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丽?顾爱博?郭翔
[摘要] 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表现为用“英语做事”,对劳动行为进行纵深挖掘。本文结合案例从语篇分析解读、文化比较活动、评价任务设计三个维度,探讨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以实现劳动教育真正“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关键词] 劳动教育;立德树人;文化意识;演学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应该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意见》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英语学科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都具备很强的育人导向,二者的总目标是一致且吻合的。因此,在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很有必要,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英语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问题
素材选择不够适切。部分教师在选择劳动教育素材的时候,语篇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忽略了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学习劳动技能,还需要他们深入理解劳动的内涵,从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对劳动进行较为深刻的思考,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教育路径不够清晰。劳动教育应该有机融合在英语教学中,但是部分教师重说教、轻实践,重输入、轻输出,重表象、轻内涵,把劳动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教师宣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为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和习惯,以及劳动精神。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培养劳动能力,具体教学中可以从语篇分析解读、文化比较活动、评价任务设计等三个维度渗透劳动教育,以促进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和习惯、劳动精神等方面素养的提升。
1.依托语篇分析,渗透劳动观念
劳动观念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了解不同职业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捕捉语篇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引发学生的思考,开展讨论探究活动,挖掘与劳动相关的教育内涵。《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主题属于“人与自我”范畴,其主题内容在二级阶段(小学高年级学段)涉及“劳动习惯和技能,热爱劳动”,在三级阶段(初中学段)涉及劳动实践、劳动品质与工匠精神。因而教师要结合语篇,引导学生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体验劳动的意义与乐趣,有机渗透劳动观念。
例如,译林版《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2的主题是Neighbours。本单元主要涉及在社区中的不同工作、和谐的邻里氛围。在单元伊始的Welcome to the unit板块中呈现了waiter,doctor,nurse,cook等职业,在
Integrated skills板块,教材提到了更多的职业,在听力填空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完成语篇练习,描述Wendy一家五口人的职业。核对完听力答案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语篇材料和单元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对这一家人的工作有什么看法,或者认为他们是否能干好这项工作。在听力填空之后,教材中的几个人物以对话的方式谈论“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n the future”。学生可以效仿教材中的对话范例,谈论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选择职业的理由,即个人爱好和社会贡献,认识到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行行出状元。
2.立足文化比较,培养劳动精神
《课标》中提出“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劳动实践中秉持的关于劳动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质”。劳动精神体现在“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而这两个方面背后,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勤劳质朴的品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很强的文化属性。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培养角度出发,教师可通过英语学习活动挖掘劳动教育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具体而言,通过比较分析中外文化中对劳动的不同理解和现状,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基于正确劳动观念的认知、行为和品格,进而在劳动实践中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美德。
例如,译林版《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围绕制作水果沙拉,要求学生运用I have…Do you have…等句型谈论拥有的物品。教师设计一系列“演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外饮食文化差异,培养热爱劳动的精神。这里提及的“演学活动”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并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的,以语言学习、文本阅读、角色扮演、戏剧表演、情节拓展、剧本创编等形式的表演与学习相结合的活动,其理论基础是德国语言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情境交往理论。我们可以把交往行动界定为一种“社会互动形式,在其中不同行动者的行动计划通过相互的交流行为,也就是通过一种以获得理解为导向的语言的使用,而得到协调”。演学,正是通过用英语做事这个桥梁,搭建起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从而达成相互理解。基于此,教师设计名为“果·食”的演学活动,学生首先通过Do a survey了解沙拉的由来,以及西方的沙拉与中国凉拌菜的异同;明确制作水果沙拉需要用到的水果及其英文表达、组内成员的分工及制作水果沙拉的步骤;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摘果器,到学校后花园里采摘水果,展现劳动者的智慧,在收获劳动果实的同时拓展水果类单词的英文表达。最后进行分组表演,让学生用所学句型I have… Do you have…来介绍组内的水果,边说边动手操作:First, wash some fruit. Then, cut them into pieces. Next, put them on plate. Finally, add some salad dressing.分享美味沙拉后,再“比一比,哪组做完桌面最干净”,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通过“果·食”系列演学活动,学生了解沙拉作为一种西方凉拌菜,其体现出低脂和健康的饮食理念,同时,也可以感悟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从而培养热爱劳动的精神。
3.借助多元评价,养成劳动习惯
教学评一体化框架下,评价应当起到助教、促学的作用。教师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劳动教育相关的话题纳入评价的材料之中。形成性评价可以采取项目化研究、学习档案、同伴互评、问卷和访谈等。从内容上而言,形成性评价活动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以英语为载体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形式上而言,教师可以实践活动为抓手,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劳动技能,体验劳动过程,探究劳动意义。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教学中,教师补充housework by age的语篇,拓展家务类短语,结合评价目标①I can name some housework.给学生布置“根据你的年龄列出能做的家务活”的任务。结合评价目标②I can use am/is/are doing something.给学生布置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劳动者的视频,进行台词撰写和配音表演的“演学”作业,同时设计表现性评价单,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评价。在进行终结性评价时,则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试题应以开放类的问题为主,体现个体劳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要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不但要求学生能够叙述劳动过程,还要能够阐述劳动的意义与感悟;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真实的语境,思考该情境是否能够反映评价目标所需展示的能力。
此外,教师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关注多模态文本,培养学生“Viewing—看”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并对主题进行迁移和评价。图画及图表型的试题一般控制性较低,可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获取和转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图片,学生需要观察、分析、解讀图片内涵,这样也就培养了看这一技能,从而提升思维品质。而且,这样的书面表达试题体现出学科育人的特点,以家务劳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形式、意义进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做家务的习惯,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总之,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用英语做事”为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将语言实践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同时,要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以劳动教育的契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等.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马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英语写作测试:流程与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