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高校学报编务人员作为学报编辑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养高低是决定和影响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新时代出版业呈深度融合发展趋势,高校学报编务人员应顺应时代和技术发展潮流,培养政治素养、数字出版素养、审美素养、保密素养、服务素养、统筹运维素养等六种基本素养,为做好编务工作,规范高校学报运行流程,塑造学术期刊影响力,实现其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学报 ;编务工作者;素养
Composi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Editors of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s in the New Era
Yu Boy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Tangshan University,Tangshan,Hebei 063000 )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itorial team of the journals,the quality of the editors of local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factor that determines and influenc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s.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is a trend of depth fusion,and the journal editorial personnel should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cultivate political literacy,digital literacy,aesthetic literacy,confidentiality literacy,service quality,operational literacy as a whole six basic quality,in order to 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university journals,shape the influence of academic journals,and realize thei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college journal;editorial workers;literacy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出版数字化转型趋势加速背景下,出版业迫切需要锻造一支政治素质坚定、业务能力过硬、新媒体技术运用自如的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地方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务工作是学报编辑出版的核心工作,[1]在学术期刊收稿、审稿、出版、发行等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编务人员的必备素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业界学者关于编辑能力与素养的研究多从宏观视角立足行业整体,龙杰[2]等认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应从政治能力、编辑业务实践能力、出版经营能力三个维度建构基本范式;乔还田[3]等认为,新时代新征程中锻造高素质编辑队伍,应明确时代赋予的使命,强化把关意识、提升学术文化素养、开拓创新能力和“四力”综合实力。关于学术期刊编辑素养的研究多侧重于素养的基本内涵及提升路径等方面,也有少数学者从系统论、全媒体视域分析学术期刊素养的转型维度。罗红艳[4]认为,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学术素养、编校与文字处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媒体融合素养等;钟媛[5]等认为,高校学报编辑素养提升路径应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责任意识,加强知识积累和丰富知识结构,提高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角度努力。总的来说,学者对高校学报编辑素养内涵与路径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基本可以将编辑素养的内涵概括为政治素养、专业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素养、融媒素养、信息感知素养、新技术运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培养路径则总结为提高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完善知识结构,参加学习培训,学习与人沟通等。现阶段关于编务人员在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所需的必备素养的研究成果较少,而新时期编务人员在期刊数字化转型与媒介技术融合背景下实现信息筛选辨别、收稿、审稿、发行、沟通联系作者等无纸化办公工作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新时期学报编务人员具备的素质素养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高校学报编务工作基本内涵与职责范围
(一)编务的基本内涵
“编辑”一词具有多重含义,作为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既可以指一种专业性的活动,又可以指从事这种活动的职业、岗位或人员。百度百科上将“编务”解释为“内务编辑”,是指负责编辑内部业务事宜的工作人员。借鉴“编辑”概念的诠释,“编务”既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工作,同时也可以指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员。结合编辑出版具体工作实际来谈,“编务”可以被理解为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物服务的所有事务性工作及工作人员。
(二)编务工作的职责范围
编务工作是围绕出版业务所展开的大量事务性活动和综合性管理工作的综合,是出版物出版编辑过程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贯穿整个编辑工作,其中心和日常的重点是编辑业务,包括大量琐碎的事务性工作。[1]展开来讲,编务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稿件的初审、登记工作。编务人员首先要对作者信息、稿件题目、课题项目及收稿日期等进行登记。初审要利用知网或万方平台把关稿件的学术不端行为,并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审视选题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行文脉络和逻辑结构的严谨程度,政治站位及意识形态问题,同时对选题是否适合学报既有栏目进行统筹规划。二是稿件的送审、退修工作。编务人员要时时跟踪采编系统中稿件的所有审稿流程,结合选题及主要内容选择研究方向合适的外审专家进行送审,并且需要经常浏览全国各大重点高校官方网站寻找、扩充审稿人队伍;其次要针对外审结论及时将意见反馈给作者退修或者退稿。三是接洽印刷厂设计制作封面、印刷出版事宜。编务人员要根据期刊发表周期合理安排流程细节,在通校环节就应及时联系印刷厂设计、制作封面,在这个过程中编务人员需要与设计人员沟通订正封面日期及卷期错误、封二封三内容文字及格式错误,反复修改确认之后再安排印刷。四是沟通联系作者与审稿专家,计算发放稿酬、审稿费。编务人员要在每期刊物印刷后,及时向作者、审稿老师、栏目顾问索要财务信息,核算并发放稿费和审稿劳务费。五是邮寄刊物,并上传数据库传播平台。编务人员要在出刊后限定周期内向审读单位、作者、兄弟院校邮寄样刊,并及时将期刊源文件上传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维普等数据平台,提高学术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六是负责期刊年检年报和社会效益考核事宜。编务人员要加入许多期刊学会、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等社团、组织,方便接收期刊年度核验、财务报表以及社会效益考核等通知,认真准备材料,按时上报有关部门。此外,编务工作还包括日常行政事务工作,诸如转发通知、收取材料、考勤打卡、科研量统计、资产采购清查、财务报销、撰写阶段性总结材料等事务。综上所述,编务工作既繁杂琐碎,又事无巨细,对时效性和服务性要求较高。
二、新时代高校学报编务人员必备的素养构成
(一)素养的基本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被定义为“平日的修养”,而“修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二是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6]业界学者认为,素养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学识修为、行为举止和心理素质等,根据编辑的职业特点可以将编辑素养提炼为思想政治素养、专业能力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7]而学术期刊素养则是编辑应具备的各类技能、素质等方面的统称。[8]新时期,数字出版与媒介融合加速发展,编务人员除具备以上最基本的传统素养之外,还需具有与时代特征、工作特点相符的现代化素养要求。总的来说,素养更加偏重后天锻炼,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并且能够区分出不同的水平。[9]
(二)新时期地方高校学报编务人员应具备的六种素养
1.政治素养
政治素养是高校学报编辑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素养,要求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味。所谓“政治素养”,是指编辑对来稿中有关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重大事项的政治研判能力,审查作品有无政治上的错误,是否存在与中央要求不一致的地方,相关表述是否规范、准确,有无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高校学报作为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研究平台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舆论阵地,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载体,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地方高校学报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栏目设置的多样性,在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党史、文学、哲学等栏目中均会涉及政治站位及观点错误问题,并且稿件内容多会涉及重大选题备案制度中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民族、宗教等内容。媒介及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隐匿性对编辑人员的政治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素养是态度与能力的一种体现,要求编辑必须坚持正确政治导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培养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认知结构,塑造正确的媒介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学报编务人员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通过部门定期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与意识形态专题会议夯实政治理论基础,并将其作为指导开展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理论先导,守住政治底线,增强政治思维,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培养坚定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
2.数字出版素养
提高数字出版素养是数字化技术迭代与出版深度融合趋势对学报编辑提出的新要求。所谓“数字出版”,业界学者曾对其概念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指出数字出版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数字出版指“出版的数字化”,广义的数字出版指“数字化的出版”,学者高坚通过比较分析数字出版概念的矛盾与危机,给数字出版下定义,认为数字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制度化的内容组织、生产、传播的社会活动”。也就是说,数字出版不单纯是技术和内容形式上的创新,而是两者结合能够对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赵俊[10]等认为,随着当前融媒体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出版编辑成为新的编辑岗位,也成为最紧缺的出版专业人才类型。因此,学报编务人员要对数字化有所认识和理解,主动学习掌握有关的数字出版技术、新媒体技术与媒体传播途径,诸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尤其是利用这些数字出版技术对科技创新内容进行广泛传播共享并获取数据反馈,由此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具体来讲,编务人员应该提高数字化适应力、学习力、认知力和理解力,适应数字化环境,更新数字化理念,学习掌握数字技术,主动向复合型、全媒型人才转型。一方面,高校学报编辑要提升信息感知素养,掌握有关信息检索技术,能够对网络平台及移动终端等“碎片化”信息进行感知筛选、收集加工、推送共享;另一方面,提升网络采编系统综合使用能力,能够对采编系统实现收稿登记、审稿、编辑加工、排版、发行传播等无纸化办公,创新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另外,增强现代传播意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功能传播前沿学术成果,并通过点赞、留言等模块与学者、作者、读者进行互动交流,登录新媒体平台根据用户数据反馈优化推文技术、更新发文频率。
3.审美素养
编务人员要提高审美素养,是新媒体技术发展以及数字化传播的必然要求。审美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美、评价美的基本素养,包括对美的感受、判断、想象、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也有学者将审美素养解释为个体的审美素质涵养,包含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以审美活动的本质与特征、内容与形式、范畴规律为研究对象。期刊编辑的审美素养主要体现在对期刊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也体现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发挥创造性对内容与形式进行再塑造,包括内容的修饰、栏目的编排组合及刊物外在形态设计。简单来说,审美素养既可以体现为对内容之美的赏识和发掘上,也可以体现为出版物形式之美的表达和呈现上,而这两者的结合也即技术与内容的结合,会极大影响学术的传播效果。当下传播美学成为一种交叉学科,喻国明认为,“美”的阐释要借鉴新闻传播学中“真善美”的三个基本层次,指出“美”是形式是否恰当,表达效力是否高,是否得体和规律。目前地方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号传播影响力较弱,排版模式单调呆板,字体字号与整体页面不相协调,图文位置不合理等情况造成文章阅读量、点赞量、互动留言频次低。有学者指出,做好公众号的建设,对于其中的基本构成元素的美学分析必不可少,公众号运维者需要从审美的角度结合期刊的栏目风格和特点去审视文章标题、内容以及公众号菜单栏的设置,要突出美感,才能吸引学者的关注和转发。总的来说,编务人员应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掌握“美”的本领,善于发现并感悟美学的规律,增强对美学知识的学习,熟悉诸如方正、创客、秀米等排版软件,掌握过硬、先进的排版技术,并实践于排版文件中对有关字体字号、图片、色彩、表格等基本元素的处理,为期刊的学术传播与数字转型奠定基础。
4.保密素养
加强高校学报编务人员保密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其保密能力和素养是筑牢出版保密防线、维护国家秘密的重要途径。当前科技创新领域的保密形势严峻,期刊出版作为传播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园地,亟需编辑人员做好把关者和守门人,在实现信息“公之于众”的出版目标中,有效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在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工作中,“保密贯穿编辑出版工作全过程,具体体现在选题策划、收稿、审稿、送审、存档、印刷和稿件销毁等各个环节”。[11]尤其体现在编务人员对采编系统的流程管理,要始终贯彻“三审制”及“专家双盲审”同行评议制度,对未采用的来稿做到不外传、不泄露,更不能剽窃未采用稿件的内容,对审稿环节中的作者信息、审稿专家信息进行严格保密,坚决杜绝人情稿与关系稿的发表,此外,对审稿费、稿费中作者的财务信息进行保密。总的来说,保密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编务人员要加强对保密案例、法律法规、知识常识、技术防范的学习,提高忧患意识,深刻领悟高校学报作为意识形态和舆论宣传阵地进行保密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时刻绷紧有密必保这根“弦”。
5.服务素养
高校学报编务人员要提高服务素养,增强服务意识。编辑工作具有“为他人做嫁衣”的特点,编校工作的细致、枯燥也需要编辑人员具有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品格。王一鸣[12]认为,应从作者(读者)服务、学科服务、学术服务、产业服务和战略服务五个方面构建学术期刊出版服务理论框架体系。可以说,服务素养是编务人员较为重要的基本素质。期刊的品牌不仅体现在其内容和形式质量,更体现于其服务品牌和理念。
首先,要学会服务作者。为作者服务,归根结底要处理“期刊与作者的关系”问题。一是做到及时反馈,作者从投稿之日起就较为关注稿件的处理进度,因此稿件初审、专家评审、录用刊发或退修退稿等每一个环节编务人员都要及时通过电话或邮箱、作者交流微信群等方式告知作者。作为学术出版人,要尊重学术研究规律,允许学术争鸣,尊重作者的智力劳动创作成果,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章。二是及时向作者邮寄刊物并发放稿费。有许多作者或是出于毕业或是课题结项等需要,对文章发表刊期的时间要求较为紧张,因此期刊印刷出版后应第一时间进行邮寄,并按稿费标准发放稿费。
其次,要服务学术创新。高校学报作为知识服务主体,理应为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国家文化战略服务。一是刊登高学术质量的文章,要关注选题、观点、方法、理论创新的学理性、前瞻性文章,以传承学术为使命;二是服务知识传播。高校学报编务人员要积极关注出版新业态的特点,优化数字化工作流程与方法,了解国际期刊提供的开放获取等知识服务,努力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对文章内容进行数字化开发,创新学术成果发布方式,推动学术内容的广泛传播。
6.统筹运维素养
学报编务人员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提高筹划期刊建设与运行的综合素养。编务人员的职责范围广泛,与编辑的职责有明显不同,考虑的方向应更为全面。如今微信、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充分体现了时代进步的潮流,也成为当下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高校学报如何发挥促进学术交流、传播先进文化、服务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是编务人员应该整体统筹考虑的问题,例如,如何设置刊期、如何高效运维期刊网络协同采编系统等。期刊数字化转型趋势与深刻变革不可逆转,高校学报应及时实现数字一体化办公,并适应数字传播形态。一方面,优化学报内部运行流程,分析采编系统中未充分利用的功能,既要熟悉稿件管理模块,又要充分使用互动管理模块;另一方面,在与万方、维普、知网等在线数据库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关注并分析开放获取期刊的服务模式。一是实现促进社会发展,学术成果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让知识自由流动的社会责任;二是借鉴开放存取期刊信息发布时效性强的特点,完善投稿、编辑、印刷与发行的流程设置,努力探寻提高学术传播的途径与方法。
三、结语
高校学报编务人员的素养构成需要适应时代要求,顺应出版业态变革。新时代,高校学报编务人员要坚定政治思想素养,提高政治觉悟和水平;提高数字出版素养,掌握新媒体技术,优化期刊整体运营;提高审美素质,注重学术内容与形式创新;培养保密意识,严格保密审稿流程中的重要信息;提升服务素养,以周到严谨的服务提升学报的口碑和影响力;要有统筹运维的意识,促进学报高质量建设和发展。高校学报编辑要铸就编辑主体意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素养,在适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同时,积极践行促进学术交流、理论创新、文化与科技强国建设的初心与使命。
参考文献:
[1]杨雪红.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报编务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J].山东开放大学学报,2023(1):64.
[2]龙杰,孙莹.出版新业态下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J].中国编辑,2023(3):48-50.
[3]乔还田,杨建华.锻造高素质编辑队伍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2(11):9.
[4]罗红艳.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素养问题研究[J].新闻研究,2020(20):193.
[5]钟媛,尹淑英,景勇.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素养提升途径[J].传媒论坛,2021(20):96.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475.
[7]许伟丽.浅析高校学报社科编辑素养提升的途径[J].出版广角,2021(4):66.
[8]王育英.系统论视域下学术期刊编辑素养的三重维度[J].传播与版权,2023(2):32.
[9]王友富.新时代编辑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初探[J].中国编辑,2023(6):56.
[10]赵俊,邓履翔,郭征,等.科技期刊编辑的本质属性与角色定位[J].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协会,2023(35):130.
[11]李满意,郝君婷,刘晓.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保密教育刍议[J].出版与印刷,2023(1):84.
[12]王一鸣.学术期刊出版服务能力理论框架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4):415-421.
(责任编辑 吴乌英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