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当前学界有关探讨“大思政课”建设策略的实践成果却相对较少。经过探索,高职院校可按照“1+2”的策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即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的“大思政课”课程群,以及建强以一名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导师”和一名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实践导师”的教师团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还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牵头统筹、加强协同配合,高度重视并认真执行好集体备课制度。
关键词:“大思政课”;建设;策略;探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i Yanfang
(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zhou 510800)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a practical problem,but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practical achievements in discussing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present.Vocational colleges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1+2” strategies,namely,construc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group with Introduction to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 as the core,and building a strong team of teachers with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 as the theory course teacher and a counselor teacher as the practical teacher.Meanwhile,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quires us to change ideas,strengthen the overall consideration,enhance the coordination,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collective lesson prepar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construction;strategies;explor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崭新视角、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本文拟以高职院校为视角,就“大思政课”建设的策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实践问题
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和政协医药卫生教育界代表座谈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新理念新要求提出之后,社会各界反响热烈,迅速掀起学习研究的热潮。
2021年11月,教育部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新增了三级指标并单列第十九条“建设‘大思政课’”,且将其设为重点指标(A档)。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大思政课”建设的7大领域22条重点任务。可以说,“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蓝图、路径和方法已经绘就,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研究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落地生根的策略问题。
然而,当前社会各界在实践层面上对“大思政课”建设的策略问题进行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专题分析“大思政课”建设策略问题的成果相对较少,多数研究主要聚焦于“大思政课”的内涵特点、意义价值等方面的理论阐述上;二是即便有对“大思政课”建设进行应用研究的,也多在总体建设思路的宏观层面上进行探讨,还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三是少数研究成果虽然能够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提炼,但又显得过于微观,难以复制和推广,还有的将“大思政课”建设仅看作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式的创新,有的只是提出了要强化实践教学等。
“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实践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实践是具体的,要充分考虑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事实上,近年来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对“大思政课”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成效,广受师生好评。当然,紧紧结合实际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并不意味着无规律可循,而是可以从教育教学、思想政治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中探索出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策略。另外,思政课属于人才培养范畴,“大思政课”建设已经“从一般的教学问题上升为教育问题、从一般的学科问题上升为育人问题、从一般的教学管理问题上升为政治站位问题”。[1]因此,不能将“大思政课”建设仅仅当作是单一的教学方式迭代更新,而应当看作是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改革创新,要“跳出”思政课层面乃至学校层面来看待“大思政课”建设,策略性地构建一套机制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形成一股合力,深度融合、协同推动。
二、“1+2”的“大思政课”建设策略构建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学者专家的研究解读,笔者认为,以高职院校为视角,对“大思政课”建设策略可以概括为“1+2”,即构建一个课程群,建强两支教师团队。
(一)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的“大思政课”课程群
所谓课程群,是指“按照学校自己的办学目的和条件,把某个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方法、知识、问题等方面,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整合,最后形成一个动态的课程体系,以此来完善施教目标的认知结构”。[2]“群”有“群主”,课程群的“群主”就是指这个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到统领作用的课程。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主要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程,各地各校结合实际还开设有“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等选修课程,以及由校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授课的“思政第一课”。可以说,思政课的课程群体系已现雏形。
然而,笔者也发现,一是各门思政课程之间在内容上互有交叉但又有所侧重,教师在讲授时难以把握,有时还会出现逻辑混乱。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和“道德与法治”课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讲授的侧重点不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主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来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则是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讲授,如果不作区分,学生就会重复学习内容,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二是各门课程“单兵作战”现象普遍,教学缺乏相互贯通、衔接。比如,“形势与政策”课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学期,但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是向学生介绍当年当时的国家、国际大事,或对出台的重大政策进行简单分析,少有联系党的创新理论向学生进行解析,这样一来,学生就只是简单地了解事件和政策,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没有升华到理性认识和实际运用上。三是各院校虽然能够按照国家要求开足思政课程,但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比较随意,缺乏规律性。比如,学生在校的第一学期,既有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也有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还有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的。四是缺少将“思政第一课”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中加以统筹考虑,特别是二级院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讲授的“思政第一课”,更是“各显神通”、五花八门,虽能完成“规定动作”,但针对性和实效性较低。
笔者认为,应该构建“大思政课”的课程群,这个课程群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课程,其他课程互相融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有效承接和补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应当作为高校“大思政课”的核心课程,即“大思政课”课程群的“群主”,其他思政课程应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必要补充和拓展,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就要讲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既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的关系;“道德与法治”课要注重教育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等等。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可以这样开设:学生在校的第一学期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第二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第三学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按要求在规定学期开设,其他思政课程可结合实际开设;每学期的“思政第一课”既可结合本学期开设的思政课程来讲授,也可以结合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来讲授。
(二)建强以一名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导师”和一名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实践导师”的教师团队
思政课是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3]不仅要建设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更要在讲授过程中,把理论讲深讲透,把现实问题讲活讲出彩。
一直以来,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注重于打造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但对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则关注较少。特别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大量招聘思政课教师,他们普遍年轻,阅历较少,对学生了解不多不深,自身尚需下功夫夯实理论功底,还要逐步了解民情、社情、国情、世情,将鲜活实践和生动现实融入思政课教学,真可谓“压力山大”。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建好建强以一名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导师和一名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实践导师的教师团队。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都是学生入学后首批接触到的老师,受“首因印象”影响,学生们对他们比较信任,他们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普遍年轻,他们和学生之间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沟通交流的障碍较少,很好地帮助了他们深入了解学生。因此,将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实践导师,建好建强这两支教师团队,促使他们相互配合、协同育人,是可行的。
具体做法是:在每个班级(或专业、年级,笔者建议是以班级为单位,以下用班级统称)中各配备一名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导师、一名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实践导师。班级思政课教学由理论导师承担,给实践导师以理论支撑、阐释和指导;班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由实践导师承担,给理论导师以实践映照和具体实施。在“大思政课”课程群中,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一同上课、一同活动、一同管理班级,分工合作、经常交流,共同践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两支队伍有机整合、有效融合,既能把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讲深讲透,又能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在校园生活中;既让日常管理和校园活动高质量进行,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形成感性认识,又借由活动和管理的媒介进行理论阐释,形成学生深刻的理性认知,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同声呼应。
三、“大思政课”建设策略的实施建议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对思政课改革创新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笔者有如下三点实施建议。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大思政课”不是常规认识上的“某门课程”,也不是某几门课程简单叠加,而是整合各种资源构筑起来的育人格局,在课程群上表现为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课程的“课程群”,在教师队伍上表现为一名理论导师和一名实践导师的教师团队协同育人。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们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时代发展革新教育教学理念。
第二,强化牵头统筹是基础。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有一个具体部门牵头统筹。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课程思政由教务部门统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由学生工作部门统筹,缺乏统筹此三者的更高层次的部门,缺少了“大思政课”应有的视野,整体性、战略性和协同性因而缺失。“‘大思政课’说到底是‘课’,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形态”,“是课程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表现形态。”[4]因此,高职院校内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当然应该成为统筹牵头部门,由其建立起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
第三,加强协同配合是保障。“‘大思政课’建设涉及多元主体、多种资源,需要构建协同机制来推动。”[5]这既是“大思政课”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大思政课”质量的有力保障。要做好课程群内部的协同,各门课程之间要消除“自扫门前雪”的思维禁锢,避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相关教职人员要积极创建分工协助制度、联动反馈制度、综合评价制度等,破除隔阂,达至良性互动。还要拓展社会资源,打破校园“围墙”,搭建政校企行合作平台,促进联动。
在这里,笔者着重强调,要高度重视并认真执行好集体备课制度。“大思政课”建设对集体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要把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基本功和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方式,让所有承担思政课教育教学任务的教职人员都参与当中。集体备课既要坚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和规范性,又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实效性;既要做好学科建设工作,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既要做到内容上深度融合,又要做到形式上同步推进。
“大思政课”的建设,是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进一步发挥思政课的铸魂、育人功能的一项重大措施,更是推动高校学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大思政课”建设要站在学校的大局全局上,经过详尽的规划和周密的部署,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夏永林.“大思政课”内涵的多维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10-114.
[2]陈兵林,郝佩佩,黄骥.高等院校课程群的内涵、特性与构建研究——以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为例 [J].当代教育论坛,2017(3):108-114.
[3]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J].旗帜,2019 (4):5-7.
[4]叶方兴.大思政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延展 [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66-71.
[5]石书臣,韩笑.“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问题与策略 [J].思想理论教育,2022(6):71-76.
(责任编辑 朱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