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玲 张海鹏
1 天津康复疗养中心药械科(天津 300191)2 天津康复疗养中心接诊随访科(天津 30019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感、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的原因或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疾病[1],又称为非溃疡型消化不良,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上腹不适的症状反复发作,常规影像学及胃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部分患者存在抑郁、焦虑及躯体化等心理异常,两者互为因果,使疾病难以治愈,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受生活压力增加、饮食方式的变化、社会结构及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FD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在正常人群中存在FD相关症状的占23.5%,患者以中老年居多,中青年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其中女性患者占比较高,可能是与女性激素变化、心理敏感程度有关[2]。FD症状常以一个症状为主或表现为2个或以上症状重叠出现,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伴焦虑症状,也可与器质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同时存在,临床上鉴别较为困难。FD影响患者进食,进而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心身健康,对FD安全、有效治疗方式的研究是消化内科的热点之一。
FD的发生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发现FD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如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胃动力不足、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道激素分泌紊乱、内脏敏感性増高、高胃酸分泌水平、心理及精神状态等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FD的发生、发展[3]。FD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不一,也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临床上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治疗方法,多按照相关指南及临床经验用药,但因患者个体状况不同,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明显。目前临床上主要选用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促胃动力药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症状,已有多项研究以多潘立酮、马来酸曲美布汀、莫沙必利为基础药联合中成药、调节神经药物等治疗FD患者,并取得一定的疗效[4-6]。莫沙必利高选择性兴奋胃肠道的5-羟色胺4受体,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增强胃肠动力,同时不引起胃酸分泌水平的改变,改善患者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莫沙必利还能通过调节呕吐反射,通过抑制胃扩张而有效改善内脏高敏感性[6]。但研究及临床实践显示,长期使用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会增加心律失常、锥体外系症状和高泌乳素血症等不良反应的风险,不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难以有效控制病情[7-8]。本研究采用促胃动力药莫沙必利联合乳果糖,观察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FD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以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为FD的治疗提供参考。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180例FD患者,按照Doll’s随机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0例,男30例、女60例,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55.6±7.68)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3.20±0.69)年。观察组90例,男32例、女58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54.8±8.15)岁,病程5个月~5.6年,平均病程(3.25±0.72)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BMI、基础疾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本人或其授权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参照《罗马诊断标准》[9]。FD的诊断标准中包含以下症状的一条或多条:(1)餐后饱胀不适;(2)上腹部烧灼感;(3)上腹痛,排便后无明显缓解;(4)早饱感以致不能完成正常进餐;(5)相关检查已排除胃溃疡、炎症性肠病、胃癌等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代谢性疾病;(6)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严重障碍;心功能不全;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对照组患者每次口服莫沙必利1片(5 mg,鲁南贝特),每日3次,于三餐前半小时服药。观察组在每日三餐前口服莫沙必利片基础上,服用乳果糖口服液(北京韩美),每次服用10 mL,每日服药3次,同样于餐前半小时服药。2组均治疗4周。
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效率及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情况。(1)临床疗效评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症状积分的问卷调查,计算症状积分减分率,根据症状积分减分率,以减分率在70%~100%为显效、30%~69%为有效、不足30%或积分增加为无效。收集2组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2)治疗4周后,PCR法检测患者粪便样本中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两组分别与治疗前对比及进行组间对比。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组的显效例数(58例)+有效例数(20例)为78例,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22%),χ2=4.899,P=0.02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更高。
治疗前,2组的乳杆菌菌、肠球菌、肠杆菌菌群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治疗,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乳杆菌菌群数均多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P<0.05,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乳杆菌菌群数多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肠球菌、肠杆菌菌群数少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P<0.05,对照组P>0.05,肠球菌、肠杆菌菌群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的肠道菌群数对比 (n=90,±s,1gCFU/g)
表2 2组的肠道菌群数对比 (n=90,±s,1gCFU/g)
注:与对照组相比,Pa=0.000,Pb=0.000,Pc=0.008。
组别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9±0.25.8±0.3a7.6±0.45.2±0.4b8.3±0.36.1±0.3c对照组3.9±0.24.1±0.37.7±0.47.5±0.68.3±0.38.2±0.4
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D的治疗目的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病情复发。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有西药、中成药、中药、物理治疗等,常用的西药包括抑酸剂、促胃动力药、胃底舒张药、消化酶等,中成药有枳术宽中胶囊、气滞胃痛颗粒、荜铃胃痛颗粒等[2,10]。但由于FD症状具有异质性,不同患者的症状差异较大,目前还没有特异性药物,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研究发现多潘立酮具有较高的吸收率,但其“首过效应”导致生物利用度不佳,且存在潜在的心血管风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莫沙必利;莫沙必利的口服吸收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对于改善胃动力的效果更为明显,能够更快缓解症状,避免胃肠内容物大量蓄积,对于肝功能障碍、乳糖不耐受者同样适用[11]。此外,心理治疗、抗抑郁、抗焦虑治疗对FD的治疗也有一定帮助,情舒愿遂,怡情释怀,可起到调节心身健康的作用。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胃肠动力下降密切相关,在F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胃动力异常可诱发肠道内菌群失调,而菌群失调也会对胃动力产生不利影响,二者相互作用;肠道菌群构成改变,益生菌/致病菌比例失衡,引起炎性因子的释放,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从而介导FD的发病[12-14]。通过补充双歧杆菌、乳杆菌、枯草杆菌等益生菌,可调节肠道内菌群大量的有机酸,降低肠腔内pH值,修复和稳定肠道功能,增强肠道蠕动[15]。本研究显示,莫沙必利联合乳果糖促进患者肠道中的乳杆菌数量增加,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下降,提示提高肠道中乳杆菌数量与改善FD患者的症状相关。
乳果糖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双糖,不被小肠吸收,可提高肠腔内渗透压,阻止水分吸收,使得粪便含水量增加;其分解产物可降低肠腔内pH值,加快肠蠕动,缩短结肠转运时间,软化粪便,增加肠内容积,改善便秘症状;乳果糖的分解产物可促进肠道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增殖,抑制肠杆菌等有害菌的增殖,荟萃分析显示,乳果糖可增加排便次数,软化大便,改善腹痛等症状[16-17]。莫沙必利是全胃动力药,通过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增强胃动力,乳果糖可通过优化肠道菌群从而改善患者症状,两者联用可增强患者的胃肠功能,达到促进排便效果[18-19]。也有研究发现莫沙必利联合乳果糖可降低老年难治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复发率,安全性较高[20]。
综上所述,乳果糖联合莫沙必利能较好地缓解FD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供对比的指标较少,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增加临床指标开展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