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从领
摘 要:小学科学和综合实践是小学阶段的两门重要课程。整合两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开展教学,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缓解师资匮乏等问题。教师要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活动内容、学生评价等方面对课程的整合教学进行分析探索,以求实现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整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1-0061-04
小学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两门课程。2022 年,教育部印发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新的课程方案中,从课程设置要求和课时分配上,我们看到了这两门课程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价值。
《科学》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典型的实践性。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非常提倡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强调与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的紧密联系与融合。《综合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在课程理念、培养目标、活动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与《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两门课程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两门课程交叉的内容统筹整合起来,做到避免重复、优势互补,实现综合育人功能,同时有效缓解师资不足等难题,积极探索《课标》提倡的跨学科教学路径。
一、整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
《课标》聚焦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力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我们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课程交叉内容整合后,涵盖上面两个学科的综合目标教学,更有利于设计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跨学科教学,实现两个学科的融合,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符合现代教学要求。
例如,“我与蚕宝宝共成长”主题活动,以往的科学课更加注重通过养蚕活动,认识蚕的一生有四个阶段,生长发育需要变态,科学性强一点,实践性差一点。这一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性、实践性更强一些,但科学性可能略差一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获得养蚕的实践经验,形成对蚕的整体认知,从中获得价值体认、创意设计、解决问题、责任担当的意识和能力。同一主题定位科学课,教学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对于养蚕活动的兴趣和持续观察、记录结果的能力,通过积累记录的数据科学认识蚕,培养学生善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现在整合这部分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教学目标如下:1.乐于尝试开展科学养蚕实践活动,从中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2.通过亲历养蚕科学实践活动,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温度、湿度、空气、食物等;了解蚕的一生和变态发育。3.培养学生的长期坚持性,为蚕宝宝更换桑叶、清理蚕沙,观察蚕宝宝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4.感受和体验中华灿烂的桑蚕文化,增进对中国养蚕抽丝历史的了解和对蚕丝服饰的认识。
综合性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利于开展两个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实践教学,实现科学与综合实践学科的相互融合,落实这一教学主题所承载的教学任务:从文化基础到科学精神,到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习惯培养。
學习任务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教学目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综合性教学目标的课堂,学生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是丰富的,得到的数据和认识是科学全面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是深层次的。这一主题学习下来,学生深刻理解科学课教师所说的:蚕的一生经过四次蜕皮,变成五龄蚕后,停止进食,吐丝结茧,在茧里再蜕两次皮,最终破茧成蛾,一生大约历时56天,十分短暂;数学课教师所说的:一条小小的蚕能吐出1000多米长的丝,最长达3公里。如果把1.4万条蚕吐出的丝连接起来,可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圈;语文课教师所说的:中国是蚕桑文化的起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国家,丝绸更是东方古老文化的象征;更加懂得劳动课教师所说的:“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这,就是整合后综合教学的魅力。
二、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学习实践的视野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有着各自丰富的教学内容,交叉内容也相当多。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将这些教学内容尤其是交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社会和科学,更“接地气”地理解科学,锻炼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学习“水”单元后,有一个关于水的调查与研究的活动,让学生调查社区的居民、学校、公共场所用水情况,并去大自然中了解水污染的情况,进行节约用水宣传。以往这样的内容都留作课下作业,让学生课下自主完成,因为科学课还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很难真正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关于水的调查”的教学内容,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调查用水情况,了解水污染等问题,重点通过综合性、实践性活动,重构学生生活经验。现在,此部分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关于水的调查”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再各自活动重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两部分内容整合,让实践活动更具科学性,还拓深、拓宽了本课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打开了学生学习的新思路。
再如,种植和养殖活动是科学课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历届学生最为喜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与劳动课也有着天然的融合,能让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拥抱生命,其教育意义伟大而深远。我们把这部分教育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科学饲养和种植”相整合,深挖种植和养殖活动的教育意义。通过种植一种植物,精心呵护,观察植物的一生,养殖一种动物,悉心照料,关爱小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满足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实践和体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积极的自然情感。
三、整合课程实施的教师资源,更加凸显师资协同教学效果
科学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学科”,在师资力量上非常薄弱。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后,这一现状会逐步得到有效改善。以往这两门课多由语数等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在专业水平上有待提升。常规的课表排课又是这两科教师各自授课,相互交集很少,缺乏教研交流和协同发展。
对此,我们尝试“联合教研”“精品培训”“双师课堂”等,科学教师和综合实践教师建立“共同体”,集体备课,融合上课,有独立有合作,更适合科学教师上的内容,科学教师为主体,更适合综合实践教师上的内容,综合实践教师为主体,有的活动两位教师一块组织开展,协同合作,一个主讲,一个辅助教学,起到了较好效果,教学技艺也得到实际切磋,打破教师间、学科间壁垒,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形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联合教研,我们可以学校内不同学科之间、校际间同一学科及不同学科之间开展联合教研,增进交流和切磋。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教师综合实践学科培训和综合实践教师科学学科培训及两个学科教师的劳动培训、专项能力培训等项目培训,让参与教师都获得至少两个学科的实践学习经历和教学能力提升,为学科整合铺路。利用“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借助智慧教育平台等课程资源,实现“双师课堂”,一个教师在线上,一个教师在线下。师生享受数字化教育带来的便利,一个教得更轻松,一个更学得透彻。
师资力量上的整合,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加了教师学科背景,每个教师基本都有了两个学科教学经验,提升了各自专业水平,培养了《课标》要求的教师要有的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有效提高。
四、整合课程改善学生“学”的方式,丰富学生学习实践体验
探究和实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真枪真刀”搞科学,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注重亲身体验和知识、情感生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是科学学习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探究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两门学科,学生的学习方式非常相似,因此完全可以融合兼顾,可以设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活动,包括观察、实验探究、制作、体验、调查、种植养殖、项目研究、科普剧等,教师精心组织,带领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和科学实践的过程。
在整合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更多的科学研究方法,比如,观察、实验、对比、分析等。以《走进赵州桥》一课学习为例,研究赵州桥的承重,采用的方法:实验法,用实验的方法搭建纸桥,一组对比实验来揭开拱形结构的奥秘。科学研究的方法注入,有利于综合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为科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多的教学方式,比如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通过考察探究,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实理解,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志向。以《生命的起源—水》一课学习为例,学习方式:考察探究,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制作水库模型、节水装置等,属于设计制作,然后在学校或进社区做节水志愿服务,是社会服务,“当个节水宣传员”讲解节约用水,是职业体验,综合实践课的活动方式非常丰富和灵活。
将科学课中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使科学教学更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和时代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整合课后,我们主要采用探究式、体验式、项目式教与学的方式。
五、整合课程教学的综合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诊断和改革功能
《课标》明确要求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重视评价质量,强化评价过程,改进结果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评价目标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探索增值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结合科学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关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以及单元与期末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成长记录袋”为例,科学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有大量活动,不乏过程性资料,搜集学生参与活动的关键资料,就能很好地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學生在活动过程中完成的作品、写的作业、画的图画、记录的文字等,以及多方对学生在活动过程和结果中的态度评价,都可以收集整理进成长记录袋,还可以是“电子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纵向看到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轨迹,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是一种激励性评价作用。单一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教学改进功能。
总之,我们尝试把小学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叉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使相对封闭的科学课更具开放性,使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具科学性。两门课程的优势互补,有效实施整体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今后,我们会更进一步探索,尝试《课标》所倡导的跨学科教学,拿出至少10%的课时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从两门学科的“跨”,再到多门学科的“跨”,推进学生综合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S].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责任编辑 王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