论预设,采用归纳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最终提取出研究理论[11]。扎根理论不仅可以构建新的理论,还可以用于验证现有理论。因此,该方法主张研究者带着问题,对原始资料进行经验概括,并自上而下地进行归纳,提取概念和命题[12]。我们使用见实译码将文本材料进行了分析,这个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开放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在开放编码阶段,我们对所有筛选出的文本进行逐字逐句和逐个事件的编码,以识别主题并进行分类;在轴心编码阶段,我们对上一阶段的编码进行了分类和概括,提取出了主要范畴;最后,我们将这些主要范畴相互关联,并构建出一个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研究流程图
扎根理论强调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归纳方法,对社会特殊现象进行探究和建构,是质性研究中被认为最科学的方法论之一[13]。所涉及的研究问题是“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模型”,该模型是结合乡村振兴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提炼与总结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实践经验基础上所初步构建的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模型。由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提出后关于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的政策、新闻、报告等文本进行逐个编码。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源自韶关3 区7 县(市)的官方网站,包括新闻、报告和政策等文本资料共145 份。其中,新闻报道66份,报告75 份,政策文本4 份。为保证样本的充分性和代表性,本文采用理论饱和原则进行多轮抽样。首先,在第一轮抽样中,从各年份中抽取10 份样本进行编码。接着,在第二轮抽样中,再从各年份中抽取10 份样本进行编码。如此共进行了4 轮资料抽取,直到理论饱和为止。由于2020 年的文本资料较少,因此对于2020 年的数据仅进行了2 轮抽样。而对于2021 年和2022 年的数据,本文均进行了4 轮抽样。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轮编码时已经趋于饱和。
本文先经过开放式编码提炼概念与范畴,接着通过轴心编码对已经形成的概念进一步提炼和抽象,最后进行选择性编码将碎片化的概念进行整合和关联,我们对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机制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均为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的主体,这些主体当中,政府需承担领导责任,并做好统筹协调、资源提供、信息共享等工作,体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平台构成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的物质载体。乡村社区通过推进基层党建、政务工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智能化,提升治理效能。此外,有效的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需要一定的资源和机制保障,并受主体和外部环境的制约。构建出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模型,见图2。
图2 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模型
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是乡村社区治理的新理念,它代表了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方向。这种模式整合了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旨在为乡村社区居民打造一个方便、安全、舒适和智能的现代生活环境。这种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新型管理形态,需要通过将智能化手段全面应用于乡村社区治理各领域和环节,并将智能化技术与人力、资金、制度等要素有机融合,来实现数据思维重构治理模式,并通过数据整合分析来提高治理效能。总之,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的实现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3]2。
多元主体是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社区治理智能化、实现乡村社区自治共治的重要力量。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包括:政府,政府在乡村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规划,同时对乡村社区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投资和建设;村级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它们是乡村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负责具体执行政府的政策、法规和规划,同时组织和协调村民参与社区治理;村民,村民是乡村社区治理的主体之一,他们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决策、监督社区治理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社会组织,包括各类社会团体、协会等,它们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等方式来促进乡村社区的发展;企业,企业可以参与乡村社区治理,提供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与村民合作等方式来获得商业利益。
在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中,这些多元主体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加强信息共享、协同合作,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同时,也需要注重保护村民的权益,确保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增强多元主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非政府主体参与乡村社区治理,我们需要继续利用智能化技术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功能,同时培养和激发非政府主体参与乡村社区治理的意愿和热情,以期成功“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4]。如南雄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党组织主导,打破乡镇、街道社区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行政隶属壁垒,优化整合区域内的行政资源和党建资源,激活乡镇、街道社区治理多元主体。
1.物联网
物联网的作用在于运用信息技术将智能设备嵌入社区治理中的相关载体和居民活动空间,对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进行传递和控制。智能设备是物联网的终端触点,物联网通过这些智能设备采集、传输数据。智能设备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如人脸识别摄像头、人体红外感应器、家庭煤气泄漏报警器、独居老人生命体征探测器、垃圾桶自动感应器等。如韶关市南雄市乌迳镇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水质监测、视频监控等传感器接入乡镇融合中台,经过大数据处理,分析当前美丽乡镇建设情况。同时,该镇还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城镇内的环境、交通、旅游等方面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提高了乡镇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2.大数据
对于乡村社区治理来说,大数据就是乡村社区治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海量信息资源。因此,大数据也有“数据海”之说。它不仅包括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所收集到的人口、地理、经济、社会、信用等官方统计数据,各类文件、报告以及不同活动中所形成的文献资料,还包括企业与个人在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时产生的生产数据与消费数据,以及关乎人的情感、态度、诉求等方面,与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密切相关的“民意数据”。如乳源构建“三中心、两体系(标准体系、安全体系)、N 应用”的新型智慧框架,对接29 个部门的8 大类超过90 多万条业务数据,构建了“数字乳源”的大数据雏形,满足当前需求。
3.智能平台
“智能平台”是汇集融合多方信息、分析研究各类数据、发出各类决策指令的一系列人机交互界面。没有这个平台作为依托,决策者也就无法将人的指令转化成机器所能运行的各类程序和电子信号。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主要是依托这个平台展开的。比如,韶关综合运行管理平台、“一网通办”平台等,本质上就是一个个独立完整的社区治理智能平台,它们可能在形式上表现为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持式智能终端或者是管理城乡交通的大型监控指挥系统等,因平台各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而配置不同的硬件设备,进而呈现出不同的外在形式。
1.智慧党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时代命题,从领导范围上进一步明确“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5],全面强化党在乡村社区治理领域的领导核心作用是这一命题的应有之义。乡村社区治理智能化一方面可以服务于社区党建工作,密切党组织与广大党员的联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统筹资源的范围和效率,更好地开展乡村社区治理工作和实现乡村振兴。如南雄利用微信公众号“韶关先锋”推出党员在线报到平台,帮助在职党员完成报到,并通过该平台接受社区党组织发布的任务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是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的一种具体实践,旨在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2.智能化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机构和公益社会组织以提高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16]。智能化乡村社区公共管理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对乡村社区公共事务进行科学、高效、便捷的管理和服务。这种管理方式可以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对乡村社区环境、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监控和控制,同时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如在线办理业务、智能化垃圾分类等。智能化乡村社区公共管理可以提高乡村社区管理效率,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实现智慧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建设目标。例如韶关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交通管理、环境监测、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部分县(市、区)注重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分析民政服务对象法治需求,精准有效强化普法供给。
3.智能化公共服务
作为21 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公共服务是指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是由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生产、供给全社会所有公民共同消费和平等享受的社会产品[17]。公共服务是乡村社区治理的重要领域,与村民生活及乡村振兴的联系最为紧密。由此,在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推进智能化应用就成了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如韶关整合社区资源和智能系统,提供智慧化服务,促进城乡社区服务融合;同时,韶关市还积极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建立电子病历、远程诊疗等服务平台,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智能化公共安全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18]。而所谓公共安全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各项活动正常进行而实施的各种行政活动的总和[19]。智能化技术在社区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是解决公共安全领域违法犯罪难题及风险防范的实际需求。智能化技术与社区公共安全的紧密结合,在无形之中为每个人提供了一张安全、可靠的“智慧公安”防护网。如韶关整合社区资源和智能系统,提供智慧化服务,推动城乡社区服务融合。同时,韶关加快智慧公安现代化建设,打击违法犯罪和网络犯罪行为。
1.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乡村社区治理智能化一方面可以服务于社区党建工作,密切党组织与广大党员的联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统筹资源的范围和效率,更好地开展乡村社区治理工作。如韶关充分发挥“广东党建云”平台党员教育培训作用。增强党员党性意识,引导党员使用“党建云”平台看视频、听音频,学习新思想、知晓国家大事、了解党的历史和地区发展情况,在线参加组织生活,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2.提升“三公”治理效能
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是乡村社区治理及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领域,也是乡村社区治理智能化的主战场。通过推进乡村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提高乡村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可以有效提升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的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如韶关市武江区西联镇通过建立智慧政务平台,实现了政务服务智能化和信息化,方便了居民和企业办理业务。同时,该平台还可以实时监测乡镇管理情况,提高乡镇管理水平。另外,韶关市通过推广“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实现了政务服务的自助办理和查询,方便了城乡居民办理各类业务。再就是韶关市正在推广“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以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智能化和精准化,以不断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的需求。
3.提升自治共治效能
乡村社区自治是指村民在自愿、平等、公正、透明的原则下,通过协商、投票等方式,自主地管理和决定乡村社区事务的过程,目的是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20-21]。在数字化时代,村民自治可以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管理和决策,进一步促进乡村社区的发展和进步。乡村社区共治指的是政府、乡村社区自治组织、乡村社区社会组织、乡村社区单位、村民合作供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优化乡村社区秩序、推进乡村社区持续发展的治理过程[22]。乡村社区自治和共治与智能化技术应用有关的项目主要包括微信平台建设、志愿者管理、电子台账等。这些智能化应用项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乡村社区自治和共治的效能。如通过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信息平台,韶关的一些乡村社区让居民积极参与乡村社区治理,及时了解乡村社区的最新动态和活动。
通过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2020 年6 月至2022 年7 月的韶关乡村社区治理的相关文本资料进行了逐步编码和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了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模型。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平台构成了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的现实基础和载体,而治理现代化(智能化党建、公共管理、政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是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的动因。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模式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模式。影响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的因素包括:人力、资金、技术、制度。二是现阶段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处在深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其重点领域包括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乡村社区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做法就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政务工作、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乡村社区具体情境中,形成物联、数联、智联三种技术要素相互连接和融合、共同作用的智能化治理平台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规范。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韶关乡村社区治理相关新闻、报告和政策等文本资料。在收集和编码文本数据时,我们遵循理论饱和原则,并尽可能考虑了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然而,这些资料的发布存在一定的主观和侧重。未来,我们可以使用问卷调查、焦点访谈或深度访谈等方法来验证和补充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模型的资料来源。此外,虽然本文是基于实践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的理论探讨,但目前相关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比较匮乏。考虑到智能化是顺应当今社会治理发展的大趋势,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社区治理的发展,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相应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建立的韶关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模型,为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应用的成本、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信息安全保障,探索更加完善的智能化乡村社区治理模型,为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