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哲思*

2024-01-03 02:53方师敏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话语

方师敏,郑 青,2

(1.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浙江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同时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1]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焕发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红色翻译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契合点,是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弥足珍贵的途径,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作出积极贡献。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关乎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关乎世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因此,深入理析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本然逻辑及实然困境,从强化主体、融通客体以及搭建载体三方面着手探寻发展路径,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国际影响的扩大、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意义。

一、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本然逻辑理析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大众传播为支柱,进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交流与沟通的活动行为,与国家利益相关联,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而红色翻译也并非简单的“红色”与“翻译”的结合,红色翻译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红色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有机统一。红色翻译是全世界共产党人与先进分子以及广大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的集合体。红色翻译可分为物质与精神两种表现形式,物质形式即在革命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一些红色翻译书籍、书信等,精神形式即共产党在革命斗争、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凝炼的翻译精神。红色翻译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过程中发挥过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红色翻译既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手段之一。因此,针对红色翻译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内在联系,可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范畴理析其推进逻辑,以此为探究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功能的高效发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红色翻译是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理论指在掌握主客体规律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话语概括与总结,既可反映主体对客体的事实判断,又可体现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3]从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学的角度审视,红色翻译既是对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客观实际的事实判断,又是其在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进程中对客观规律的价值判断。针对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可从原因与结果、系统与要素、目的与手段三重维度来阐释其理论逻辑。

1.从原因与结果范畴看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

在红色翻译与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红色翻译是引发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主要因素。在两者确定关系中,红色翻译是因,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是果,但在发展过程中,因果相互转化。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但其归根结底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换言之,红色翻译的存在推动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发展。辩证地分析红色翻译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因果关系,分析其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结果,可以加强人们活动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从而进一步把握红色翻译的发展方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

2.从系统与要素范畴看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是由多种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红色翻译则作为诸要素之一,参与这种整体性联系并构成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特殊的单个事物。系统和要素是相互依存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以红色翻译为前提,没有红色翻译就无法形成系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与此同时,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和红色翻译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之间普遍存在对立斗争,促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和红色翻译运动发展。因此,从系统与要素范畴辩证地分析红色翻译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不仅需要抓住关键要素——红色翻译,以便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还需探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中各种要素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3.从目的与手段范畴看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

红色翻译是能实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现实条件,又是保证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得以实现的现实力量。二者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总是反映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且与满足需要的红色翻译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红色翻译发展的。红色翻译作为手段不断创新发展,促使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以满足新的需求,以此循环往复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发展。因此,针对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需要根据客观规律,根据历史的、现实的条件,把红色翻译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辩证地统一起来。

(二)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历史逻辑

从历史逻辑来看,红色翻译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脉相承的,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本身便是具备世界理论视野的,为其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红色翻译则为推动其中国化、时代化以及走上国际舞台提供前提条件与实现途径。换言之,红色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伴相生。

1.红色翻译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初步探索提供知识摇篮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书籍的翻译出版将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从可能变成现实。19世纪晚期,马克思主义经由来华传教士翻译初入中国。梁启超、戢翼翚等中国学者在日本掀起了译介社会主义著作和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热潮。

2.红色翻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开拓创新提供力量源泉

五四运动以来,李大钊、瞿秋白、郭大力等一批先进的共产主义者开始研究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并有意识地将其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联系起来。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翻译家致力于翻译为新中国服务的政治文献和相关红色文学,显著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红色翻译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提供冲锋战旗

改革开放以后,红色翻译逐渐拓展翻译范围与形式,广至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泛至书籍、广播、互联网等多媒介。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也逐步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交流”。国内译者不仅引进西方红色理论,也向外传播中国红色文化与精神。与此同时,不少外国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并进行深入研究。红色翻译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红色翻译从未停止,其国际传播进程也从未停歇,红色翻译在历史维度上奠定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渊源与基础。

(三)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实践逻辑

从实践逻辑来看,红色翻译的功能契合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实践要求。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中,“实践逻辑”是隐匿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层次的生成原则,这些生成原则将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感知和行为构成一体,使得实践活动成为可能,惯习、场域、策略等都是其构成因素。因此,针对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可从惯习、场域、策略三方面阐述其实践逻辑。

1.红色翻译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5]中国致力于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营造有利于各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然而,国际上仍有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存在,这等言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惯习,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性传播造成阻碍。红色翻译则发挥其政治教育、文明宣传等功能,向外传播中国红色文化与精神,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进而减少干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消极因素,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红色翻译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塑构积极的话语场域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话语场域中,西方话语多维度发展且相比于中国话语更为霸道,以至于中国话语建设呈现相对弱势的现状。在国际话语场域中,中国需要建立与本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家话语权,以便更加高效地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红色翻译的传媒功能至关重要,在努力构建强有力的红色翻译发展机制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强化与世界强势话语的竞争力,以塑造有利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话语场域。

3.红色翻译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奠定科学的价值理念

红色翻译既涵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现代先进文化,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表征;又发挥着信息转换与传播的功能,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策略与手段,其引进了实践的要素,突破了结构主义的静态模式,赋予个体更多的能动性,以便将中国追求和平、共谋发展的理念展示给国家社会,多领域、深层次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二、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实然困境审视

在历史进程中,红色翻译的独特功能是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重要能量之一,承载着红色基因、汲取着红色力量。但红色翻译在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国门在国际上得到传播和认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直面多方阻力和挑战,面临着“主体”“客体”“载体”三方的实然困境。

(一)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主体”困境

1.官方传播主体话语表达有待转换

就中国现阶段对外传播而言,以政务官员、官方媒体、党刊党报为主的官方传播主体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主要生力军。官方传播主体在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中具有高度权威性与准确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特殊性质同时也对其传播效应造成一定影响,官方传播存在寻求政治认同的政治目标,其传播性质与内容对于政治背景、意识形态不同的国际受众具有一定的认同障碍,甚至抵触心理;其传播风格与话语多呈现严肃单调特征,话语时代性、创新性、大众性有待加强。

2.学术传播主体学理探析有待深究

学术传播主体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主要智力支撑,以学理探析为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及国际舆论引导力提供建设方向。但目前,在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中,学术传播主体多聚焦于研究红色旅游外宣翻译领域,对红色翻译的内涵阐释、国际传播的体系构成等问题的探究仍待推进,对国际传播的红色内容仍待挖掘,对传播团队的综合素质提升仍待重视。

3.民间传播主体协同关联有待加强

民间传播主体是提升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能力过程中不容小觑的有生力量,以中国网民、外国记者、海外华侨为主。民间传播主体构成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与灵活性等特征,但存在传播分散性、随意性、关联性不强等问题。民间传播主体间传播区域分散、能力不等、类型多样等因素,对其发挥国际传播功效具有一定影响,难以发挥其最大效能。据此,需突出民间传播不同主体差异,合理分配协同传播。

(二)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客体”困境

1.中西思维认知差异与偏见

亨廷顿曾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到:“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6]不同地域孕育出的文明存在差异性,其文化思维也存在多样性。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土壤,蕴含着中国“和”文化,与西方“争”文化思维存在明显的认知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难以获得西方真正的认同。

2.西方预设“陷阱”框定与污化

现如今,西方提出“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两种国际政治理论,通过塑造中国崛起的消极认知框架,为中国意识形态的传播预设话语陷阱。更有甚者,通过政治、学术、媒介等多重手段,加工、诋毁中国的价值理念,以达到打压制约中国意识形态的传播。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陷阱”源于西方学者缺乏对中国历史和基本国情的认知,中国学者应当跳出西方“陷阱”圈套,主动传递中国声音,增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建设能力,提升其国际传播效能。

3.中西方话语权差异

近代社会,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学技术、强势的文化软实力将质疑、诋毁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成见不断输入国际社会,不断抵制中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观以稳固其话语霸权。[7]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效果,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态度和判断。中国话语与国际传播体系还有待加强,需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西方话语相抗衡,并与中国发展速度相匹配。

(三)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载体”困境

1.传播方式有待多元化

在面临国际舆论纷争与长期疫情防控双重挑战的新形势下,传播方式在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红色翻译在过去主要以政府和媒体为传播主体,以文字、图片、影像为传播方式,缺少创新性和生动性,大多呈现单向地向外输出信息,使得国际受众接受度不高、传播效能差强人意。在当下的融媒体传播时代,红色翻译的外宣表现形式、叙事手段等亟需创新,以适应新的传播规律和市场规律,助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发展。

2.传播媒介有待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智能化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国际传播领域也呈现出智能化的新趋势。然而,国内红色翻译信息文化资源多以书籍、广播、视频等传统媒介为主流传播阵地,亟需结合智能时代背景创新利用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社交软件、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构建智能化传播网络。

3.传播人才有待综合化

智能传播时代的来临,倒逼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进程亟需复合型传播人才的存在。国际传播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传播学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相关红色翻译基础理论、了解国内外国情及拥有国外生活经历等。经调研,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从业者多为青壮年,资历较浅,对外传播的经验有限,且大多数没有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经历。[8]据此,我国传播人才跨学科培育体系有待深化。

三、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应然实践路径

基于对理论、历史、实践三重范畴下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本然逻辑理析以及当今社会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实然困境探究,为其应然实践路径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基础。红色翻译有效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应当从强化主体、融通客体以及搭建载体三方面着手使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达到红色理论与传播实践相结合、红色历史与传播现实相融合、红色内容与传播形式相统一,以此为红色翻译有效推向国际提供前提基础,为发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效能提供坚实保障。

(一)强化主体:夯实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实力基础

1.以政府为主导,革新传播理念

以政府为主导的官方传播主体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革新传播理念。在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传播中保持红色底色、融入时代特色,增添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创新国际受众接受度高的形式、完善传播理念和模式,以突破时空、人文限制,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增进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

2.以高校为依托,深化学理研究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语翻译、新闻与传播等多学科的学理支撑。与此同时,健全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前提。因此,学术传播主体应当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高校为依托,兼顾传播内容与过程研究,加强不同学科的融合发展,夯实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以期提升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认知度、国际认同度和国际影响力。

3.以民众为助力,协同关联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人人参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离不开民众的力量。改善民间传播主体难以发挥原本传播效能的现状,不仅需要区分并利用不同群体的传播能力、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拓展国内外传播主体联系途径,还需培养人人具有理论阐释、翻译技能、爱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传播意识,协同合作自发传播,充分发挥民间传播主体的传播优势。

(二)融通客体: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适用场域

1.融合叙事表达,讲述中国故事

在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国际受众加强调研力度,充分考虑红色理论的翻译表达是否与国际受众人群的惯习与文化背景适配,针对不同受众群进行话语转换,以他们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去传播红色理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话语转换需要一味迎合西方需要而扭曲本身的核心理念。而是在中外融通上下功夫,找到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9]用西方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方式、听得信的内容,讲述中国故事,达到叙事理念共识。

2.增强历史自信,传递中国声音

党的二十大提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方面,中国应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话语体系,把握好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避免掉入西方的话语陷阱,讲清楚中国的实践与理论,传递中国声音。

3.拓展话语空间,塑造中国形象

福柯曾指出:“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谁在说,话语权的强弱往往是由说话者的地位和身份决定的。”[9]对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传播而言,传播本身固然重要,但中国话语权的强弱也影响着国际传播效能。因此,中国在不断提升理论自觉、国力建设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提供强大的实力支撑和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便更加高效地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树立中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

(三)搭建载体:拓展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渠道

1.创新多元传播方式

随着智能传媒革命的到来,创新红色翻译传播形式,将之与富含时代元素和先进科学技术相融合,成为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重要突破口。红色翻译的传播形式创新,既需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力量,又需要与短视频、流行音频、海报、H5、网络软文硬文等多元化形式相结合,开辟创新性转换和传播新境界。

2.塑造智能信息平台

随着信息传播时代的来临,智能传播方式快速发展,红色翻译相关信息资料储存流传范围转向互联网平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也应当在旧的信息路径基础上,构建新的智能信息平台,创新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直播等多元化新兴传播形式与数字杂志、数字资料库、智库、社交软件等信息平台、渠道融合传播,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传播效能。

3.培育复合传播人才

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加强理论体系建设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也要协同育人加强实训,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培养紧密结合。同时,还需重视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培养,加强跨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培养,打造一批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掌握数智融合技能、具备跨学科专业优势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工作奠定人才基础,以便及时应对西方对华的舆论攻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四、结语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红色翻译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效能,营造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舆论环境作出积极贡献。然而,在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中,红色翻译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正面临三重传播困境,亟需在理析其本然逻辑的基础上,从强化主体,融通客体以及搭建载体三方面着手探寻发展路径,为红色理论与传播实践相结合、红色历史与传播现实相融合、红色内容与传播形式相统一提供支撑力量。但红色翻译并不仅仅是推进国际传播的手段工具,它有其历史内涵与发展逻辑,也有其丰富的传播功能,如红色翻译精神的价值传递等,这些都是有待拓展与深入探讨的新领域。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话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