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顺 李雯曦 刘 晶 谢安明 黎 蕾
1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 510180)2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广东广州 510180)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北京 100000)4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 医院(江西南昌 330000)
原发性鼻腔鼻窦黑色素瘤(primary sinonasal melanoma,PSM)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占鼻腔、鼻窦肿瘤性病变中不足4%[1]。早期患者预后较好,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2-3],早期发现并正确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T1高信号间隔被认为是黑色素瘤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特征性表现[4]。然而,大约1/3的黑色素瘤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黑色素细胞,其在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上并不会表现为高信号间隔[5-7]。单纯依靠T1高信号间隔去诊断黑色素瘤是不可靠的。多参数MRI能兼顾肿瘤的信号、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曲线特征,其作用在全身多个部位已被证实,尤其是被列入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诊断指南中[8-9],然而其在头颈部肿瘤中诊断的价值却存在一定的争议。
因此,本研究探讨T1高信号间隔与非T1高信号间隔PSM的多参数MRI特征差异,旨在提高其早期诊断率。
收集2004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4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4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16例)经穿刺活组织检查(8例)及手术病理正常(36例)的原发鼻腔鼻窦黑色瘤44例。本研究纳入标准为:(1)MRI显示鼻腔或鼻窦区域有肿块,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黑色素瘤;(2)术前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和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MRI可用,术前MRI检查<30 d。排除标准为:(1)术后排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复发肿瘤;(2)病理切片不充分或不可供审查;(3)MRI检查病变不可见;(4)MRI检查不同时包括常规MRI、DWI和DCE。44例原发性鼻窦鼻腔黑色素瘤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58.25±1.54)岁。主要临床症状为鼻塞、流涕、鼻出血和嗅觉丧失,少数患者合并眼干、流泪、眼痛、头痛及面部麻木等症状。研究方案经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批件号:K-2021-175-02)。
所有M R I 图像来自3 台3 T M R I 扫描仪(Siemens,Erlangen,Germany/GE Healthcare,Milwau-kee,Netherlands)和八通道相位阵列脑线圈采集。泡沫垫和耳机分别用于固定头部降低噪音。
常规MRI序列,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TR/TE 400~500/10~15 ms,矩阵512×256,视野大小(Field of View,FOV 20 cm ×20 cm;层厚4~5 mm;层间距0.5 mm;T2WI:TR/TE 3 500~4 000/90~120 ms,矩阵512×256,FOV 20 cm×20 cm;层厚4~5 mm;层间距0.5 mm。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采用自旋回波平面回波序列:TR/TE 4 000~4 200/60~75 ms,矩阵128×128,FOV 20 cm×20 cm,层厚4~5 mm,层间距0.5 mm,b值取0和1 000 s/mm2。使用b=0和1 000 sec/mm2的DWI构建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
DCE序列,采用使用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 fast spoiled phase gradient echo,3D-FSPGE)。TR/TE 8~10/4~6 ms,翻转角15°~30°,FOV 20 cm×20 cm,矩阵256×160~180,层厚2.5~3.0 mm,层间距0 mm,激发1次。共采集12个时相,每个时相扫描约12 s,总扫描时间约为5 min。按0.1 mmol/kg静脉注射马根维显(Magnevist,Bayer Schering,Berlin,Germany),注射流速为2 mL/s,然后再用20 mL生理盐水冲洗。
所有常规、DWI和DCE-MRI图像由两位有10年以上头颈部诊断放射学领域经验的专科医师独立分析,如有分歧,通过协商达成一致。
常规MRI(非增强和静态对比增强)分析肿瘤部位、最大径、累及结构(包括鼻腔、上颌窦、筛窦、蝶窦、颌面软组织、眼眶、鼻咽及颅内受累)、T1高信号间隔、T2低信号间隔、强化类型及程度。
对于ADC值测量,对于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图1),比较T1WI平扫的明显高信号区域(1A)和b=1 000 s/mm2的DWI图像的高信号区域(1D),对应ADC图低信号区域(图1C);对于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图2),比较T1WI强化区域(2B)和b=1 000 s/mm2的DWI图像的高信号区域(2D),对应ADC图低信号区域(图2C),在ADC图像上绘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在含有肿瘤最大实体成分的轴切面上手动勾画,尽量避开囊性部分。同时,在桥小脑角中央水平测量桥小脑脚的ADC值,ROI面积为15 mm2,相对ADC值(relative ADC,rADC)等于肿瘤的ADC值除以桥小脑角的ADC值。
图1 右侧鼻腔T1 间隔高信号黑色瘤
图2 左侧鼻腔非T1 间隔高信号黑色瘤
对于DCE-MRI分析,对于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比较T1WI平扫的明显高信号区域(1A)和b=1 000 s/mm2的DWI图像的高信号区域,对应ADC图低信号区域,手动绘制同一ROI区域(1E);对于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比较T1WI强化区域和b=1 000 s/mm2的DWI图像的高信号区域,对应ADC图的低信号区域,手动绘制同一ROI区域(图2E);显示动态图像上最活跃和早期增强的实体成分。分析DCE-MRI T1灌注半定量参数,包括相对增强率(relative enhancement ratio,rER)、到达时间(T0)、达峰时间(Tp)、最大增强(maximum enhancement,ME,T0和Tp强度之间的差异)、最大相对增强率(maximum relative enhancement ratio,MRER)、流入率(inflow rate,IR,到达时间和峰值强度时间之间的最大斜率)、流出率(outflow rate,OR,峰值强度时间和测量结束时间之间的最大斜率)、短期增强时间(short enhancement time,SET,最大流入速率点和最大流出速率点之间的时间)和峰值下面积(area under the signal intensity,AUP,曲线下所有强度信号的总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分为流入型(I型)、流出型(II型)或平台型(III型)[7]。
所有ADC值和动态增强半定量参数均测量3次,结果取平均值。
采用Kolmogorov-Smirnov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检验。服从正态分布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用中位数[M(Q1,Q3)]表示,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在单变量和多变量模型中,通过Logistic回归评估T1高信号间隔和非T1高信号间隔之间多参数MRI指标的差异,并计算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的优势比(odds ratio,OR)。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预测ADC值的检测效能。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1可见:在44例PSM中,在T1WI上出现T1高信号间隔PSM 25例(图1),无T1高信号间隔PSM 19例(图2)。两者仅在T2低信号间隔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在性别、年龄、边界、部位、最大径、受累结构、强化方式及程度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T1间隔高信号与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瘤常规MRI特征比较
由表2可见:T1间隔高信号与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瘤两者的ADC值及rAD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DCE-MRI中,两者仅在MRER及Tp参数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半定量参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者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化曲线均以Ⅲ型多见,共占52.27%(23/44)。
表2 T1间隔高信号与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瘤ADC值及DCE半定量参数比较
为了排除多个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对表1~2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DC1与rADC之间差异存在相关(P<0.001,r=0.961),其余变量没有相关性或相关性较低。此外,从ROC曲线(图3)可以看出,ADC1与rADC对T1间隔高信号与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瘤均有较好的区别(AUC=0.752,P<0.001;AUC=0.745,P<0.001)。当肿瘤的ADC1值为0.718×103mm2/s 时,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64.0%(图3)。由于ADC1值更能反映肿瘤本身的异质性,因此,仅将ADC1作为变量纳入后续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由表3可见: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T1间隔高信号与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瘤两者ADC1值、MRER及Tp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T2低信号间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T2低信号间隔、ADC1值、MRER及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3 多参数MRI对T1间隔高信号与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瘤的Logistic回归分析
PSM是起源为鼻腔黏膜异位中枢神经嵴黑色素细胞,其发病率低,且临床症状不典型,经常被误诊为慢性鼻炎、鼻窦炎及鼻息肉而延误治疗。如能早期诊断并进行积极治疗,则可改善其预后[8]。目前PSM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活检,然而这一操作会加重黑色素瘤细胞的扩散而影响患者预后[9]。
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成像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头颈部肿瘤的早期诊断,能够很好地评价肿瘤的异质性、分期和疗效[10-11]。目前关于PSM的MRI报道较少,先前研究一致认为T1高信号间隔是MRI诊断黑色素瘤的关键,虽然具有较高的特异度(87%),但是灵敏度较低(57%)[5,12]。本研究希望通过多参数MRI研究T1高信号间隔与非T1高信号间隔PSM的差异,以期提高对黑色瘤的诊断,尤其是对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水平,同时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依据。
本研究发现,在原发性鼻窦鼻腔黑色素瘤中,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瘤占比43.18%(19/44),高于文献报道,其原因可能与样本选择的随机性有关[13-15]。相比较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具有相对更低的ADC值,考虑与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含有更多黑色素细胞、核浆比高,而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含纤维基质多、核浆比低有关[16-18]。研究还表明,在DCE-MRI中,相比较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具有更低的最大相对增强率及更短的达峰时间,其原因考虑与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含有更多黑色素细胞及容易出血,可显著缩短T1弛豫时间,其在动态增强扫描时本底信号较高,而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含有较少的或无黑色素细胞,对T1弛豫时间影响较小,其在动态增强扫描时本底信号较低有关;另外,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具有更为丰富的纤维基质成分,纤维基质在动态增强时表现为持续渐进性强化,因此,其达峰时间较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延长[19-20]。尽管ADC值、最大相对增强率、达峰时间对鉴别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与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然而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其并不可以作为区分两者的独立预测因子。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一,没有将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与非T1高信号间隔黑色素瘤与病理指标密切结合,从病理学角度揭示和验证两者影像表现差异的原因。第二,ADC值和DCE半定量参数测量也可能受到3台不同的MR扫描仪和ROI放置方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因素也可能影响分析结果和我们研究结果的再现性。第三,DCE仅停留在半定量参数的评价上,没有定量评价Ktrans、Ve、Kep和Vp指标。
综上所述,多参数MRI对区分T1高信号间隔与否的PSM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并不能作为区分两者的独立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