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华文化的外译炙手可热。要想让世界了解中国,对于我国古代经典典籍的探索就必不可少。《国风·周南·关雎》作为我国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第一首,其地位不言而喻。古往今来,有不少国内外学者试图将之翻译成英文,以此来促成中华文化的传播。但由于译者身份、教育背景和文化不同,所以对《关雎》的解读不同,因此译文也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本文将从译者的主体差异性,对理雅各和许渊冲的《关雎》英译本进行分析和鉴赏及对比,希望借此探讨作为译者应该如何对带有强烈文化特征的文章进行翻译。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化差异;《关雎》;理雅各;许渊冲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7-0066-03
《国风·周南·关雎》一诗作为《诗经》开篇,描述了一位年轻人对爱人的追求过程、求而不得的痛苦和与女子成婚的喜悦心情。该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兴”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学界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汉儒《毛诗序》谓其为《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1]笔者认为要想翻译好这首诗,首先需要对其本身有深度的分析和解读。
一、《关雎》原作赏析
(一)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诗经》约于春秋时期成书,至今为止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根据其文本内容,学界将之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第一章具有重要意义。从单字、词语、段落到篇章,重章叠句在《关雎》中的运用极其显著,使得诗文朗朗上口。重章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强化情感、渲染氛围和突出主题的作用,还为诗文增加了强烈的音乐感、节奏感和韵律感,恰好符合了《诗经》作为民间歌词的特征。例如《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句重章复沓式的修辞方式使得文章情感如潮汐一样浪浪相叠,从而分清文章层次,加强节奏,突出作者绵绵不绝的情感。
叠字又名重言,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诗经》的语句中常常将叠字运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可以生动地表现诗歌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增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获得了特定的表达效果。[2]第一节中“鸠”和“洲”两字押尾韵;“关关”二字运用了叠字来形容鸟的叫声;叠韵词“窈窕”表现出淑女的美丽。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同样有双声词“参差”描绘水草的状态;叠韵词“辗转”刻画出“君子”因思念而不能入眠的情形。通篇来说,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二)意象运用
草木鸟兽的自然之情得之于我而有感即通[3]。当诗人把思想感情融入世间万物之时, 就产生了赋有某种特殊含义的意象。《关雎》中蕴含着大量独特的意象,例如“雎鸠”“荇菜”等。这些意象不仅是文化的积淀,更是诗人思想、情感和意志的表达[4]。
首先,“雎鸠”是代表两姓欢恋时的雌雄相应之鸟,它所发出的关关和鸣之声直接体现着诗人的感情。以其吟咏,也是诗人面对自然最直接的感悟伴[5]。但这“荇菜”又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它不过是一种水草,在古时通常有采摘荇菜做菜肴祭祖的民俗[6]。本诗中的“荇菜”共有四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君子”成婚时将荇菜制成的菜肴作为婚礼祭祖的菜品,表达了其思慕之情。第二层含义是通过描写其随水波流时柔美的姿态代表了“淑女”娇柔的面容与身段。第三层含义则是通过描写荇菜在水中舒展飘摇表达“君子”绵远的思念。之后的“流”字更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植物左右摇摆的姿态,正如他的心情一样忐忑。最后一层含义就是作者通过描写植物不同时期的状态来指代二人之间的感情发展。例如,“左右流之”表示“荇菜”刚刚开始生长,代表了有爱情的萌芽悄然而生,“左右采之”表示“荇菜”已经成熟,代表了二人的感情已经到了稳定发展的阶段。
(三)对文化词“淑女”、“君子”的解读
“淑女”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贤淑美好的女子。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诗中有提到“君子”家有琴瑟钟鼓等乐器,所以《关雎》所描绘的应是古时贵族的求爱之情。那与之相对应的“淑女”也不是普通的平民女子,应该是大家闺秀。诗中用“窈窕”二字来形容“淑女”,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解释“窈窕”为“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7],优美的体态跟美好的性格最容易彰显一个女子的家教跟修养,可见她们心态稳定,姿态婀娜,品行端正。
“君子”一词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泛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该词最初仅表示男子,后在《论语》中得到拓展与升华,使这个词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道德含义[8]。《论语》中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有两种品质——仁和礼。“君子”具有仁的品质,才能从思想上道德上对自己进行约束。礼则在中国古代社会不仅是一种教化制度,更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性准则。《关雎》整首诗虽然在描写男女求爱的事情,“君子”即使思念“淑女”到无法入眠,却没有任何逾矩行为。这样的感情既是真是深厚感情的体现,也是平和而有分寸的。综上,不难看出“君子”和“淑女”都注重内在美和内在品质。
二、理雅各、许渊冲《关雎》英译本对比与赏析
不论是何种翻译活动,译者的主体文化差异都会对译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主体文化差异是指译者对译入作品的文化认同感和对自身文化的认知[9]。就翻译活动而言,译者在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下构建各自迥异主体文化身份,必然对译文的创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理雅各譯者主体分析
理雅各翻译《诗经》是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16世纪以来,为了与其扩张的发展战略相呼应,欧洲国家开始向东方派遣传教士,来达到征服东方政治经济的目的。早期传教士为了顺利进行传教活动,将儒家经典作为一个媒介,他们采取合儒的传教策略,以学习、研究和翻译中国经典为传教的工具和手段,一方面从中国传统典籍中去寻找真理,另一方面又用教义附会儒家学说,因此极为重视注解儒家经典中的伦理道德[10]。即使是在19世纪,这种翻译策略对《诗经》翻译依旧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理雅各长期接受与东方文化大相径庭的西方文化教育,就《关雎》本身包含的一些意象和文化内涵有了较为西化的理解。
(二)理雅各译本赏析
本文所选取的英译本是理雅各1871年的无韵体散文式翻译版本。通读整篇译文,不难发现理雅各采取最多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法,这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忠实原文,同时作为英语母语者,中国诗歌所代表的复杂意象和情感对于理雅各来说是一道鸿沟。
首先对于拟声词“关关”理雅各采取了直译的方法,西方人看到拼音“guan”所发出的声音应与汉语发音相似,随即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形容鸟儿鸣叫的拟声词。但此时的鸣叫不是简单的声带振动,而是特指关雎鸟为了求偶而发出的鸣叫声,只音译为“guan guan”就失去了其特殊意义。
其次是对于意象词语的翻译。理雅各将“雎鸠”译为“ospreys”,该词释义为A large fish-eating hawk with long wings that is dark brown above and mostly pure white below。然而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有云:“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11]可见雎鸠在中国人的理解中代表了忠贞的爱情,此处的翻译并没有准确地传达出其意象。但对于另一个意象词“荇菜”,理雅各用了“duckweed”,即浮萍。其实在中文语境中,浮萍一词更多指代的是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但对于英语读者来说“荇菜”并不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所以此处采用“duckweed”确能传达出它是一种弱小的水生植物,是为可取之策。
再者,对于文化词,理雅各的译本稍显单薄。例如在前文中已提到“淑女”指的是兼具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女子,但理雅各将其译为“The modest, retiring, virtuous, young lady”,只刻画了女子的内在形象。笔者认为,此处可以删除一些内在描写,再加入一些外在描写。对于“君子”,前文也已说明其所代表的不仅是身份高贵的男子,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品德,理雅各将其译为“prince”只保留了其身份地位超然的特点而失去了对关于其品行端正部分的描写。其实英文中有一词“gentleman”所代表的含义与“君子”相似,它表示的是有身份、有教养的人,所以笔者认为,此处若采用“gentleman”更为呼应。
最后,对于原文中一些特色的表达方式,例如重章叠句、叠韵词等,理雅各则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例如“寤寐求之”和“求之不得”有相同的表达和顶真的句式,但理雅各的译本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一文学特点。但对于“辗转反侧”一句,理雅各译为“On his side,on his back,he turned,and back again.”,虽没有体现出叠韵词“辗转”的发音特点,但却将“君子”在夜晚翻来覆去无法入睡的样子刻画得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理雅各作为一名从未接受过中国教育熏陶的苏格兰传教士来翻译《关雎》,同时作为更熟悉读者阅读习惯的译入国母语者,采取直译的方法将诗文所表现的含义阐释清晰并进行传播,是一项有着重大意义的成就。
(三)许渊冲译者主体分析
许渊冲先生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8年赴法留学。由于从小生长在中国且母亲文化程度较高,他从小就接触了不少的中国经典文学典籍。在法国留学期间,他深感国外对于中国文化知之甚少,所以就此励志以翻译中国文化典籍的方式来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由于他精良的作品和兢兢业业的态度,许渊冲先生被誉为诗译英法第一人,并于2014年成为首位获得“北极光杰出翻译文学奖”的亚洲翻译家。[12]因为从小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许渊冲从内心深刻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也对他翻译中华文化典籍的思想、方法和策略有很深的影响。
(四)许渊冲译本赏析
通读许渊冲的《关雎》英译本,可以发现他采取了韵体翻译和归化的翻译方法,每一小节都压了尾韵,使得译文朗朗上口。
首先对于拟声词“关关”,许渊冲译为“cooing”,其实也是简单鸣叫的意思。但紧接着许渊冲又译到“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间接表明了鸟儿的鸣叫其实和“君子”一样是为了求偶,在理解上豁然开朗。同时,“cooing”和“wooing”押韵,增加了译文的韵律感。
其次关于一些意象词,许老都用了一些对英语读者来说也有特殊指代含义的词语来阐释词语在诗文语境中的含义。例如“雎鸠”一词许渊冲采用了“turtledoves”,即斑鸠,同时还有情人的引申义,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后文的情感关系。对于“荇菜”一词,许渊冲用了“cress”,该词释义为A plant with small green leaves that are used in salads or to decorate food,即为水芹,比“duckweed”更容易让人误解。然而,在此之前他将“左右流之”放在“参差荇菜”之前译为“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是一个微妙的处理。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水都是柔美的代名词,所以此处的翻译也不难使读者想象“荇菜”左右摇摆的姿态。
再者,对于文化词的翻译,许老将“淑女”译为“maiden fair”,两个英文单词各富含义,体现了其美好容貌和未婚身份[13]。而对于“君子”则译为“a young man”,没有什么特殊的社会地位。但因為之前对“淑女”也没有特定的身份描写,所以此译为可行之策。此处表达了许渊冲认为《诗经》是教化普罗大众的含义。但笔者认为可以增译为“a good young man”与前文相呼应。
最后,前文提到《关雎》这首中国古典诗歌采用了一些叠韵词,使诗歌读起来铿锵有力。许渊冲译本采用的是隔行押韵形式,显得诗歌音律整齐,有极强的歌唱性。他采用了许多双元音,如/ai/(bride、right)等,使译文充满音乐美感。还有很多头韵、尾韵也运用其中,如/s/、/l/、/f/等,使得整个译文节奏感十足[14]。相比之下,理雅各的译本采用的是无韵体散文版本,相比于原诗自带的节奏感要逊色许多。许渊冲的译本句式更为简练,形式更加接近原文。
三、对比总结
两位译者因为译者主体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理雅各于1871年發表的非韵体散文式翻译力求以平铺直叙的语言阐释原文,但在文化内涵上未能深挖。许渊冲翻译的版本相较于偏向读者和忠实于原文,更多的是展现出了对《关雎》原诗风格以及内涵的关注。然而,两位译者的译文都未完全体现重章叠句的特征以及重要意象词“荇菜”的含义,今后的翻译研究重点可以就如何重现该修辞方式和意象词展开讨论。
综上所述,由于译者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待中国古诗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中国古典诗词向来以其绝佳的意境和婉转的情感而独立于世界文学碑林,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需要综合考虑原文的表达内容和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体验,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毛亨,传.郑玄,笺.毛诗传笺[M].孔祥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20:501.
[2]褚金勇.从“口头”到“案头”:《诗经》“重章叠句”修辞的生产传播研究[J].华夏传播研究,2020(02):49-61.
[3]西口智也.季本的诗经观[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04):49-52.
[4]周芬.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J].名作欣赏,2016(12):54-56.
[5]任婉宁.《诗经》草木意象的诗教价值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6]王政.《诗经》与“植物祭”[J].兰州学刊,2010(05):158-165+177.
[7]马瑞辰.毛诗专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朱珠.《诗经·关雎》中关于古代“君子”、“淑女”标准的解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130-131.
[9]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J].外语学刊,2000(01):87-91.
[10]唐海艳.传统经学视域下的理雅各《诗经》英译研究[J].海外英语,2021(11):15-16.
[11]刘厚超.《诗经·国风》中的鸟类[J].华夏文化,2020(04):52-55.
[12]百度百科:许渊冲[EB/OL].[2023-07-28].https://baike.baidu.com/link?url=5VhmxHnU4oiEjwjsOBNUQ43H9R1ozLFCrakTNUvRi_wa6Q4lDyeCg0YcmfFK7AP1UryEVlK3ZxqmSOIXBLfZ2_E0zaSQMKtrk2MdcIHVRX9soMmtcifYiGcYh2KZuKR1.
[13]朱珠,贾爱武.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的影响——以《关雎》的三个英译本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6):121-123.
[14]丁凤.“三美理论”下《关雎》两个译本对比赏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6):138.
作者简介:
魏雪纯(1999.3-),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