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认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01-03 06:14贺凯玥黄帅立高三德吴升伟陈劲云
广州医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治未病居民社区

龙 艳 贺凯玥 靖 瓛 黄帅立 高三德 吴升伟 陈劲云

1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广州 510800)>2 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3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东广州 510145)4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广东广州 510370)5 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广东广州 510145)

有关“治未病”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1],从“不治已病治未病”开始,千年来“治未病”思想受历代医家推崇[2],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和理论[3],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内核。“治未病”面对的主要是未病群体、亚健康和慢性病群体,其内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4]。随着时代发展,“治未病”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面向的人群逐渐从已病人群延伸到未病健康人群,治疗的内容从疾病治疗前伸到疾病预防,应用的范围也不再只涉及中医治疗,还影响健康管理、思想建设、危机管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目前关于中医“治未病”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其一,“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包括内容解释[5]、文化意蕴[6]、方法起源[7]等;其二,“治未病”的发展完善,包括项目建设[8]、国家政策[9]等发展现状研究,也包括智能化[10]、现代化[11]、规范化[12]等发展改进建议;其三,“治未病”理论,包括“治未病”理论内涵[13]、理论应用[14]、理论发展[15]等。中医“治未病”在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是促进中医诊疗面向基层、融入社区的关键,也是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可及、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只有了解广大群众对于“治未病”项目的认知水平,才能进行有效宣传和指导,才能落实并促进该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市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了解情况和认知水平,以期为社区“治未病”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与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表1 问卷调查社区信息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经专家审定和预调查后使用。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居民的基本情况和居民对“治未病”的认知情况两方面,具体包括居民的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婚姻状况、职业类型、医疗保险等基本信息,以及了解情况、信任程度、接受程度等认知信息。调查问卷于2022年3月1日—6月30日,由经统一培训的基层卫生服务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管理研究生担任调查员,在社区、单位、疫苗接种点留观室发放问卷,对社区居民进行现场一对一调查,被调查者现场填写问卷,调查人员进行现场解答和质量监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问卷星平台进行数据录入,由两位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硕士生同时录入数据,并进行交叉复核。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表述,同时通过χ2检验分析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的认知情况。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实际回收问卷652份,受访者中有中男性居民185人,女性居民441人,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表4 社区居民不接受“治未病”服务的原因

表5 社区居民“治未病”认知影响因素分析[人(%)]

表6 对“治未病”的认知情况和服务需求

2.2 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

所有受访居民中,听说过中医“治未病”服务的社区居民有442人,占比67.8%,没听说过中医“治未病”服务的社区居民有206人,占比31.6%。就居民接受“治未病”服务的意愿而言,在所有受访对象中,有154人表示非常愿意接受中医“治未病”服务,占比23.6%;有354人表示愿意接受,占比54.3%;有49人表示不太愿意接受此类服务,占比7.5%;3人表示非常不愿意接受,占比0.5%;有81人表示不确定,占比12.4%。此外,调查发现社区居民不接受中医“治未病”服务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此项服务内容(31.6%),其次是认为中医“治未病”服务的疗效较慢(13.04%),相关机构建设还不完善(11.50%),认为身体健康没有必要接受(11.50%)。

2.3 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认知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可能影响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情况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下表。影响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了解情况的因素包括居民户口性质(χ2=9.904,P<0.05)、居民职业类型(χ2=17.502,P<0.05),户口性质和职业类型对于社区居民“治未病”的了解情况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对居民了解情况的影响不明显,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影响居民接受中医“治未病”服务意愿的因素包括学历(χ2=29.847,P<0.05)、户口性质(χ2=30.742,P<0.05)、医疗保险类型(χ2=39.192,P<0.05),学历、户口性质、医疗保险类型等三项因素对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接受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的认知

2.4.1 服务对象 关于中医“治未病”项目的服务对象,有546人认为该项目的服务对象是亚健康人群,占比83.74%;有557人认为“治未病”项目的服务范围包括预防、养生、保健,占比85.43%;目前社区已有的“治未病”服务内容包括拔罐、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的提供、体质辨识、中医健康知识宣传等,但仍有120位受访者表示不清楚不了解,占比18.40%。

2.4.2 服务需求 根据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调查,有469人表示更愿意接受“治未病”门诊服务,占比71.93%,有376人表示更愿意接受义诊咨询,占比57.67%;关于接受服务地点,大多数居民表示更愿意在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接受服务,分别占比67.02%和71.47%;更多的社区居民希望“治未病”服务在服务内容、收费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能有所改进和完善。

2.4.3 宣传途径 目前社区居民了解中医“治未病”各项途径的使用情况存在差异,大多数是通过手机网络和社区宣传,各占比41.87%,其次是通过家人、朋友、邻居(31.44%),然后依次是医院宣传(29.29%),广播和电视(26.69%),讲座和义诊(26.53%),报纸、书籍和杂志(26.23%)。关于中医“治未病”的宣传途径的选择,有417名受访者倾向于通过手机和网络来了解相关服务,占比63.96%;有364名受访者倾向于通过社区相关机构和部门的宣传,占比55.83%,有330名受访者倾向于通过讲座和义诊的方式,占比50.61%。

3 讨 论

3.1 中医“治未病”整体认知不足

调查显示有67.8%的社区居民听说过“治未病”服务,超过70%的居民对此服务持积极友好态度,这表示广州市社区居民对于中医“治未病”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治未病”项目在社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还存在少数居民不知道不了解也不接受,可能是不关心这类信息,或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接触不到相关的人和信息,这些人是“治未病”宣传的盲点,在宣传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对这部分人群的普及。基层社区的中医“治未病”项目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但是不同学历、户口类型、职业类型和医疗保险类型的居民对于中医“治未病”服务了解认知和接受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进一步发展“治未病”服务的过程中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以最低的投入实现降低学历、户口、职业和医疗保险影响的目标,真正做到普及个人惠及群众,为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尽一份力。

3.2 中医“治未病”服务宣传力度不足

目前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宣传途径比较丰富,包括社区宣传、医院宣传、网络电视等,但是各种宣传方式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居民获得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手机网络和社区宣传,其比例也都只占41.87%,此外居民希望能够汲取到相关信息的广播、电视、讲座、义诊等方式也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说明目前针对“治未病”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各种宣传途径没有被很好的使用,还没有找到一种高效合适的宣传方式[16]。现阶段大多数居民对于“治未病”的认知和理解比较片面,还停留在针对亚健康人群的预防、养生和保健上,不完整的认知水平也会导致居民拒绝相关服务,影响社区居民的“治未病”服务需求,在今后的研究和推广中需要谨慎选择、充分利用合适的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治未病”相关的理论和知识。

3.3 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不足

虽然多数人表示愿意接受“治未病”服务,但是真正进行了“治未病”服务的居民只是少数,不了解服务内容和起效慢是居民拒绝“治未病”服务的主要原因,说明社区“治未病”服务正处于发展前期,距离惠及群众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目前社区已经提供的“治未病”服务比较丰富,包括体质识辨、针灸推拿、养生调理、建立健康档案等,但是这些服务项目在各个社区的提供也还不成熟,服务内容的多样化还是居民对于中医“治未病”发展的主要期望。此外,71.47%的社区居民表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治未病”服务,这表示群众对于社区中医“治未病”项目的支持态度,也证明社区中医“治未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广州市社区中医“治未病”服务虽然还处于发展不完全不完善的阶段,但是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服务宣传、服务技术、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等还有待优化改进,要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还有一定距离,还需个人、社区和国家各方面的努力。

需要改进社区“治未病”服务的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目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社区信息栏等各种宣传手段和平台的涌现,扩大了“治未病”的受众基础,为“治未病”服务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所有宣传方式中,手机、网络、社区宣传等形式更受群众青睐,应合理选择广大群众更习惯更依赖的方式,加大这方面的宣传投入,引起社区居民的重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宣传效率和效果。同时,也需要注意对于少数人群的宣传,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宣传方式,比如通过网络、微博等手段对年轻人进行科普,通过电视、报纸等方式对中老年人进行宣传,通过社区服务、义诊等方式对弱势群体进行普及,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并行,避免出现盲点和短板[17]。加大宣传力度,让社区居民能够真正了解中医“治未病”的内涵,了解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了解“治未病”服务的意义和先进性,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在疾病未发生、未传变、未复发之时,预先采取措施的重要性[18]。

需要加强相关人才投入,提升社区“治未病”服务的能力。加强专业人才建设是开展社区“治未病”服务的必要保障,是促进社区“治未病”项目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使群众理解接受“治未病”服务的重要条件。通过开展讲座、专家坐诊、短期进修、技术培训等措施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提高现有社区“治未病”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提升社区“治未病”的服务水准,同时通过良好的薪酬制度、绩效管理和激励政策等,吸引相关专业人才。以充足的人才支持为社区“治未病”服务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让广大居民能切实体会到中医“治未病”的好处,感受到“治未病”的预防保健功效,提高社区居民的接受度和满意度。

需要丰富社区“治未病”服务的内容,促进“治未病”服务多样化。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中医“治未病”服务应该结合群众需求、地方特色和中医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合适、更有效、更经济的中医药服务。也需要拓展中医优势项目,扩展社区“治未病”服务范围,丰富社区“治未病”服务内容,比如进行针灸、拔罐、艾灸、食疗等服务,针对居民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让社区居民能充分体会到中医药在预防、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作用。

需要加强国家重视,提高政府投入。通过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为社区“治未病”服务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发挥政府政策的激励和监督作用,促使社区“治未病”走向规范化,为“治未病”服务市场的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国家资金投入,为社区“治未病”服务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促使社区义诊、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展开,促进社区宣传工作的展开,促使社区“治未病”服务的进一步落实;实现政策绩效、财政拨款和医保支付的挂钩是必然趋势[19-21],并以此提升“治未病”服务的可及性,促进“治未病”服务的发展。

猜你喜欢
治未病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你睡得香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