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围绕新时代学生资助的新要求、新思路,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用智慧资助模式来推动资助工作精准化。智能时代、指尖时代,运用数据治理理念,整合校内各类学生数据,实现精准资助,全面提升育人实效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智慧资助
Wisdom Fund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ua Ya
(Ch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Changzhou,Jiangsu 213016)
Abstract:Based on the new demands and new ideas of financial aid to students in the new era,the financial aid and education are combined to promote the precision of financial aid.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and fingertips,it is the right time,right place and right people to integrate all kinds of student data in the school with the concept of data governance to achieve accurate funding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precision funding;wisdom funding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大数据集新理念、技术和应用于一身,运用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高职院校资助领域,大数据加速了快速、便捷、高效、精准资助工作的进程,为实现资助育人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者应当适应新的形势,通过数据治理致力于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将内驱动力、外部生态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资助的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
一、实践框架:建立、完善资助体系
完善的助学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困难学子潜心学习,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还能让受助的同学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成长之路的关注、关心和关爱,怀揣这份感恩之情他们必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
(一)建立科学认定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主要采用民主评议法、系统认定法等方法。民主评议法一般由年级或班级成立认定评议小组,从日常消费水平、平时生活习惯、电脑和手机使用情况、学习情况等多方面开展评议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认定,但是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往往不能做到绝对公正,容易打感情分,这也导致民主评议法的结果准确性存在一定的误差;系统认定法通过学生在资助系统里填写个人家庭信息基本情况,然后生成学生家庭经济信息分值,从而认定学生的困难等级。但是资助工作者无法判断和评估学生填写的全部信息是否具有一定可靠性和真实性。从大量的数据调研、分析来看,只有建立科学量化指标,建立精准识别资助系统和资助体系,才能精准识别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从而保障认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建立智慧资助平台需要应用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获取学生的所在地区、家庭收入、健康状况、个人消费、在校表现、银行流水等多方面信息,将数据作为基础资料,通过制定的量化指标,再用科学的、现代化技术,确定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
(二)完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单一地通过考察学生表现、学生状况来评价高职院校资助状况、落实和检验资助政策不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完善资助的精准性,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充分运用数据治理的理念和方法,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标准化、系统化做了一些实践,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现状、资助成效、发展需求等多个方面开展受助学生发展情况及成长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以成长困境解决与需求满足为落脚点,完善资助育人运作模式,助推发展型资助做实做细,帮助学生战胜困境、实现自我超越。
1.实现动态式智慧管理
精准资助系统的重要部分需要实现动态式智慧管理,依靠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监测资助学生的消费、学业、网络行为等数据。对于高消费以及各种弄虚作假的假贫困生作出筛选,资助工作人员可以把这些假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剔出系统,将资源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同时根据删除出来的数据和人群,关注心理困难、学业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采用预警、谈话等模式帮扶和支持学生,充分彰显了隐性资助的人文关怀。
2.点线面结合齐发力,智慧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资助往往停留在单一的经济帮扶,通过采用传统的一刀切资助金分配模式解决学生的生活需求,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模式无法适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从智慧资助角度切入,秉承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物质帮扶与个人发展相统一的理念,打造智慧育人模式、聚焦人人出彩。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保障经济和物质资助基础上,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在学习、学业方面不断提供和创造机会,在就业创业方面进行更多引导和帮扶,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摆脱贫困,不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提高智慧资助保障体系
智慧资助在高职院校创新资助模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根据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推动学生资助数字化转型,加速智慧平台建设,创建与智慧资助系统相匹配的平台、机制和运行模式,确保智慧资助这一系统有序推进。
1.建立完整的保障制度
以党风廉政教育实践项目为抓手的同时,摸排风险点,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工作小组,形成“横向到头、纵向到边”的学生资助网络。落实专人专岗制度,实施定人定岗、专人专岗,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杜绝推诿扯皮现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注重资助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素质教育讲座,以强化他们的管理意识与服务意识。同时,在整个资助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隐私数据,绝不侵犯到学生隐私和信息安全。
2.建立数据相融的系统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资助作为一种新兴的资助模式,正逐步成为关注的焦点,其核心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来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因此,建立数据相融的系统平台成为实现智慧资助的关键一步。
利用大数据手段,建立符合校情的大数据系统,学工、财务、教务等各个部门,做好大数据的应用和共享。可以减少学生自行填写材料这一传统模式带来的弊端,同时减少人工的统计,避免差错,确保数据足够可靠、真实、丰富。
3.建立功能全面的系统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技术平台获得足够多的数据,但比较单一,数据利用不充分,无法达到智慧资助的基本要求。因此,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不同的模块,将学生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管理,进而形成一个有参考性的结果,对学生的最优资助方案进行智能预判,为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推送相关学生的资助建议,提升资助效率。
二、现实挑战: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
当前,绝对贫困已然成为历史名词,相对贫困是今后一段时间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一大重心。虽然“低收入”没有了绝对参照系,但学生资助工作涵盖家庭收入、健康状况、个人消费、在校表现、银行流水等多种数据,通过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助力精准资助。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精准资助识别对象困难
资助对象精准识别是资助难点和育人起点。高职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依据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标准认定困难等级缺乏合理性,按照各个地区分开认定又会形成误差。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学生无需提供贫困证明,只需提交书面承诺书或者系统信息填写就可以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要杜绝“假贫困”“骗资助”,构建资助诚信体系,需要借助信息化;脱贫攻坚收官之后,目前消除了绝对贫困,重点贫困也相对减少,相对贫困增加,困难特征虚化,相对贫困治理更加需要借力信息化。因此,建立认定标准体系需要依托信息化。
(二)精准资助信息分散
学生家庭经济信息数据目前比较分散,数据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如残联、教育、税务等各个部门的信息也是以满足各自业务和需求为目的,没有形成系统的数据库,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许多高职院校学工、教务、招生、财务、保卫、信息中心等系统数据尚未完全互联互通。因此,治理资助数据,挖掘数据价值,实现资助育人精准化,打破校内外“信息孤岛”,促进数据互融互通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必由之路。
(三)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资助工作者承担着很大的工作量,相对工作细化的精力不够,大多依靠资助工作者将资助资源下发到二级学院,再由二级学院完成后反馈到资助工作者。这种单一的模式,减弱了育人的功效,让资助工作单纯地变成了金钱的发放,注重学生的“物质脱贫”,忽视了贫困学生“精神贫困”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都为困难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但是这些勤工助学岗位只是获取数据上的体现,没有紧密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导致学生只是纯粹为了获得一定的报酬,无法切实改变学生的根本状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塑造学生高尚的品质,彰显立德树人价值旨蕴。
(四)精准资助育人观念落后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人员观念落后,重“输血”轻“造血”,多以解决贫困学生经济上的困境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忽略了育人的主要目的。学生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将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实践教育等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丰富资助内涵,为受助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提升项目和锻炼机会,落后的资助育人观念制约了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无法实现资助育人的教育目标。
三、实施路径:高职院校实现智慧资助的体系构建
学生资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等多个层面,需要协调教育、扶贫、民政、残联等多个部门,包含资助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多个参与者。需要用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式,让流程更简单、识别更精准、帮扶更多样,推动资助过程由“显性”向“隐性”转变,资助内容由“标准化”向“定制化”转变。
(一)实现“智慧”资助,提升资助实效
资助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包含了政策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奖助学金评选发放等多个环节。依托国家、省资助平台,结合高职院校大数据平台,确定资助对象和资助等级,再根据等级进行资金分配和发放。收集学生一卡通的消费记录,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有关信息数据,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资助工作存在的认定体系不完整、数据不全面、信息不畅通的弊端。
根据国家高质量、高精准的要求,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应借助智慧资助建设,对国家、地方、学校、学院各层级的资助项目准确集成,确保对每笔资助信息准确掌握,为精准施策提供技术保障。利用大数据平台,切实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前真实的经济状况,对学生的最优资助方案进行智能预判,为资助工作者推送相关学生的资助建议,并对学生的资助需求、资助过程、资助结果等内容进行量化,提升资助效率。
(二)挖掘资助数据价值,精准资助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关系到学生的精准资助。结合学生家庭信息、曾获资助等情况制订了量化指标,建立多个模块组成的一体化精准资助系统,协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省特殊困难学生信息库、校信息平台和云课堂,充分整合校内外学生资助大数据,提高数据的精准性,促进数据互融互通,建立数据平台,并与家庭经济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对接。对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预测,从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提供科学依据,为二级学院推送关爱名单,为学生精准制定资助方案,进而开展相应帮扶,推动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融通,为资助过程提供可靠保障。因为数据互通,学生就可以“无纸化”申请国家资助,
三、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在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各部门有效深入合作中,采用“多方联动、多课共育、多师共导”的艾滋病预防教育的有效路径,有效遏制艾滋病在高职院校校园内的传播,着力实现“人人知艾滋、人人讲艾滋、人人防艾滋”的良好格局,营造远离歧视、远离艾滋的和谐、友爱、平等的校园氛围,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沟通,形成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艾滋病预防路径,以期对全市乃至全省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进一步优化制定统一的艾滋病预防教育评价标准奠定基础,助力未来实现“零艾滋”校园。
参考文献:
[1]蔡畅,汤后林,陈方方,等.我国2010-2019年新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基本特征及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9):1455-1459.
[2]姜峰.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在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校医,2021(2):135-137.
[3]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李一,彭涛,佟雪,等.黑龙江省4所高校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性病艾滋病,2016(7):573-575.
[5]倪玉霞,李思思.知信行模式下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禁毒防艾滋病的发展与实践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8(2):156-158.
[6]唐建,喻行莉,谢红,等.基于IMB理论的艾滋病教育游戏化设计[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0(26):1230-1233.
[7]李淑媛.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差异对预防艾滋病的效果影响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4):176-178.
[8]周正青,张晓冰.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探析——以楚雄师范学院同伴教育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1(1):129-136.
[9]王春俊,蒋庆,王宏程.艾滋病预防宣讲同伴骨干培养模式的实践及效果评价[J].性病、艾滋病防治,2022(44):37-39.
[10]王林,朱强,赵会勇.学校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有效干预模式效果评价[J].皮肤病与性病,2013(1):47-50.
(责任编辑 朱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