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多维、数元融动”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1-05 01:45周丽芬廖武琼宣爱国章喜明马宁芳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育人思政

邓 镇,周丽芬,廖武琼,龙 捷,宣爱国,章喜明,马宁芳

(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1436)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2022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新时代的教育工作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结合原则,重心下移、狠抓落实,以培养卓越拔尖人才为核心目标,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师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和要素质量作为主要内涵建设点,从各环节入手开展改革,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 年我国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这一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明确了方向[1]。当今,我国高校面临着新的时代使命和前所未有的内外部环境挑战。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也在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2]。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推进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其根本要求就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环境下,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要求就更为迫切[3]。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时代重任,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4]因此,高校教师的育人能力决定着高校育人水平,决定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水平及教育品质[5]。目前,基础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教学理念及知识更新滞后,课程思政无缝衔接效果不佳,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不到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学科壁垒,学科间教学内容割裂,不利于学生构筑系统的医学知识框架;教师及学生的综合考评办法单一,不能客观衡量教与学的真实效果。鉴于此,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提出“厚德为先、能力为重、课程为基、素质为本”的教改思路,构建“一核多维、数元融动”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旨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一核多维、数元融动”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

“一核”是指以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为实现此核心目标,我们明确课程育人功能及教师育人责任,将岗位胜任力及创新需具备的综合素养培育纳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多维”是指围绕“一核”开展多维度教育教学,根植家国情怀、夯实基础理论、培育学生逻辑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

“数元融动”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创设案例情境—引领式教学及协作式学习—课内外拓展—多元考评(见图1)。具体过程如下:(1)通过典型案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能动性;(2)教师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联动模式组织教学,给出基础理论及概念等线索资源,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及线上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开展问题讨论及交流,通过补充及修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3)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实践拓展,验证理论知识,拓展学习的广度及深度,培育学生创新思维;(4)建立可追踪的过程评价体系,考核学生学习过程,同时设立体现学生实操技能水平的效果评价指标,实施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图1 “一核多维、数元融动”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Figure 1 The teaching mode of basic medical course of "one core with multi-dimensional and integrating with several elements"

2 “一核多维、数元融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1 明确教学目标

以培养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目标,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大讨论及教学沙龙,全体教师统一认识医学生的必备素质。通过不断完善及修订教学目标,明确了课程育人功能及教师育人职责,以保证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各教研室成立课程思政研究小组,研讨人文思政元素融入医学基础课程中的路径[6],通过思政教育培训及经验交流,加强课程育人的内涵建设,真正落实教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2 组建研究型教学团队

学生知识更新保障体系的源头是教师。通过组建研究型教学团队,以点带面,促进全院教师革新教学理念,全面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课程育人内涵,推进学生的多维度培育。首先,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及培养计划,建立了《新入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等系列管理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高年资、高水平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广大青年教师快速适应教学科研工作架设桥梁。通过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学术论坛、教学沙龙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观摩中学习、在竞赛中成长、在交流中进步。每年开展的教学沙龙主题内容为医学人文与思政教育、教学模式革新、科教融合路径、教学创新探索等,同时融入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强化育人使命感。

2.3 重构教学资源

打破学科界限,以教学团队为单元,以相近学科归类为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及重构,独立开设了涵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实验课程内容的机能实验学[7],涵盖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病理学实验内容的医学形态实验学[8],涵盖寄生虫、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实验内容的病原生物与免疫综合性实验,各门课程均包含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及探索性实验。在教学形式上实现“四结合”即“讲与习”相结合,“虚拟与实操”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实验方法及技术上做到“三准”:基础原理准、操作手法准、实验结果准;在教学管理上做到“二重”:重质量、重过程。经多年的实践已形成由浅入深、前后关联、引领学生独立思考的整合型实验教学模块,每门课程配有可视化立体教材及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目前各门整合课程均成为省级一流课程,各教学团队也升级为省级教学团队。运行多年的整合课程及完整的线上教学资源,为线上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4 重构教学模式

为了满足新时期信息化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构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努力实现3 个转变:从“单一教学目标”转变为“多维教学目标”,即从“教”到“育+ 导”;从“单一教学方式”转变为“混合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传授过程中多种能力培养”。不断探索最佳教学路径,把有限的课堂教学变为无限的教学空间[9-10],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

2.4.1 基于案例的线上与线下混合式理论教学 以临床问题为引领,分为“课前案例导引,自主学习及交流,课中讨论式教学和课后巩固提高”4 个环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1]。

2.4.2 “虚实结合”的混合式实验教学 通过实操与虚拟仿真实验互补、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将实验教学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混合式教学、课后引导总结和课外在线巩固”4 个环节,教师全程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思辨能力,不断优化“虚实结合”实践教学实施路径[12-13]。

2.5 多元考评

为了实时把控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习效果考评模式,推行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评,形成了多元量化考核模式。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内外习题训练及时掌握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精准调控教学节奏;通过章节小测验,督促学生不断巩固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内外作业锻炼学生的专业表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本校“超星学习通”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如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每章一考、临床案例讨论和综述写作),并将各环节学习计分纳入平时成绩,其比重占课程总成绩的50%,以此把控学习全过程[14]。

3 “一核多维、数元融动”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3.1 构建了涵盖基础医学教学所有课程的思政案例库

通过定期开展系列思政教育主题活动,以及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引发了教师对人文、社会、时政的思考,使课程思政常态化,让枯燥的专业课内容变得有温度和人文内涵。

3.2 成功组建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更新管理模式、改革教师培育制度,全面提升基础医学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成功打造省级教学团队、省级课程教研室、“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育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及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骨干教师,为保障基础医学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教学团队荣获省级、市级、校级各类教学成果奖共计40 余项;同时学校建成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挥了辐射引领作用。

3.3 学生整体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

改革近10 年来,本院教师指导3 000 多人次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立项项目424 项,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23 项,公开发表论文122 篇,获得发明专利57 项。第三方公司调查报告显示:2022 届本校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2.94%。从2022 届本科生毕业去向来看,就业占48.29%,升学深造占44.65%。近3 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均高出全国通过率11%以上,护理学专业学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为100%。本校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意愿较强,毕业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较高,获得感较强,充分印证了“一核多维、数元融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我院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中构建的“一核多维、数元融动”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保障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多维教学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岗位胜任力的认知及学习理念的转变,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数元融动的教学及综合评价机制在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及实践能力方面成效显著,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了知识的宽度和广度。本教学模式顺应了国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目标,后续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加强与其他院校交流,不断优化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