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元,李 玥
(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
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首次提出“大思政课”概念,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本质上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因此,深刻理解“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扎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实现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指示精神,2022 年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2]。这既为推动“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也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契机。将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探究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能够彰显“大思政课”的新内涵、新使命,从而构建全社会协同推进“大格局”劳动教育体系,这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
深入探究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同向同行,不仅是为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建设“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也是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借助“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打造社会“大课堂”,搭建资源“大平台”,整合教育“大师资”,使劳动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有效性更高,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1.劳动教育要立足社会“大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劳动教育承担着增强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思想和劳动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大思政课”的参与性、体验性更强,更加贴近学生、吸引学生,对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下的社会“大课堂”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有利于坚持开门办课理念,增强利用社会资源铸魂育人的“大课堂”效应。通过丰富“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依托社会“大课堂”载体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内生动力。
2.劳动教育需要资源“大平台”
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鲜活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劳动思想、劳动理念和劳动智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的杰出劳动模范,新时期弘扬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在我国,具有劳动育人价值的资源非常丰富,但在空间上却常常处于分散状态,一些资源被重复消耗不能共享,导致劳动教育、思政工作都感觉资源匮乏[3]。借助“大思政课”的资源“大平台”,可发挥大数据时代的先进教育技术优势,为汇集各类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便利。通过共建共享、系统集成、全面覆盖的思政课教学教研平台或系统,加大优质资源的推广使用力度,使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依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库,促进资源的积累和共享、开发和深化,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3.劳动教育呼唤教育“大师资”
相对于传统劳动教育来说,新时代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知情意行”诸多要素的协同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4]实现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和高质量发展亟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造就一批立德树人的“大先生”,这是实现劳动育人目标、推动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有机融合的重要保障。善用“大思政课”,关键在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作用,整合劳动教育教学“大师资”,使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建立在“大师资”的可靠保障的基础上。
劳动教育是党的一项根本教育方针,是学生成长成才中不可或缺的课程,是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具有内在耦合性,二者相辅相成、深度融合。
1.劳动教育是上好“大思政课”的关键一环
劳动教育因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一,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大思政课”的实践性。实践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劳动教育作为实践育人载体,能够将求真务实、勤劳勇敢等实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推动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实效。其二,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大思政课”的精准性。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理论内容的抽象性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无法有效聚焦教学重点和学生实际心理变化,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影响育人工作成效。针对上述问题,劳动教育可以发挥其贴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针对学生劳动意志不强、劳动意识淡化、劳动价值偏误等问题,可通过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2.“大思政课”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托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方向指引。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328在这一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时代的使命。《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4]要有效提高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在更深层次上进行思想开化、政治教化和道德感化,要鼓励学生通过劳动真正把“小我”融入“大我”。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开展劳动教育,是丰富“大思政课”内容与阵地建设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走进社会现实、端正思想认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走向社会大课堂,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思想基础,构建劳动教育系统运行的内外协同机制,使青年学生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感知劳动理念深度、体验劳动实践厚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在基本内容、价值导向、思想理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构成了新形势下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基础条件。
1.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内容相通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开展“大思政课”的优质资源所在。将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帮助,也为劳动教育相关内容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保障。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入点,更好运用劳动教育理念及内容,进一步与“大思政课”开展一体化教学对接,这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的缺陷。同时,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必须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应深化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交互和改革融合,促进二者更好地一体化发展,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创造良好机遇。
2.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目的共通
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一以贯之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6]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宗旨是根本一致的。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打通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为学生日常思想学习与实践劳动的衔接提供了载体,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全面育人作用,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劳动实践将所学理论外化于行,培育学生的使命担当和综合技能,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思想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7]因此,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把“大思政课”讲得有温度、有力度、有效度,进而使学生产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感、思想认同感和实践认同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学习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和正确的劳动品质落实到实践中,从而使劳动教育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借助“大思政课”平台宣传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才能更好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鉴于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必须使其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阵地拓展到“大思政课”育人主渠道。近年来,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但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劳动教育与“大思政课”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我们把重点放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并辅之以实践活动。学校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使劳动教育更加规范、系统地融入“大思政课”。但在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等问题。将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是一项理念认知、知识吸收、实践养成、品格内化深度融合的系统性工程,亟须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基础,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指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目前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还处于初步建构阶段,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从整体性上看,劳动教育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中呈碎片化存在,缺少系统性。另外,在对教学内容的解读上,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劳动经验,对劳动教育教学资源把握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主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广度和深度,对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实效产生一定影响,育人价值难以有效实现。
将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就是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可落地的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当前,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更多的是在校园内进行,活动环境与活动场域较为有限,劳动教育实践与各方资源匹配呈现出非协调性,存在学校实践资源紧缺、家庭实践引导不足、社会实践场域受限等紧迫问题。除此之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也相对简单,大多数学校仍停留在打扫校园卫生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园真正到工厂、农村、社区等体验社会劳动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有也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规划,使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活动未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部分教师未能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阶段,把劳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某项教学任务,劳动情感投入不足,难以调动学生投身劳动实践的热情。因此,要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使学生有参与感、代入感和获得感,实现知行合一、全面发展。
健全的体制机制保障是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大思政课”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在体制机制层面未达到有机整合,难以形成多元一体的劳动教育有机整体。在制度保障方面,缺乏具体全面的工作细则,未能有效落实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制度,以致一些高校尚未从“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三位一体的高度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呈现出“离散化”倾向[9];在师资队伍保障机制方面,专职教师数量少,“思政+劳模”复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未被充分激发;在评价机制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较为局限,评价结果也缺乏合理性、有效性、全面性,阻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还比较强调考核书本知识的思想传授作用,而针对实践性内容所进行的劳动教育激励与考核体系还不够健全,很多学校尚未形成系统化、完善化的制度系统,考核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效大多是通过书面报告等。此外,目前部分学校硬件投入不足、缺乏支撑条件,这也制约了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将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就是要凝聚各方力量,探索构建各方协同的综合育人体系。当前劳动教育落地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教育缺乏学科和教师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专业水平有限,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具有劳动教育学科背景的教师较为缺乏。此外,在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构建“家校社”育人共同体,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但当前仍存在劳动教育观念不正确、家庭劳动教育缺失的现象,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未能有效发挥,部分家长未能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对于培养子女劳动技能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帮助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当前劳动教育作为教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开展,但学校尚未意识到协同育人对推动二者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不够密切,与社会招纳人才目标要求不匹配,未能构建起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教育共同体。
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保障下,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充分发挥“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育人优势,需要深化劳动教育实践,着力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1.完善实践教学工作体系
劳动教育在本质上可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开展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将劳动知识有效转化为劳动技能,以劳动实践促进劳动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的重要渠道[10]。善用劳动教育社会“大课堂”,要求高校各部门联动,以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共同推进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都应当全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管理层面统筹劳动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高校党委领导应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劳动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协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成立劳动教育指导中心,打破原有院系、部门组织壁垒,引导各部门之间形成协作,沟通交流劳动育人经验,共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劳动育人协作系统。高校党团、教务、后勤等部门工作人员也应当主动参与劳动育人事业,提升自身的劳动育人素质,发挥“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优势,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2.深化劳动教育实践领域
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进社会,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劳动生产实践中去。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广度,就要将劳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党团活动、学生社团建设与日常管理中,营造勤劳勇敢、热爱劳动的浓郁氛围,渲染学校立德树人的鲜明底色,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奉献的新时代好青年。挖掘劳动教育实践深度,就要杜绝劳动教育实践表面化、形式化,开展针对性强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明确劳动育人价值定位。推动校外活动从单纯体验走向完整实践,就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劳动主体,例如:通过运用专业技能开展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劳动教育价值高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坚持成就个人价值与奉献伟大事业相统一,以实际行动致敬劳动模范、赓续劳动精神。
3.用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1]劳动教育要始终围绕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耦合学生实际需要,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把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需要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共同作用,用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借助校外资源平台进一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筑牢学生信仰根基、凝聚学生奋斗力量、培养学生敬业态度,深化“大思政课”劳动育人功能。注重拓展校外实践资源,积极打造行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助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实践、提升劳动技能,着力彰显“大思政课”的实践特色。打破场域局限,设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利用校内外综合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劳动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劳动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劳动教育实践需要。开发现场教学专题,使学生在案例式、体验式、专题式教学中涵养劳动情怀,发挥“大思政课”多课堂协同育人优势。
1.丰富劳动教育教学资源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331。新时代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完善“大思政课”中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就要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内核、以中华民族劳动精神为指导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及时更新劳动教育素材,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完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发挥“大思政课”的全面育人功能要求我们发挥劳动育人的重要价值,促进新时代青年学生厚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培养了一大批成绩卓越的劳动模范,其所具备的劳动精神品质为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通过“大思政课”讲好劳模故事,引领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时代风尚,引导青年学生从广大劳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从百年奋斗的恢宏历史中深刻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奉献精神,以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创造业绩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2.强化劳动教育机制保障
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需规范“大思政课”实践管理,构建全面协调的体制机制,为劳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大思政课”顶层设计,把准育人导向,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战略地位,构建系统规划、合理布局的协调机制。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转变以往单纯以社会实践报告作为评价指标的考核模式,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考核,从多主体、多角度对学生劳动学习的全过程和劳动实践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需要,优化现阶段考核机制,建立规范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提高劳动教育实践能力所占比重,提升对教育实践开展过程中所发生问题的反馈能力,从整体上促进劳动知识、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
3.打造劳动育人网络阵地
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影响,劳动实践的育人价值受到一定忽视。新媒体时代,要依托新技术有效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各教育主体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的独特育人功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新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借助视频、音频、图像和文字等,吸引更多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依托“云上大思政课”平台,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更加生动多样的新媒体素材。通过“智慧教学”打造情景体验和沉浸式体验环节,打造“互联网+劳动教育”特色品牌,实现劳动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挥劳动教育网络载体创新的最大价值。
1.建设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依托“大思政课”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建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大思政课”育人主体。由于劳动教育独有的实践性和特殊性,在构建劳动教育“大师资”队伍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理论素养,还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大思政课”的“大师资”建设,有针对性地从社会各条战线遴选一批优秀师资,形成专兼职复合教师队伍。通过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劳动实践课教师制度等,把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社会先进代表请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力量,打造一批能力强、素质高、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让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成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2.提升育人队伍综合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要树立“大劳动教育观”,强化和提升自身劳动育人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学科共同体的构建。发挥“大思政课”的劳动育人价值,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注重探索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融合点,不断挖掘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进行知识输出的同时进行价值引导,做到把理论讲懂、讲深、讲透,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每个学生的信仰。《意见》明确强调:“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4]通过专业培训、以赛促建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通过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3.构建劳动教育育人合力
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育人共同体,形成“大思政课”育人主体的合力,构筑全员育人大格局,这是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追求。“大思政课”的顺利开展,必须打造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协同机制,整合学校之外各方面力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场域从学校延展至家庭、社会,将教育形式从课堂讲授拓展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彼此支撑、相辅相成,其实质在于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正向指引。家长是开展“大思政课”的重要力量,通过正确引导激发子女进行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帮助子女形成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品质、培养责任感与独立性。社会是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效拓展,借助社会资源构建良好劳动育人环境,发挥好榜样示范的重要作用,比如可以邀请劳动模范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参与度和感染力。只有建立各方通力协作的劳动育人机制,才能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大思政课”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