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锋 洪克强
摘 要:广东省仁化县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纪念地之一,其境内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仁化县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上采取了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红色文化保护的宣传、实际保护力度、红色旅游开发的整体性、协调红色文化保护与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关系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为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相关部门应该在促进红色文化保护意识的平民化、多渠道筹集资金、重视红色文化保护的地方性立法、实现红色村落的脱贫致富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仁化县 红色文化资源 保护与开发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且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进程中,如何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十分重要的。仁化县作为广东省的革命老区之一,红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近年來,当地政府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上采取了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要进一步推进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还有不少实际问题需要重视。目前,仁化县提出要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名县,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找到相应的对策,才能使红色文化得以有效传承和发扬光大,进而促进当地红色旅游业的发展。
一、仁化县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概况
仁化县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境内,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总人口22.75万人。作为一个充满红色文化记忆的山区县,仁化县境内红色革命遗址多达210多处,其中重点革命遗址56处。在仁化县的村镇中,红色革命遗址分布比较集中的有城口镇、长江镇、石塘镇、董塘镇以及红山镇等。
仁化县的城口镇,是全国20个“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之一。该镇主要的红色革命遗址有铜鼓岭狙击战旧址、红军长征露宿的正龙街和河边街遗址、红军秘密交通站“胜一”理发店、开国中将谭甫仁将军旧居等。1929年至1932年,朱德、彭德怀、滕代远曾经率领红军转战到达城口镇。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一站,城口镇更是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1934年11月初,红军长征经过粤北,在城口发生了著名的铜鼓岭阻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精心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正是由于城口镇在红军长征途中具有这样特殊的地位,2017年4月,中央批复同意在城口镇设立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
长江镇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凌溪村,目前保存的主要革命遗址有中共五岭地委遗址、凌溪石围——凌溪革命烈士纪念碑、“仁化土法造纸技艺”传承保护基地、广州会馆等。凌溪村是粤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和粤赣湘四年解放战争时期的游击根据地之一,著名的中共五岭地委和粤赣湘边区解放军总队便诞生于此。上世纪30年代早中期,项英和陈毅就在凌溪一带活动过。抗日战争开始后,凌溪成为了抗日游击队经常活动的地区。1947年3月,中共五岭地区委员会在凌溪云影庵成立,凌溪胡洋洞成为中共五岭地委和人民解放总队机关驻地。当时发行到粤赣湘边区的五岭地委机关报《人民报》所用的“玉扣纸”,就是用凌溪村的土法造纸技艺生产出来的。
石塘镇的双峰寨,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粤北著名红色革命遗址之一。双峰寨曾是一个建于光绪年间、可以抵御土匪抢劫的墙体坚固的石围堡垒。大革命时期,石塘乡农会在此办公,因而成为了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自卫军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红色堡垒”。1928年3月,广东农民自卫军第八独立团第四营曾在此带领当地群众共700余人,坚守抗敌9个月,最终因弹尽粮绝而被迫突围。双峰寨保卫战,被广东省委誉为“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之一”。 2000年7月1日,双峰寨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国务院把双峰寨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一。
董塘镇的红色文化遗址主要有华阳寨、内思诒堂、董劝书屋等。华阳寨位于董塘镇安岗村,地势险要,土地革命时期在此发生了著名的“华阳寨保卫战”。据记载,1928年2月,董塘失守后,中共仁化县委与工农革命军独立第八团及第一、二营转移到安岗一带,军民700多人退守华阳寨,在坚守的十余天里,共击退敌军十多次进攻,最终由于孤立无援而弃寨突围。安岗村内的思诒堂旧址,是中共仁化县第一届委员会、中共安岗乡支部、安岗乡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和驻地,阮啸仙、蔡卓文等曾在此领导和指挥仁化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董塘镇的董劝书院,曾经是朱德、陈毅发动“仁化暴动”时的指挥部。
红山镇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位于新白村,有红军桥、李氏宗祠、红军革命烈士纪念碑等。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经过新白村,大部队三天三夜从一座石拱桥上通过。后来,当地群众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经过此桥,特把该桥称之为“红军桥”。李氏宗祠则是红一军团经过红山镇时的临时指挥部。在新白村的白石洞小组,有红军长征革命烈士纪念碑,在这里长眠着36位惨遭反动派杀害的红军伤病员。
二、仁化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要重视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传统。作为革命老区来说,如何挖掘、保护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红色文化教育,[1]如何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现代旅游业开发相结合,[2]如何协调自然环境保护与红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矛盾,[3]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加以解决的问题。自2017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决策部署,仁化县委、县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出台《仁化县红色革命文化遗址保护利用规划(2018-2020年)》,制定红色革命遗址的分布图和红色旅游路线图,投入专项资金对石塘古村、双峰寨、铜鼓岭革命烈士纪念园等革命遗址进行建设性保护,收集完善红色历史记载、人物事迹和红军故事等。这些措施对于当前仁化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仁化县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只是近几年来才得到重视的事情,因而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实际保护力度还不够。例如,城口镇的红军街、红军长征纪念广场、名人故居等,都是有着极高历史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革命遗址都存在着实际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一些地方虽挂有“文物保护点”的牌照,但并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和修缮,有些被当地村民挪作他用,有些则荒废于杂草之中,显得非常破旧不堪。据当地居民介绍,地方政府虽然每年都投入有相应的资金用于修缮和保护历史遗址,但实际上落实进程很缓慢,效果也不大。同时,在应该如何合理修缮革命历史遗址上也存在问题。比如,有的红色遗址上出现了众多别扭的“仿古”、“复古”建筑,甚至为了增加其旅游观光性而随意地对一些纪念地。此外,一些革命遗址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管理人员,一些建筑遗址的损坏情况不能被及时地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
第二,红色旅游开发存在碎片化、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近年来,仁化县委县政府对一些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了旅游开發,但这种开发只是表层次的,还未能实现充分的深度开发。首先,是红色旅游景点呈现碎片化、零碎化的特点,未能打造出整体感较强的经典红色旅游片区和红色旅游路线。游客在领略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往往是比较盲目的,有时难以找到遗址,有时会漏掉某些遗址,而且在游览中难以对当地的红色文化形成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印象,无法真正欣赏、体会到当地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其次,是红色旅游还未能实现与当地其他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周围缺少当地特色的物产店、旅馆和餐馆等,导致前来的游客只能是参观景点,且一般是看完就走,停留时间不长,不能进一步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再次,是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只有近25%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村落的基础设施是健全的。例如,垃圾桶和卫生间分布较少,就是一个普遍现象。另外,在景点周围,停车位很少,导致大多数自驾的游客只能随意把车停放在路边。
第三,地方政府在协调红色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面还存在问题。仁化县一些拥有红色文化资源的村镇,同时也是国家精准扶贫的对象。在这些村镇中,一些靠近红色遗址的居民旧房改造与遗址保护产生了冲突。不少村民抱怨当地政府为了保护遗址原貌,不允许让靠近名人故居的村民随意拆掉自家的老旧房子,但政府也没有提出解决村民住房问题的可行性办法,导致有些家境较为贫困的村民至今只能住在村里的危房里。而那些离红色遗址稍远的家境较为富裕的村民则早已拆除旧宅盖起了新楼。这种情况的存在,带来了红色村落中房屋和街道的整体布局比较混乱,房屋乱盖乱建现象比较严重,街道规划较为混乱。同时,当地政府在如何开发红色旅游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方面,还缺乏切实可供落实的计划和措施。目前这些红色村落,基本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则以种植水稻和果树为主,经济收益普遍较低。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也非常落后,一些村民用水困难,公共厕所、休憩座椅,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也非常缺乏。在调查走访中,大多数村民表示,目前并没有听闻过政府有关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以带动经济发展的计划或措施。这说明,虽然当地政府在近年来可能出台了相关以红色旅游振兴经济的计划,但在具体落实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四,当地村民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在仁化县,拥有红色文化资源的村落往往都是比较贫困的山区村落,这里的村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而且绝大部分人对红色革命没有亲身经历,再加上生活的不富裕使他们更关注经济发展,因而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不强,从而出现对红色资源无意破坏的现象.其次,有很多村民认为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政府的责任,自己只需负很小的责任,甚至不需要负责任。而在问卷调查和走访中,有高达72.22%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保护和修缮资金应完全由上级政府负责,村镇和村小组无须对此负责。除此之外,他们对政府保护红色文化的原因、定位和政策措施也了解不多,缺乏与政府的沟通和对话,只知道政府对部分红色遗址有过修缮,只把红色文化看作是一种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而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和社会功能缺乏必要的认识。
第五,地方政府宣传红色文化的力度还有待加强。作为粤北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仁化县主要的红色遗址和红色村落每年实际接待的来访者实际上是非常少的。在这些来访者中,来自广东尤其是粤北地区的占了大部分,并且很多人都是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党团活动而来的,在此之前他们实际上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几乎一无所知。而那些不是因为党团活动而到此的游客,主要看中的是丹霞山、南华寺、珠玑古巷等景区,来红色遗址游玩更多是碰巧路过或偶然听说。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当然是这些红色遗址目前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给人的震撼力上,都无法与那些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比。但其中也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相关部门在宣传本地红色文化方面的力度还不够,策略还不够创新。就目前来看,对仁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媒体和文字宣传仍然局限于几篇本地记者所写的采风报道,地方政府并未开辟专门的网站或网页进行介绍,也没有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相关跟踪报道。这使得即使是粤北本地人,也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知之甚少,更不用说毗邻的湖南地区或广东其他地区了。
三、进一步保护与开发仁化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议
仁化县委县政府在2017年的相关工作计划中指出:自2018年始,仁化县将用三年时间分阶段分批次打造红色特色镇品牌;第一阶段优先打造城口红色特色小镇、提升石塘红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第二阶段重点推进红山、长江、董塘红色遗迹遗址保护利用,第三阶段初步建成城口红色特色小镇和完成红色旅游公路建设;通过三年时间努力,将仁化打造成为全省传承红色基因、唱响红色主旋律的红色革命胜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笔者经过调查认为,以上目标的实现,应该建立在合理协调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的基础上,必须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实现保护与合理的旅游开发相向并行,做到在保护中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中促进传统红色文化的保护。并且,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单靠政府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4]在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红色文化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努力实现红色文化保护意识的平民化。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问题上,政府应该是倡导者、宣传者、教育者和监管者,广大民众才应该是主力军。只有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下,把保护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普通民众的自觉意识,才能为红色资源的保护提供强大的群众基础。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在社会基层开展有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广东江门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过程中的相关做法,即地方政府通过系列电视讲座,并鼓励民众参加相关知识讲座的形式,来培养当地民众对于地方特色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促使他们自发的、有意识的去保护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
其二,地方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适当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就目前来看,仁化县的很多红色文化遗址和建筑都破损严重,亟待修缮。同时,大部分红色村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当落后。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先期的保护建设中,当地政府部门已经投入了不少资金,但后续的保护和建设仍需要大量资金,如果单靠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是不现实的。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方面,作为全国红军长征的重要纪念地以及广东省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仁化县应该积极申请中央、省市拨款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引入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如采取公司股份制的形式,让有意愿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当地村民等出资入股,共同参与到红色资源的保护和红色旅游的开发中。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完善的红色村落保护贷款和经费补助制度、设立专门的红色文化保护基金,对因保护红色文化资源而造成利益损失的居民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
其三,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考虑和制定针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地方性立法。从全国范围来看,亵渎革命先烈、破坏红色革命遗址的现象时有出现。就目前仁化县红色文化遺址的情况来看,那种故意破坏的现象虽然没有,但无意中破坏或保护意识不强的现象是存在的。要预防和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加强宣传教育之外,就是要以立法的形式,强化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严厉打击损毁破坏红色文化资源的行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将红色文化遗址或文物按重要性进行分类,将其定性为地方级、省级或国家级保护级别,据此在立法中规定破坏相应级别遗址或文物的惩罚措施。这样,既可以对破坏行为防范于未然,让那些抱有损毁破坏红色文化资源意图的人有敬畏心理,也可以在破坏行为实际发生后,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其四,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把红色文化保护与当地村民的脱贫致富工作结合起来。在对红色文化资源落实保护的前提下,应该积极推进产业共建,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把当地贫困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也可以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能通过旅游产业的形式有效地对外展现当地的红色文化底蕴,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在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马强.德育视角下的红色文化内涵与价值利用 [J]. 皖西学院学报,2008,(6),66-68.
[2] 钟利民,曾敏.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J].企业家天地,2009,(1),43-48.
[3] 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3),61-63.
[4] 张泰城. 论红色文化资源[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5,(1),20-23.
作者简介:1、徐华锋,广东开平人,广东韶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洪克强,湖南宁乡人,广东韶关学院副教授,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