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的内涵意蕴、逻辑起点与实践样本

2024-01-02 22:42◎姜
职教通讯 2023年9期
关键词:产教专科中职

◎姜 汉 荣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是结合中国发展实际、人民群众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践已经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职教办学的基本单位,是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承载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生动实践的历史重任。因此,本文围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等2035年发展目标[2],以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创新建设“1+1+1+N”专业融合体,以期为推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探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新路径、新方案。

一、“1+1+1+N”专业融合体的内涵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得到空前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教育的层级重心上移,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3]。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劳动世界和教育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职业教育需要与其他利益主体优势互补、协同创新[4],但显然,在多元利益主体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表现为集成优势不明显。中职学校与职业本科、高职专科都有符合自身办学价值观的标识,但纵向上的贯通衔接却并不顺畅,横向上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正面临新的挑战,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难以实现职业教育应有的整体功能与价值。另一方面,协同创新也不够深入。这主要是因为中职学校原有的办学定位偏向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面向社会的各类服务功能基本缺失,加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强,与职业本科、高职专科以及企业的协同创新几乎是一片空白。相对于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和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一体两冀”的战略任务,“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则更加聚焦多元利益主体的服务面向,兼顾中职学校、职业本科、高职专科及行业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在专业建设这一微观领域推动“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因而也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一)“1+1+1+N”专业融合体的内涵

“融合体”一说发轫于“共同体”,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产教融合为基本路径,以寻求并实现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目标,通过功能的结构化重组,最终形成发展的新内涵、新价值。概括来说,“1+1+1+N”专业融合体就是“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超拔提升,经由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而最终达到的一个至高点”[5],基本要义是中职学校立足专业关键能力建设,以服务人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基于共同的认识和价值观,与职业本科、高职专科及行业企业等利益主体多维融合、宽领域深度合作,形成社会结构稳定、服务功能完善、竞争优势明显的专业整体发展新格局。

具体而言,“1+1+1+N”专业融合体中的第一个“1”,指的是职业本科,指向满足“社会转型、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高阶需求”,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6];第二个“1”,指的是举办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专业、且与中职学校相关专业构成一定关联的高职专科;第三个“1”,指的是行业头部企业或区域内富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N”则是指数个与中职学校具有深度合作关系的企业,并与中职学校构成最为稳固的底层单元。

在“1+1+1+N”专业融合体这一新型结构中,利益主体的地位基本均衡,但又各有侧重。其中,从纵向贯通的角度来说,职业本科与高职专科对“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具有牵引作用,带动中职学校办学功能的优化,促进和改善人才供给结构与水平,并在企业生产一线实现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从横向融通的角度来说,头部或龙头企业则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和行业话语权为拓展“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空间创造条件;一批深度合作企业则精准对接“1+1+1+N”专业融合体中的细分方向,保证各类合作有效落地;同时,企业也会在“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中获得更多的科研、技术支持以及充沛的人力资源等。中职学校作为“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的主体和纽带,应坚持找寻多元主体的共同利益,创新专业建设格局,以结构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价值,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

(二)“1+1+1+N”专业融合体的价值意蕴

一般而言,事物之间关系的变化,或者是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都会引发事物功能的变化,而功能的此消彼长又会影响甚至决定事物发展价值的大小。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确保平等的教育机会、更高的资格水平,就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双向的渗透性和协同性,并在利益主体的互动中产生新的方向、动力和创新资源[7]。“1+1+1+N”专业融合体中多元主体的结构化重组,最大限度地集成了各自优势,并组合、释放出新的功能,其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人才培养上,“1+1+1+N”专业融合体的人才培养适应性更好。中职学校与职业本科、高职专科合作,本质上就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打破以往职业教育升学的“天花板”,贯通“中专本硕博”人才培养通道,建立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实现与普通教育同等的价值认同,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终身发展的学习需求,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同时,中职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办学,可以有效对接产业变革与技术进步所形成的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通过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并重,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人才培养与岗位生产需求无缝衔接,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二是在科研服务上,“1+1+1+N”专业融合体的创新孵化能力更高。首先,中、高、本一体化贯通培养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职业本科、高职专科技术技能的创新积累,企业的科技研发、新技术推广,都离不开中职学校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其次,职业本科、高职专科知识技术的外溢将直接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可以在新技术、新服务的区域推广上发挥中试作用,通过联合多元利益主体成立产学合作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再次,中职学校协同参与职业本科、高职专科的科技创新,以及企业的生产研发环节,可以进一步加快专业建设的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更好地赋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毕业生面向未来的职业能力。

三是在社会服务上,“1+1+1+N”专业融合体的产业服务能力更优。“1+1+1+N”专业融合体以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发展”服务链为目标,中职学校与职业本科、高职专科以及企业紧密联结,发挥各自办学功能与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合作参与到服务链的每一个环节。行业企业作为办学主体,与中、专、本职业院校合作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助力职业教育所有功能的发挥;职业本科、高职专科坚持致力于应用基础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中职学校联合企业承接成果转化转移,并通过培养培训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来推广成果,使之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四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1+1+1+N”专业融合体的服务贡献更广。“1+1+1+N”专业融合体涉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相应的文化谱系至少包含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等。中职学校可以利用区域先进文化资源,借助职业本科、高职专科的智力支持,以及行业企业的产业资源优势,营造崇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时代风尚的浓厚氛围。除了在课堂上有机融入文化精神的培育,创新构建基于场景应用的物理空间,中职学校还可以联合多元利益主体建立产业主题公园、职业体验中心,开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物化课程,特别是要在非遗技艺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实践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面向社会开放课程资源,主动融入生产生活新格局。

五是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1+1+1+N”专业融合体的集成竞争力更强。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这一目标[8]。“1+1+1+N”专业融合体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集合了多元利益主体的功能优势、资源优势与价值优势,彰显出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新的办学格局,具有鲜明的辨识度,是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的有益探索。“1+1+1+N”专业融合体凭借中、专、本优质职教资源和行业头部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可以在参与“一带一路”等“走出去”决策中谋得发展先机,为全球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中国方案”。

二、“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的逻辑起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论断[9],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奠定了政策理论基础。2022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10]。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同样明确,“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1]。这些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层面的法律、政策与文件,为建立“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的多主体协同合作发展机制,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确立了逻辑起点和基本遵循。

(一)“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需要聚焦服务面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2]。同样,“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应该兼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助力产业发展,坚持做到“三服务”,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生动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从微观上看,专业建设事关教师、课程、学生,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为适应人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一方面,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背景的各类人群提供多样化成才路径”[13],这就需要中职学校、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的贯通培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要面向人的每一个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宏观上看,专业能否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和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决定着专业建设与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支撑力和贡献度。也就是说,“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应该紧盯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校企合作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进而更好地服务和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二)“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14]。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和地方已经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与意见方案。但毋庸讳言,这些政策文件与意见方案离在基层落地生根还有一段距离,突出表现之一还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打通双主体培养人才的“最后一公里”困难重重。尤其是对县域中职学校来说,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一般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优质产业资源十分有限,这些中小微企业参与职教办学的意愿并不强烈,甚至于根本就没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来举办职业教育。应该看到,大量前沿技术的普及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国家创新体系同样需要技术技能人才来串联创新链。人才培养与储备、使用是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合作的一个纽带,但并不是唯一的。比如,企业既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有自身发展的利益关照,这就对县域校企合作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就能解决的,这需要职业教育有开阔的视界,能看到行业、企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并以之引领人才培养工作。如果“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能够在多元利益主体合作中找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增加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就有可能成为主体间合作的新的增长极,进而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三)“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需要坚持系统思维

教育本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相比,其与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结更为紧密,开放、跨界的特征更为显著。但是,这种特征具体化为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时,其“两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联结的优势。因为与外部的联结,中、专、本职业院校可以得到和利用的资源会更多,进而可助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同时,利益联结可以更好地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制衡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搭便车”现象,有利于提高基于联结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则是可能带来的劣势。正是因为职业教育的外向与开放,职业教育需要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升学与就业并重,同时兼顾产学合作、职业启蒙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开放教育等,这在客观上就需要得到更多的资源和利益主体的支持,而一旦得不到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会出现“两张皮”现象,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职业教育因为没有外界的支持而缺乏类型特征,融入不到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导致社会服务的面不广、贡献度不高,从而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度就不会高,导致愈发没有优质资源向职业教育领域流动。这就需要多元利益主体在“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中运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主动争取利益主体的支持,协同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

三、“1+1+1+N”专业融合体的实践样本

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同质性决定了二者形成发展融合体的必要性、重要性,也决定了产教融合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的改革方向[10]。“1+1+1+N”专业融合体基于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可以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实践样本。

(一)延伸教育链,贯通人才成长通道

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我国产业变革,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对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向高端化转移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因应接受职业教育者对更高层次学历与继续学习的需求,中职学校与职业本科、高职专科的合作领域也随之得到拓展与延伸。“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可以在现代职教体系的贯通培养上深入实践,重点探索与职业本科试点“3+4”“5+2”,与高职专科试点“3+2”“3+3”等分段培养模式。根据贯通培养的需求,中职学校与职业本科、高职专科的合作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方统筹分段培养目标,合作修订中、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基于贯通培养的课程标准与课程体系,提高类型教育的一贯性、可持续性。

(二)服务产业链,聚力优化专业群结构

对接区域重点产业设置专业,是“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来了产业群的集聚与产业链的延展,使得职业教育专业群结构更为复杂。一般而言,依据产业链组群是专业群建设的优先逻辑,专业群结构应该首先考虑与区域产业链的吻合度,而不同地区的产业链要求有不同的专业群与之相匹配,这也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体现。在建设与优化专业群结构时,职业院校要充分调研区域产业链现状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设置专业群内专业结构,确保群内专业的专门化方向与细分产业保持一致,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质量与细分产业的人才需求保持一致。

(三)支撑供应链,全力建设区域产教命运共同体

进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带一路”、东西协作等国家重大决策的加持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提升产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这种需求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就有赖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而依托“1+1+1+N”专业融合体,打造区域产教命运共同体,既可以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集约,促使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更好地融入发展格局,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行业企业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龙头企业所占有的优质资源和所享有的行业话语权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深度合作的企业则为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地提供了实践舞台。

(四)打造人才链,着力培养多层次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类教育协同创新[9],打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链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作为类型教育,中、专、本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有衔接,也应有各自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1+1+1+N”专业融合体应坚持就业与升学并重,一方面肩负着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优质生源的任务,还兼具职业培训的法定职责;而职业本科、高职专科以促进就业,满足设计、管理等岗位更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与服务,促进成果转化。多层次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链需求相统一,有助于合理利用产教资源,促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生产进步。

(五)提升价值链,合力建设功能综合体

2022年8月,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通过《天津倡议》,指出“职业教育是创造价值的教育”[15]。这既是对职教办学价值的充分肯定,也蕴含着对未来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无限期许。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16]。在“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中,一方面,中职学校与职业本科、高职专科以及行业企业的联结与合作,深刻改变了区域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新的格局必然会促发新的生态的形成,进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也可以在完善自身办学功能中创造价值、提升社会服务贡献度、美誉度。本质上,中职学校办学功能的多元化,恰恰是“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的基石,正因为其具备了学历教育、产学合作、职业培训、文化传承、职业体验、社区教育等功能[17],才可能与其他利益主体对接起来,进而扩大社会服务面向,推动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9]。目前,“1+1+1+N”专业融合体建设尚处于起始阶段,但也为回应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诉求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样本,值得我国职教界继续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产教专科中职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