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4-01-04 23:11:46赵艮权
互联网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互联网+

赵艮权

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同时给人们的心理也带来了极大影响。高职院校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由于缺乏较强的自律和规矩意识,在应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或交往过程中,容易被网络上的错误信息误导甚至沉迷于网络,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高职在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为适应时代发展,高职院校应充分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传统优势与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心理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普及,互联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板块。本文试图剖析“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心理问题形成原因,进而探索“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1.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1 个性心理缺陷

互联网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以及爆炸式的信息给学生带来了较大冲击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可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对网络虚拟世界形成了高度依赖,自我人格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断消解和重构,长此以往导致性格缺陷,产生自卑、社恐等心理问题。此外,因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比较简单,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导致部分学生认为网络世界是自由的,通过网络世界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容易放飞自我,深陷网络虚拟世界无法自拔,久而久之,学生遇到问题就会在网络世界寻找归属感,对周边的人和事越来越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容易造成心理缺陷。

1.2 以自我为中心

互联网的发展方便了信息传递与交流,同时也因为其高度开放的特性,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目前以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高度平民化,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获取多种信息。然而,自媒体内的信息鱼龙混杂,存在很多夸张、虚假的信息。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关注抖音、微博等娱乐性较高的自媒体,对主流的人民网、央视网等引领社会价值的自媒体关注度不高,有的甚至完全不会关注,网络自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生的个人主义意识埋下了伏笔[1]。对学生而言,网络世界是无拘无束的,可以实现自由,找到归属感,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在网络自媒体平台里可以无视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约束,为所欲为,长此以往,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逐步形成,毫无意识地冲破道德底线。

1.3 个人情感困惑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也处于青春期的高峰时期。在校期间,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已逐步成熟,有相应的情感表达和诉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流和倾诉平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上网,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感情,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宣泄的情绪、缺乏勇气不敢表达的情感,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然而,长期处于网络世界,学生无法在现实世界中面对面与人交流,感受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这导致学生情感冷淡,部分学生因为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矛盾,无法处理好现实中个人感情问题,整日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逃避感情失败带来的痛苦,出现逃课、厌学等现象,有时候甚至会做出极端行为[2]。还有部分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经济困难、家庭环境等方面,感觉无从下手,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困惑。

1.4 人际关系较差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区别于传统的人际交往,网络世界的交流与沟通更加方便、快捷,具有复杂性、隐秘性、便捷性、公平性等特点,学生在网络世界交流与沟通时,在一定程度上可释放心中的郁闷,敞开自己的心扉,舒缓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然而,长此以往会让学生误以为人际交往很简单,当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出现障碍,下意识会去网络世界寻求安慰,开始出现逐渐远离现实、沉溺网络的人际交往,上网就精神振奋,离开网络整个人郁郁寡欢,封闭自己,不愿与其他人交流。同时高职学生因缺少人际交往的知识储备,在现实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冲突、矛盾,部分学生不善于言辞,不会表达个人情绪,害怕与人交往,进而慢慢封闭自己,与其他人格格不入,长此以往,会引发抑郁、自卑,人际关系越来越差。

1.5 引发心理焦虑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精力充沛时期,容易被互聯网平台的新鲜内容所吸引,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学生很少离开互联网终端,无论是在宿舍休息,还是在课堂上,基本是机不离手,借助手机、电脑等设备完成与同学的交流沟通、网络购物、信息传递、观看电影、娱乐游戏等活动。在网络世界里,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地处理更多事情,但网络平台中爆炸式的信息资源也会让学生一度陷入困惑,无从选择,心中变得浮躁不安,逐步形成焦虑的心理。学生完成这些事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这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家人的沟通交流产生了冲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对网络的依赖,上网成瘾。从过度依赖于网络到网络成瘾,已严重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对学生健康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往往这类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会无所适从,内心陷入恐慌之中,造成心理矛盾,引发心理焦虑。

2.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

2.1 网络信息的两面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实时了解新闻和查阅资料。然而,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热衷于在网上交友、上网娱乐,网络信息错综复杂,陷阱层出不穷,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无法抵制网络的诱惑,很容易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轻则影响学业,重则影响生活,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网络是没有边界的,学生不文明上网的行为也具有不可预知性,高职院校在面对即将发生的不可预知的学生网络违规,甚至违法犯罪行为时,显得力不从心,只能查漏补缺、加强教育[3]。

2.2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如今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学生需要独立自主适应集体生活,提高个人生活能力,但是有部分学生很难独自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生活不如意时往往会选择沉迷于网络世界,借助于网络世界逃避现实;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学习能力一般,无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变得不自信,对未来充满困惑和迷茫,进而转投网络世界寻找认同感。在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能力上较弱,但是自我意识却十分强烈,考虑问题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在虚拟、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亦是如此。互联网的环境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的众多束缚与顾忌,加上学生的意志力薄弱,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面对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时,分不清虚拟的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自我,时常沉浸其中,长此以往,学生的心中日益焦虑、茫然、不知所措,最终迷失方向。

2.3 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因素

传统的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设有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多数只用于心理测验和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仍然不足。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侧重网络素养教育,然而,部分学校在学生手册里虽有规定文明上网,但对学生的实际网络行为并未追踪调查,完全没有发挥制度的真正引导作用。在高职教育中,多采用辅导员老师空洞、缺乏吸引力的说教灌输方式完成网络素养、心理健康教育,文明、健康上网的理念远远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度不高,鲜有涉及针对高职学生的网络素养、心理健康教育。

3.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3.1 强化学生网络自我教育

学生的网络自我教育是学生上网期间对自我的管理、监督并不断调整行为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应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识别虚假信息,形成自我教育意识,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安排好时间,理性上网,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不盲目相信,辩证看待网络信息。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比如开展宣传活动,通过横幅标语、签字活动、宿舍宣传大屏提醒等形式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班级建立监督小组,通过上课将手机放入手机袋中加强课堂管理,监督学生课堂自律,理性上网,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逐步转变,避免学生沉溺网络;强化学生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甄别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和健康生活水平,高效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逐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4]。

3.2 合理利用网络教育管理

高职院校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自我教育,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同时,要设立专门的校园网络监控中心,定期把学生上网的动态数据汇总给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上网动态,分析学生网络言语行为,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结合学校心理中心专家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部分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此外,高职院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还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通过一些发生在身边,沉迷于网络最终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典型反面案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视互联网的工具属性;通过QQ、微信等平台定期推送因网络成瘾需要心理咨询的真实案例,供学生对照与自查。

3.3 完善网络心理咨询方式

如今的在校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高职院校在面对该背景下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时,应尽快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5]。除了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职院校还应尽快建立学校心理教育中心网站,在网站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应在网站上开设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线上的心理咨询,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又提高了效率。高职院校心理中心可依托学校信息网络中心,开发学校心理普查系统平台,定期在全校范围內开展学生心理普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

3.4 加强心理教育队伍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融合,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本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需借助校园网络中心专业力量,建设并完善校园心理网络系统,形成以心理中心网站为主导、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多方辐射的校园网络文化圈。此外,对于高职院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较少的情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鼓励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参加心理专业培训等方式,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在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培养既能做学生思政工作又能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双师型”教师。

结语

“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机遇。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在校学生心理状态的研究,及时分析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问题。同时,高职院校要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将信息技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机制,引导一线的教育者尽快提升技能与专业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应充分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好互联网信息平台,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及心理指导工作,解决学生在校期间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只有不断学习和运用新技术,才能在互联网时代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玉婷,季林飞,杨俊.“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体系模块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1):196-197.

[2]冯郁馨.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1):80-83.

[3]王竹青.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4)54-55.

[4]刘欢.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讨[J].法制博览,2017(34):246.

[5]陈娜.“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6):31-35.

作者简介:赵艮权,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校级课题——“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编号:KY20232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互联网+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7:54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5:05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