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和实施路径

2024-01-01 00:00:00孙怀芹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劳动教育高校

摘 要: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身心一元论”,与“以劳育人”的劳动教育理念相契合。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劳动教育强调涉身性、体验性和情境性,有助于学生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和社会性品质的培养。针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可能存在的认知滞后、脱离实践、缺乏规划等“离身”困境,应将“具身转向”作为可为路径,即转变观念,形成“一体多维”的协同育人机制;创设情境,深化“情感体验”的教育内容;变革方式,强调“身体在场”的教育方式;具身设计,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从而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育人实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具身认知;高校;劳动教育

The Value Conno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ollege Labor Education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

Sun Huaiqin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1306)

Abstract: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advocates “physical and mental monism”,which accords with labor educa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labor”.Lab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 emphasizes physicality,experience and situation,which is helpful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abor accomplishment,labor value and social quality.In view of the dilemmas such as cognitive lag,detachment from practice and lack of planning,embodied turning should be taken as a possible path,that is,changing ideas and forming a “integrated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Creating a situation to deepen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of “emotional experience”;changing ways and emphasizing the “physical presence” education;Embodied desig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so a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embodied cogni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abor education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实施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实施举措等进行了阐释和部署。[2]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中强调“劳动教育要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1]可见,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既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五育”协同育人的关键要义。然而,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德智”轻“劳动”、重劳动轻教育、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致使劳动教育浮在表面,流于形式,囿于“离身之困”的现象。故此,本文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域,在阐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剖析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其具身转向的可为路径。

一、本质解构:具身认知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子《非乐》中提出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其意为人类运用自身的力量,通过勤劳努力才能生存,否则无法生存,可将其视为最初的劳动价值论。[3]马克思恩格斯也在其著作中强调了劳动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从建国初聚焦于服务生产和思想改造,注重体力劳动阶段,到改革开放时期强调手脑并用、技术性教育和全面发展阶段,再到90年代中期综合素质、创新创造等概念融入劳动教育阶段的历程。[4]进入新时代以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愈发受到瞩目。我国学者较为公认的对于劳动教育的定义为: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技能、开展创造性劳动等)的教育活动。[5]具体而言,要清晰劳动教育的概念首先应厘清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劳动教育作为自主性教育活动,是目的和手段的现实统一,是人的类本质复归、社会的建构和共产主义实现的本质统一”。[6]因此,不能将劳动和教育割裂开来,将其简单地视为劳动加教育,相反二者应为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关系。其一,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属性,是人之为人的关键,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既是教育的手段之一,又在实践过程中生成其本体价值。[7]因此,应将劳动教育视为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即将教育渗透于劳动过程中,通过劳动进行教育,甚至为了劳动进行教育。其二,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养成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引导,特别是新时代下劳动形态的变化(数字化、智慧化劳动)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因此,劳动与教育相互汲取和发挥各方的积极因素,不断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形式,提升教育体验,帮助学生提升劳动知识和技能,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强化综合素质。

(二)具身认知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多重价值

近年来,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逐渐成为心理学的新思潮,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认知是在身体体验及其活动中形成的”。[8]实际上,该理论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就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他提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最有意义的知识”。[9]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Merleau-Ponty)提出了“具身的主体性”概念,他指出“人的主体性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动而实现”,[10]对于西方传统的“身心二元论”造成巨大冲击。从具身认知理论的基本特征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认知的涉身性,即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了主体认知的视域,包括认知的内容、过程和方式;其二,认知的体验性,即身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会塑造主体身体的体验,从而影响认知的性质和结果;其三,认知的情境性,即由于身体处于环境之中,不论是现实情境还是虚拟情境,只要能够通过身体和环境的互动引发认知主体的身体体验,就会影响认知。

总而言之,具身认知理论针对传统认知理论中身心分离、主客分割的二元论思想的弊端,强调了认知主体的“身心同一”,即身体、大脑、心智和环境是紧密相联的整体。而劳动教育通过学生“体认”的方式,促进“身体—心智—世界”的有机融合,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其核心思想在于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劳动精神。《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来看,“以劳育人”的劳动教育,既具有其内在合理性,又符合其外在的价值意蕴。

1.涉身性的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劳动素养主要涵盖劳动知识、技能、意志、情感、品质等多个要素。而认知的涉身性体现了身体是认知的基础。无数科学实验表明,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养成往往是身体知觉世界的结果。例如,学生在课程上对于“热情”“冷漠”等词汇的消化理解也是源自最初的身体感知;再如舞蹈技能、实验操作等的习得也是人类通过深度知觉信息加工而逐渐获得的。然而,传统智育模式往往通过知识间接传递,缺乏原始的身体感知,这就会导致认知的偏差。与之相反,具身认知下的劳动教育强调学生要进行实际的身体参与,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取具身的劳动体验,进而形成劳动情感。因此,具身认知下的劳动教育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帮助其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坚韧的劳动品质。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势必要与新知识、新技术相适应,具身劳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动手实操和身心体验,能够较好地弥补传统智育课堂的缺陷。

2.体验式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劳动价值观即人们对于劳动的观点和看法,是人们对于劳动的理性认识,对于劳动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劳动让“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实现,在产品的对象化中确证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切身的劳动体验能够帮助人们加强对于自我本己力量的确证,从而强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具身认知下的劳动教育,将学生置于社会环境中,通过学生与环境中各种事物的互动,激发深层次的劳动体验和价值观养成。这也启示我们教育者不能生硬地给学生灌输预设好的概念,而是为其提供相应的实践场景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依托个人经验和认识,感悟劳动对于个人发展、人格养成的意义。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在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将个人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和行为投身于完善自我、服务国家社会的实践中。

3.情境性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传统的智育模式将学生限制于符号化较为强烈的学校环境中,忽视了学生与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的互动。学生只有处于真实的劳动环境中,才能够获取完整、真实的劳动体验和认识。在具身劳动中,学生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产生社会属性,一方面,能够从环境中获取外部刺激,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社会经验,树立价值观;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能够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加工。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更加注重教育环境设计,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劳动实践加强学生的社会互动,进而促进其社会性品质的养成。

二、现实困境:高校劳动教育的“离身之困”

劳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0年《意见》的出台,在以往基于中小学阶段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在大学阶段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举措。文件指出,大学阶段应注重“增强学生劳动意识,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培育公共服务意识”。[2]大学阶段相较于中小学阶段,学生劳动生活增加,然而高校受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实践场所等资源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限制,学生劳动教育的机会仍较为有限。此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离身式”劳动教育的现象,导致“有劳无教”“有教无劳”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削弱了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育人功能的发挥。[7]

(一)劳动教育认知滞后,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传统认知哲学主张“身心二元论”,即主体的认知与身体是互不相关的。受其影响,身体和心智分别被理解为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劳动也被划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因此,追求理性认知和强调心智训练的“离身化”教育,往往忽视了身体在劳动教育乃至教育中的重要性,或将劳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体力劳动。调研结果表明,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较高普及度,只有16.4%的高校开展劳动教育。[11]此外,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脑体二分”观念,劳动教育组织方式单一,将卫生保洁、家务整理等作为劳动时长唯一评价标准;或将劳动教育课程停留在纯理论灌输,没有或偶尔地进行课外劳动或实践体验。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很多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机械化的体力劳动,对于脑力的要求较低,这就导致了学生认为大学阶段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较低,劳动实践的获得感不足。因此,受教育观念滞后、社会风气偏颇等多重影响,学生身体在劳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高等劳动教育的空间被理论教育进一步挤压,存在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理论与教学分割、知行脱节等现象。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构建“身心合一”实践性教育体系,结合时代要求、学生个性和专业特色设计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让学生能够手脑并用,提高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劳动教育脱离实践,学生积极体验不足

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被称为“Z世代”(网络词汇,即1995年至2009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人),这代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个性鲜明,注重个人情感体验的获得。因此,形式化、同质化的劳动教育方式通常会导致学生满足感和效能感的降低,甚至引起反感、抗拒等不满情绪。也有学者指出,当前的劳动教育限制了学生身体的“情绪化”表达。从目标、过程和评价三个层面来看:一是劳动教育的功能异化。当前,不少高校追求劳动教育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地开展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将学生主体性置于劳动教育之外,滋生了大学生“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还有在试卷上‘考’劳动,出现了弄虚作假或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现象” 。二是劳动教育过程的“去教育化”。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劳动教育往往存在“有劳无教”的现象,关注劳动本身,注重学生劳动理论和技能的养成,但忽视了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设计,缺乏对于学生积极劳动、集体主义、担当奉献等劳动品质的培育。三是劳动教育评价的“形式化”。当前,劳动教育评价大多游离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之外,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中的相关评价结果往往也是以“非劳动方式”呈现,缺乏劳动教育评价的标准和程序,且过程性评价较少。

(三)劳动教育缺乏规划,协同育人功能受限

具身认知下的劳动教育强调认知的“情境性”,而在实践过程中,劳动教育往往陷入“脱域化”的现象,即缺乏相应的生活场景和氛围。同时,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需要在运行过程中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规划,避免陷入“有劳无教”或“有教无劳”的困境。实际上,在《意见》出台前,很多高校并未设置专业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师资力量也较为匮乏,劳动教育往往分散在教育教学的某些环节。比如,很多高校为了完成劳动教育目标任务,习惯将专业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直接代替劳动教育,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和专业性。此外,除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外,高校内的劳动教育也需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协同育人合力,包括教务、学工、团委、后勤等部门和环节。实践中,部分高校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部门之间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及考核评价体系。因此,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在框架上缺乏系统性,内容上缺乏专业性和逻辑性,时间上缺乏连贯性,环节上缺乏协同性,这样碎片化的劳动教育制约着其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优化路径:高校劳动教育的“具身转向”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学生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社会性品质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鼓励学生知行合一,积极实践,在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彰显个人价值。针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离身之困”困境,本文提出以下优化路径,以期提升劳动教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实效性。

(一)转变观念,形成“一体多维”的协同育人机制

观念是行动的指导。在新时代下,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力量的发展,传统产业形态、劳动形式、学习方式等受到了冲击及改变。在此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场域也应从传统单一模式拓展至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多元化模式,构建“三全育人”的劳动教育格局,统筹规划、协同配合,助力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而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实现劳动教育的具身转向首先应明确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协同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劳动+”专业课程建设,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奋斗精神;最后,通过学校党团部门、学工团队等开展覆盖面广、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独立自理的技能,强化劳动实践认识。此外,应通过家风家训传承、日常劳动锻炼等促进劳动教育在家庭落地生根,发挥家庭的育人基础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劳动基地建设等加强优质资源共享,加强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通过媒体宣传阵地加强劳动观念、奋斗精神的宣传推广,传播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劳动价值观。

(二)创设情境,深化“情感体验”的教育内容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了认知环境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身体知觉获得的感觉和体验,才有助于构成对劳动的深刻理解。因此,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为学生积极创造学习的“情境场”,创设学生与环境的“场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劳动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参与。从内容来看,一方面要健全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及选修课,深化劳动观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其中,必修课应确定学分、课时,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框架;选修课作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可设置科技创作、田园美术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习情景的创造,利用视频、实物、AR、VR等打造学生具身模拟式的学习情境,加强情景任务的问题引导,提高学生对于劳动认识、技能和情感的身心体验。另一方面,应注重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是在专业课程中加大实验环节及实践课程的比重,尤其是机械类、设计类、材料类等理工科类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劳动教育和专业实践的融合,通过劳动教育与科学研究、实习实训、活动竞赛等的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提高专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如充分利用校内外科研平台、实践基地以及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潜能,同时搭建起产学研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

(三)变革方式,强调“身体在场”的教育方式

劳动教育脱离实践往往与“去身体化”的教育方式相关联。因此,让身体复归于劳动教育实践,实现学生身心体验从表象转为深层,从被动走向主动是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具身转向的重中之重。首先,应根据学校办学特色、专业要求及所处学段,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要求,分层分类、有侧重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如低年级聚焦于围绕体育锻炼、生活自理、志愿服务等适应性、基础型劳动教育,高年级注重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研究性、拓展型劳动教育。其次,应积极探索“劳动+”课程体系建设,挖掘专业课、思政课中的劳动元素,打造“大劳育”格局,提升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在方式方法上,可通过情景教学、仿真模拟、项目研讨、探究教学法等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身体感知和体验,从而形成一定的认识和反思。在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及社会资源的协同作用,丰富和创新教育组织形式。如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依托学生社团丰富校园劳动文化氛围,调动社会资源搭建大学生实践平台等,创造学生参与和感悟劳动实践的机会和氛围。同时,在劳动教育队伍建设上,可选聘劳模工匠担任实践导师,并通过课题研究、工作室建设、专题培训等加强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和后勤行政人员等的劳动素养和教育能力。最后,高校应充分发挥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体平台的宣传作用,构建劳动教育网络平台,加强对于新时代劳动思想、劳动模范、实践活动等的宣传推广,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具身设计,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

劳动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所以在完善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时,不仅应对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总结,更应注重其体验式反思,加强过程性评价。为此,应构建发展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综合化的评价方法、系统化的评价内容,实现劳动教育评价的正面导向和激励作用。在主体上,应将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朋辈评价相结合,立体化地呈现学生的劳动表现;在方式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通过调研报告、实践操作、实践项目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评价。其中,应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通过进课堂、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进食堂的“五进制度”加强对于学生的日常观察和管理,并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管理评价系统,记录学生劳动表现的过程性数据,有助于实时跟踪和诊断。在内容上,应根据学校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育的融合,制定体系化、具体化、动态化的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主要包括基础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一是基础性评价,即大学生对于劳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的掌握情况;二是过程性评价,即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对于劳动文化、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的体验和感悟。

总而言之,时代新人的培育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深化。而劳动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不同,更加强调身与心、实践与教育的统一。因此,本文借助具身认知理论,强调高校劳动教育的具身转向并在机制、内容、方式、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劳动教育复归学生身体本位的优化路径,以期能够深化对于高校劳动教育的认识和思考,进一步提升高校劳动教育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3]黄俊,乔虹,严超群.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范式——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模式建构[J].教育文化论坛,2022(5):89-94.

[4]李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概念的嬗变[J].上海教育科研,2019(7):15-19.

[5]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6]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8):42-50.

[7]崔友兴.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身转向及其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22-27.

[8]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5):705-710.

[9]乔为.从做中学: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7(31):13-20.

[10]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M].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陈斯琪.劳动教育:一场基于身体的幸福创造[J].当代教育科学,2020(11):17-23.

(责任编辑 陈润梅)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劳动教育高校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