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廉政思想及其江右实践*

2024-01-03 02:53魏学琴马国栋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赣州王阳明良知

魏学琴,马国栋

(赣南师范大学 a.信息与技术中心;b.文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无论在儒学“道统”承续的历史上,还是在传统的“治道”文化发展史上,王阳明都是一位标志性的人物。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与实践、价值与影响,毫无疑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提及王阳明、多次讲到“知行合一”。习总书记视察贵州的时候,明确表示了对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的景仰,要求对王阳明思想深入学习,务必有深刻的心得,同时指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自豪,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1)《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贵州日报》,2022年2月9日,第4-5版。

如王阳明这样有着坚定政治理想的大贤君子,他进入仕途原本为的就是“行道”于天下,“救斯民之陷溺”,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由仕途而“行道”,“得君”是一个先决条件,不能“得君”,便无由“行道”。“龙场悟道”后的王阳明,在绝了“得君”之望以后,悟出了使民“知道”便是“行道”的道理,放手发动和接引众多追随者,在每个人的仕途、讲学、事功之中,坚持由致一己之良知而推致身边人之良知,最终期望使得天下人皆能自致其良知,这样,便做到了“觉民行道”。[1]

政治实践“觉民行道”的为政者,首先要有“圣人之心”,政事学问,相与为一,有事存养,无事省察,由此心而通达天理,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2]然后便要知行合一,正己化人,静处体悟,事上磨炼,做到执法明善、崇俭治奢、勤政爱民。

一、正己志道:修身与廉政

《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3]是要说明,实现天地之心、生民之命、万世太平的政治愿景,前提必须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有君子人格的追求,有格物致知的实践,有诚意正心的体验,有内圣外王的理想。王阳明的政治哲学,一贯是遵循和呼应这些核心问题的,王阳明的廉政思想与实践,也是由探索这些儒学基本问题在德政困境中的解决之道而展开的。

(一)心即理,克治人欲,廉洁自律为民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4]181存天理去人欲,为圣贤之道者必须有超越性,超越功名富贵,才能真正做到“道济天下之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反,名利之念一动,存心便是往名利处走了,行事便失去了公心,竟是以私意行事了,这便是人欲的陷阱。这人欲就是好色、好货、好名、好利以及由此而来、为此而生的种种闲思杂虑。贪腐,就是这人欲在官员一面的典型表现。面对如何做到克治人欲,廉洁自律这一命题,王阳明提出圣贤不以功业为念,而心存天理,虽不计功而功业随至。凡事以功业为念,处处思功反而失其功。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省察克治、立圣人志、复知行本体、反求诸己、为善改过、在事上磨练等。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正月初,王阳明任职南赣巡抚过南昌,与宁王朱宸濠见面时,发生了一段宁藩势力拉拢试探王阳明的微妙谈话:

初,公见濠,佯言朝政缺失,外示愁叹。李士实曰:“世岂无汤武耶?”公曰:“汤武亦须伊吕。”濠曰:“有汤武便有伊吕。”公曰:“若有伊吕,何患夷齐!”[5]

甫一见面,宁王朱宸濠先是义愤填膺地指斥朝政混乱,接着摆出忧心忡忡的情态,表达对时局的愁叹。曾是阳明上司的李士实接过话头:“世上难道真的没有了为民请命、为国革命的商汤王、周武王了吗?”这个话头分量很重,很难接。回应热情了,容易倒向赞同赞美朱宸濠;严正冷淡了,容易招来忌惮无谓树敌。王阳明当然能应对,说:“商汤、周武也须得要伊尹、姜尚的匡扶啊!”宁王朱宸濠觉得刚好可以借着话语机锋拉拢王阳明,说道:“有商汤、周武,便会有伊尹、姜尚呢。”王阳明马上觉察这话头太不廉检,就绕到道德学问的更远处,来了一句既能巧妙从容结束话题,又能让刚愎自是的宁王朱宸濠不得要领、匪夷所思地回答:“如果有伊尹、姜尚,还怕没有伯夷、叔齐吗?”言谈机锋,在那个时代,王阳明是高手。宁王朱宸濠无非是想通过汤武革命需要伊尹姜尚的辅佐这样的话头,暗示拉拢王阳明为己所用。而王阳明天纵英才、独立不倚,折冲樽俎之间,岂是宁王这个层次的人能左右的?他机警地扯出伯夷、叔齐两位廉节典范,直接打破宁王政治权谋的认知边界,试探也只好到此结束。

东征汀漳的全胜,就是“心存天理,虽不计功而功业随至”的生动注脚。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正月十八日开始行动,采取分兵夹击的战略,分四路进击,起先顺利,后遭大挫。二月十九日,王阳明由赣州进屯长汀、上杭,亲自坐镇督战。他给明军定下了“缓兵懈敌”之计:明里放风,佯言犒众退师,待秋后再用兵;暗中却精选重兵,深夜衔枚分三路并进。漳寇对官兵的这种小胜即犒师、小败即退兵的操作司空见惯了,信以为真,真的松懈下来,没想到几天之内就被王阳明指挥的官兵直捣象湖山,一举攻下险隘。与此同时,其他三路也取得了胜利:王铠、李诚一路攻破可塘洞山寨,生擒大首领詹师富。徐麟、张钺一路与广东官兵会合,在三月二十一日进兵攻破黄蜡溪,乘胜追至赤石岩,攻下陈吕村。顾应祥、杨昂一路与福建官兵会合,也在三月二十日攻破水竹、大重坑、白罗、南山等寨,直捣洋竹洞、三角湖,生擒大首领温火烧。

亲帅精兵一个月,大获全胜,至此,王阳明东征汀漳的战役就算圆满结束。他在三月十三日夜宿汀州行台,吟了一首诗题壁,叙到战事的进展说:

将略平生非所长,也提戎马入汀漳。

数峰斜阳旌旗远,一道春风鼓角扬。

莫倚贰师能出塞,由来充国善平羌。

疮痍满地曾无补,深愧湖边旧草堂。[6]

东征汀漳,可以说是王阳明这个精通兵法的文武全才生平第一次用兵打仗的“初试牛刀”。这首诗也写得洒脱自信、气韵昂扬。先是谦称自己不善将略却也领兵,谦虚中透着指挥若定的自信,落日照大旗,春风伴鼓角,胜利的到来是那样地顺畅自然。不学贰师将军李广利,要学善于平羌的赵充国,不可以剿灭杀戮为能事,因为民穷民乱、遍地疮痍的根源在于残酷剥削与压迫,“安民”才是“弭盗”之本。

在阳明心学的论述中,通过“正己”找到“真我”,以“真我”来主宰“躯壳”,是由心而寻天理,自心而去人欲的主要法门。就好比每个人心里都居住着一个纯乎天理的良知真人,这个真人在,躯壳显示的这个人就走在圣贤的路上,一旦这个真人不在,躯壳显示的这个人就丧失人格精神,连人都不是了。曾国藩有句名言,叫做“不为圣贤,便为禽兽”,[7]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知行合一,反对空言,勤慎笃实为廉

知行合一,基础在于知,关键在于行。官员为政,立身行事,时时处处能够存养省察,一念发动的瞬间,皆能以仁义之道辨别其轻重缓急、是非曲直,便可以将良知存于心中,主宰思路,这便是“致良知”了,这是廉洁从政的基础。知既然是良知,那么讲习讨论言辞张扬也就是多余的了,因此知行合一的关键在于行,行中才能有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行中才能鉴知,不行则不能谓为真知。然而王阳明看到,我们也看得到,“世之人从其名之好也,而竞以相高;从其利之好也,而贪以相取;从其心意耳目之好也,而诈以相欺”[8]278者,比比皆是。

王阳明在39岁出贵州后,先任庐陵知县,这是他龙场悟道以来首次行政实践,他治县7个月不事威刑,16道告示导正人心,反身祷风消弭火灾,政声官声布在民心。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正月十六日,王阳明到任赣州,一应人等肃立恭候。王阳明一路走来,一些事情已经想好了要立即开展和落实,一些事情也要立即调研访谈深入了解,还有一些事情也做了周密的准备和预排。他没有时间和心情过多委蛇应酬,而是立即开府升堂,召集相关官员,处置巡抚弹压事宜。

初次会议之后,王阳明迅速行文四省各府,要求消除地方偏见,务以大局为重,各司所务,详细了解各自职分管辖范围之内的各种实际情况,要求限期呈报。这一批公文,统一了思想,申明了典要,开启了调查研究,开拓了信息渠道,体现了实事求是、谨慎务实的工作作风。他还辩证地指出:绥靖招抚的方略因时而异,攻守进剿的策略也要因地制宜。公文的主体部分简直就是一个调研指南,也俨然一份成熟的调查问卷:

要见即今各处城堡关隘,有无坚完;军兵民快,曾否操练;某处贼方猖獗,作何擒剿;某处贼已退散,作何抚缉;某贼怙终,必须扑灭;某贼被诱,尚可招徕;何等人役,堪为乡导;何等大户,可令追袭;军不足恃,或须别募精强;财不足用,或可别为经画;某处或有闲田,可兴屯以足食;某处或多浮费,可节省以供军;何地须添寨堡,以断贼之往来;何地堪建城邑,以扼贼之要害。姑息隐忍,固非久安之图;会举挟攻,果得万全之策?一应足财养兵、弭寇安民之术,皆宜悉心计虑、折衷推求。山川道路之险易,必须亲切画图;城垒居民之错杂,皆可按实开注。近者一月以里,远者一月以外,凡有所见,备写揭贴,各另呈来,以凭采择。[9]

到赣州的当天,王阳明是强忍着牙痛、硬撑着病躯,不顾旅途劳顿,镇定自若,凛然威仪,挥洒自如地题写文件、连夜调发兵马,安排下达各项指令。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五月八日,王阳明完成东征汀漳的大胜回到赣州,马上开始了西平南安之乱的准备。先是全面处理了东征汀漳的善后工作。上疏平乱情况,请加赏罚,奏请设立平和县,也给兵部尚书王琼写了汇报工作的书札。六月十五日,上《疏通盐法疏》,九月二十五日,又上《议南赣商税疏》,总合税于龟角尾,以防奸弊。这都是为解决后续平乱的军饷问题做准备。

在军事上,王阳明主要做了三项准备工作:一是改革兵制,整编整训,实行兵符节制,加强战斗力。二是鉴于巡抚职权有限,奏请撤去自己南赣巡抚职务,请求总制军权。五月八日疏请,七月十六日就收到了朝廷敕旨:改授王阳明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给旗牌八面,便宜行事。王阳明由巡抚改为提督,总制军务,为后来靖南安、定粤北、平宁王之乱起了重大作用。三是研究制定西平南安的作战方略。南安寇乱,主要巢穴在横水、左溪、桶冈、茶寮一带,是最大的一股,势力错综复杂,动辄接连四省,气魄最大,气焰最嚣张。就七八月份,还在王阳明眼皮子底下合攻南康、南安两城。

分析了湖广和江西之间的形势,王阳明认为,唯有先攻取横水、左溪二地,再移兵桶冈,方能成破竹之势,由此确定了先攻横水、左溪,后取桶冈、茶寮的作战方略。根据这一作战方略,九月十五日,王阳明定下了江西、湖广、广东三省联合夹攻、肃清此敌的总体战略。

王阳明指出,知行的本体就是良知,是一个事,真知未有不可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伪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深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8]278

二、化人合道:廉政与治理

在王阳明自身的政治生涯和治理实践中,随处可见其“觉民行道”的创新举措与事功治绩,这是自孔子以来一脉相承的“道统”体现,所谓“正己化人”,如果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是正己以求廉政之道,那么王阳明的这些创新举措与事功治绩,则可以说是化人以合廉政之道了。作为卓越思想家的王阳明,30年从政生涯,其思想触须和身体力行,开创并留存了丰富的廉政思想成果与实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奖励廉政官员;用减少事权办法削减冗员;选贤任能;官吏不宜频繁调动,应久其职任;综合考察官吏名实;应急用人要打破时例;明赏罚以提升效力;治理奢靡浪费,大兴淳厚之俗;禁止侵害农民商人利益;把防止腐败作为从严治军重要的内容;以表彰纠过方式治理乡里;勤政守职为民。

(一)破庸常之格,破心中之贼,廉以政者正也

明朝的军政,权阉近侍多所把持,太监监军是常态,军队腐败,兵士骄惰,战斗力低下。提督军务的王阳明痛惩军政腐败之习,不拘一格降人才,敢于突破常规,选贤任能,以儒用武,拔擢那些懂兵法、善谋略的儒士任军事参谋:

照得本院奉命提督军务,征剿四省盗贼,深虑才微责重,惧无以仰称任使,合求贤能,以资谋略。访得潮州府三河驿驿丞王思,志行高古,学问渊源,直道不能趋时,长才足以济用;惠州府通衢马驿驿丞李中,坚忍之操,笃实之学,身困而道益亨,志屈而才未展。合就延引,以匡不及。[4]217

王思是贬谪三河驿驿丞、李中是贬谪通衢马驿驿丞,王阳明不仅起用这样的小官,他甚至把画家郭诩、豪士龙光等人都招至幕下参议军事,咨询谋略。这些人在后来的平叛靖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正月初六,南征三浰的王阳明在龙南写信薛侃、杨骥,嘱咐薛侃代为处理一些政务,监督嗣子王正宪的学业,就是这封书信讲到,他曾在横水(崇义)的时候给杨骥的书信中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仕德(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数日来谅已得必胜之策,捷奏有期矣。何喜如之。日孚(梁焯)美质,诚可与共学,此时计已发舟。倘未行,出此同致意。廨中事以累尚谦,想不厌烦琐。小儿正宪,犹望时赐督责。[10]1002

“破心中贼难”的命题,对于儒学修养身心的士大夫,要紧的是可以“扫荡心腹之寇”,得建“大丈夫不世之伟绩”,对于普通民众,则是“人心复善”的问题,要重振心学,让世道重归良善,来救赎人心的陷溺与沉沦。

三月中旬,在龙南,王阳明奏凯献俘于文庙,郑重向龙南县官们提出了重建庙学的问题,要以振兴圣贤之学,收拾战后人心。他命县学教谕缪铭总领重建庙学事。后来缪铭作了一篇《重建庙学记》,谈到王阳明嘱咐重建庙学的经过,还详述了龙南文庙的格局规划:

龙南庙学,建自宋元祐间,但近城南,兼以湫隘。成化辛卯,始徙于县治之西,为左庙右学之制。岁久湮汩,栋宇不支。正德丙子,铭由宜春承乏掌教事,大惧,无以妥圣贤而风士习,亟会诸生议,请允执政。越二年戊寅正月,都宪王公守仁、宪副杨公璋、郡守邢公珣,提兵征浰至邑,三月,奏凯献俘于庙。既而都宪王公顾瞻叹曰:“庙祀弗虔,教基弗妥,群有司之咎,典教者之责也。咨汝邦惟财用是资。”逾日,果罚干纪者金几百锾,贮县治,曰:“木石工需坐是以给。”稽其盈缩,以告命邑士李淳、月华曰:“汝夙夜劳王事,主廪饩,务成功能,罔或不经,不经有罚。”铭等受命惟谨,而司训彭君智续至,亦胁勤止。乃崇筑厥基,撤旧更新,相宜树表,唯是为大成殿,为庑,为戟门;其后也为明伦堂,为斋;其前也为棂星门,为儒学门。又唯是为藏库,为馔堂,为生徒舍宇;仍其右为学职之廨三衢,仍其左为观德亭;垣墉关键,或考其制。经始于已卯正月,越八月而功就绪……[10]1020

龙南人月华是阳明弟子,赣州府廪生,禀性至孝。神童少年,以经学著名,后来跟随阳明,传习良知之学。这次重修文庙,资金来源除了利用罚没收入外,还有月华捐了一大笔钱。月华与李淳一起,并受王阳明的委托,辅佐县学教谕缪铭搞好后勤、监造等工作。

王阳明考虑到民乱不断生发的根源在于政教不行,杀之并不难,而妥善处置很难;妥善处置也不是难,最难的是处置之后能长久走上正轨。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三月十五日回赣州以后,阳明就是怀着使“处之者能久于其道”[10]1022的信念开始推行战后的政教文治。四月二十八日,他批复赣州府和石城县,下令赣州全力救济战后灾民,要各县官员“务须严禁富豪之规利,痛革奸吏之夤缘,庶官府不为虚文之应,而贫民果沾实惠之及”,[10]1028并提出了详明的赈济措施。赈灾很快取得了成功。

五月十五,下令赣州府及各县修造城垣,重点有兴国县、瑞金县、龙南县、石城县,又督令加强防守,从整顿城防进到整顿地方军政。王阳明自己也借修造赣州城垣入手整顿提督军政,将提督都察院开拓一新。《顺治赣州府志》中记载:

提督都察院……正德戊寅,王都御史守仁开拓一新。中为堂曰“肃清”,前为露台,东西为廊房,中为仪门,外为大门。正堂后为轩,曰“正大光明”;又为后堂,曰“抑抑”。后堂之左为思归轩,为宜南楼,为燕居,为仕学轩,左掖为射圃,为无逸亭、君子亭;后堂之右为观德亭。大门外左为府茶厅,右为三司茶厅,两翼为各属茶厅。外西边廊房三十间,以处各省、府、卫胥徒之听用者。门前为坊,曰“提督军务”;左右为坊,曰“肃清六道”“节制四藩”。辕门外,西为中军厅,南设坐营暑。[10]1048

治政先治心,当政者首先要心存良知。王阳明专门作了一篇《观德亭记》,阐说了当政者“存心”以“治心”的施政理念。提督都察院中既建射圃又建观德亭,是因为古人射以观德。君子之射首先要存心,心正而端,敬而平,专而通,纯而宏,才能射鹄中的,道德修成。当政者的施政也是如此,同样要求先自存心,心正心端,才能治心治人,政修事成。王阳明的这篇《观德亭记》不仅成了当政者治心治人的施政纲要,而且也是君子修心修己的道德准绳。所以提督都察院拓建一新后,射圃与观德亭竟成了四方学子纷纷来聚居问道的“圣地”。钱德洪在《阳明先生年谱》 中说:“四方学者辐辏,始寓射圃,至不能容。”[10]1049

(二)彰善而纠过,训蒙又约民,廉归一体之仁

廉政的目的不是为了廉政而廉政,廉政是为了更好的社会治理,所以化人合道才是王阳明廉政思想与实践的旨归。在赣南剿匪之后的社会治理中,王阳明通过与乡里订约的方式,彰善纠过,移风易俗,提振淳厚正气,抑止奢靡浪费,维护伦理秩序,巩固基层政权,显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对于治属人员和乡民的管理,王阳明的办法和建议是,“置文簿三扇”,一扇记下姓名及每天的立身行事之迹,一扇标题“彰善”,一扇标题“纠过”,设置每月开例会的仪式,引导训练彰善纠过的操作方法,原则上要求“彰善者,其辞显而决,纠过者,其辞隐而婉。”[11]以人为本,治心有方。

在著名的《南赣乡约》中我们看到,王阳明治理人心的做法往往是从比较简单容易做的事情入手,但是要求很严格,做不到,后果很严重。“男女长成,各宜及时嫁娶;往往女家责聘礼不充,男家责嫁妆不丰,遂致愆期;约长等其各省谕诸人,自今其称家之有无,随时婚嫁。父母丧葬,衣衾棺椁,但尽诚孝,称家有无而行;此外或大作佛事,或盛设宴乐,倾家费财,俱于死者无益;约长等其各省谕约内之人,一尊礼制;有仍蹈前非者,即于纠恶簿内书以不孝。”[12]对于剿匪之地,厉行“十家牌法”,也是从小事入手,责之更严。“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证者,十家均罪。”[10]1002从《仰南安赣州印行告谕牌》来看,王阳明是要求将这样的规定印发到所属各县,查照十家牌法,每家给予一道,要让官民皆知,互相戒勉。这些内容的确为“浅近易行者”,然而要使民俗能够去奢淫而归于敦朴,去浮靡而归于淳厚,正是需要从这些简单易行的事做起的。规范日用之常,约束身心,最方便于开明心性。兴礼乐文明之教,从本源处直启人心,这些做法显然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对后世的社会治理影响深远。

王阳明己达达人、己立立人,由己及人,又由人而至于自然万物,始终呈现出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他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即所谓“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每个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要在日用伦常之间,或在礼乐刑政之际,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用出来,用来敬老爱亲,用来修身齐家,用来明伦尽职、为政理事。做一分,就体认一分良知,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践行一分。为官不讲官德,就是违背良知。亲民就是要以民为本,视百姓为骨肉亲人,尊重民心民意,体察民间疾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王阳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以及具体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治理南赣及其他难治之地,实现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

这3个月,王阳明在赣州大兴社学,亲作《训蒙大意》《教约》;亲自下县督查社学,按《教约》教习诸生礼乐歌诗;还应邀为大宋纯臣宗泽作《像赞》。这3个月,王阳明在赣州亲自督导、大力推行他在正德十二年十月发布、正德十四年春节斟酌改定的《南赣乡约》,其目的即在“觉民行道”,发起民众的良知本善之心。这都是王阳明在赣州经过“良知之悟”后“知行合一”的良知实践。

“善恶由于一念之间”,故一念善即善人,一念恶即恶人。若广大民众都能破除心中之“贼”,廓清自我的本然心体,念念在善,则行为必能一归于中正。这样,善的实现才是可以期盼的,移风易俗、民德归厚,这一儒家的古典政治理想的实现才是真正可能的。

王阳明谆谆告诫赣州的父老乡亲:“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南赣乡约》充分体现了王阳明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儒者情怀。他把儒家古典政治理想通过切实的努力付诸实施,他把自己大悟良知之后的良知王学体系推向民间,指导民众日常生活。《南赣乡约》的内容“浅近易行”,然民俗之去奢泰而归于敦朴,去浮靡而归于淳厚,正是从这些简单易行之事开始的。这也是“致良知”于天下的有效尝试,是王阳明良知心学体系形成后第一次应用于社会治理实践的有效尝试。

三、结语

由自心到他人之心,以致世人之心,要本皆合归于天理,念动处皆致于良知,然后使知行合一,摒却市井戾气、乡愿贼德,则止于至善,圣贤可期。这是王阳明廉政思想和实践的一条逻辑理路。后人常谓王阳明“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王阳明都有高致,已经是“三不朽”,为何要加上一个“真”呢?仅从立功上看,王阳明的巨大贡献不只在于平定宁王谋反和剿灭赣南粤北匪患,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在“觉民行道”的思想旗帜下开展的一系列以治人心为宗旨的政治实践,这为之后的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治理者、改革者开出了一条宏途大道。

猜你喜欢
赣州王阳明良知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良知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