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译 匀
(内江师范学院 审计处, 四川 内江 641100)
在“十三五”发展阶段,建筑业发挥着巨大的主导产业功效,引领着全国经济发展,其规模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这一时期,建筑业发展存在非常明显的劳动密集特点,基本建设方式粗放,整个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建筑业高效节能、转型发展的需求非常迫切.进入“十四五”发展阶段,为了打破建筑业粗放型发展现状,促其发展方式转变,助其高质量发展,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指导这一支柱产业不断变革创新永续发展.仅2022年,国务院发布《“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交通运输部发布《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指出要“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筑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等[1].显而易见,随着智能建造应用、建筑机器人技术、减碳及绿色建造发展、建筑产业互联网建设、EPC、装配式建筑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应用,必将强力助推建筑业向着高质量、智能化方向迈进.202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 210 207亿元,同比增长3%;建筑业总产值311 980亿元,同比增长6.5%;增加值83 383亿元,同比增长4.0%,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2]——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发挥着极大支撑性作用.
目前,国内众多学者对建筑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1)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方面.卢春房等[3]指出,高质量发展是目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题,需要各企业坚持创新驱动、提供高质量产品,并转变发展理念,以创造市场新的需求来引领发展.(2)企业内部的数字化管理转型发展方面.孙洁等[4]指出,数字化科技创新驱动是保障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构建基于政府、企业、市场环境的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生态要素,以便实现建筑企业数字化技术创新发展.(3)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现状路径方面.王莉等[5]结合陕西省建筑业发展情况,通过研究指出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上升,进一步实现良好发展,需要基于创新性、绿色性的目标,从建筑企业增强发展动力、优化发展方式、集群发展等方面,构建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钟彦祺等[6]基于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各高校与各建筑企业开展的“产学研用”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构建高校与建筑企业“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制,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也需要高校和企业互助合作.
综上,目前关于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已经引起学者们关注,他们为促进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也提出不同对策,但其中结合“产学研用”这一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尚属少数.建筑企业如何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联盟体、如何协调各成员单位共同发力等尚需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由此本研究结合当前建筑业发展实践,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企业创新对策进行系统研究,不但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现实价值.
“产学研用”是产学研模式的升级.相比产学研的发展模式,Liu[7]指出“产学研用”更加强调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内外协调,构建起沟通顺畅的一体化合作模式,实现核心技术的攻关,创新孵化研发成果,并加以最终的推广应用.卓宏明等[8]认为产学研用是在产学研基础上增加了“用”这一维度,“产学研用”这一模式更加强调科研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更加强调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应用.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产学研用的实用性,需要研发技术成果能够真正应用于建筑企业生产活动,对建筑企业生产效率起到提升的作用.产学研用的适用性,即研发基础能够基于建筑企业所需,并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促进研发成果转化,推动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
1.2.1 政府推动型
“产学研用”模式的实践,需要涉及诸多企业、机构等不同主体,也需要投入大量科研经费、设备资源等.政府则基于自身地位能够较为便利地协调各方主体和所需的各类资源,能够更加快捷地形成政府推动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模式[9].且通过政府主导和推动,还有助于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应用,实现技术创新应用(见图1).
图1 政府推动型
由图1可知,政府可以顺畅连接各类主体,起到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作用,更有助于实现知识技能和企业技术创新升级、市场需求应用各层面的相互传递连接.与此同时,政府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有助于政策方面的扶持.但相对来说,难以通过单一的政府拨款投入“产学研用”,有可能让整个创新陷于资金不足的窘境.
1.2.2 企业主导型
企业主导型的形成动因主要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升级提升其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通过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不仅能够让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提升自身科研能力,还可以通过参与协同创新活动,推动各科研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成果,修正偏差,从而加速科研成果的研发利用,催生更多更新的成果.由此可见,企业主导模式下,企业能够投入相对较多的资金,也能更好掌控各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在企业主导模式下,政府的作用主要集中于维护运行规则方面,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主导型
由图2可知,在企业主导这一模式下,资金投入相对较为便利.企业基于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投入足够的资金开展科研、转化等工作;能够克服自身科研短板,提升科研效果.当然,这一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劣势,例如在企业和科研组织之间沟通不畅通的情况下,势必出现科研成果转化不足的问题.由此可见,这一模式对企业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较高.
1.2.3 科研组织主导型
科研组织主导型是高校等科研组织基于其本身丰富的人才、知识技能储备等,作为“产学研用”模式的核心,保障科研创新,有助于将科研理论转化为科学技术.在技术、知识、人才优势下,科研组织协调开展“产学研用”的模式,可以打破企业自身的技术瓶颈,降低企业研发风险;但是,科研组织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往往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势必影响科研转化的实际效果.
1.2.4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现代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之路,成为当前我国建筑企业首选的路径和模式.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的主体,离不开建筑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也离不开用户即客户企业.唯其如此,才能够以“用”为引领,开展“产学研”活动,满足客户需求,实现真正的“用”.基于现有理论基础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建立了基于主体关系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正如图3所示.
图3 建筑企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由图3可知,基于“产学研用”视角下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是在政府引导下,通过构建建筑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客户企业多维度合作,形成多方参与、政府支持和引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建筑企业与各方之间的合作.这一模式既具备探索建筑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功能,更有利于开展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活动.在客户企业共同参与下,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研发活动,最终有利于实现科研机构或高校研发成果向建筑企业的有偿转让,也有利于建筑企业对相关成果的直接应用,同时尤为满足客户企业所需,可以加速实现技术成果的顺利转化与推广运用,也有利于助推建筑企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促使建筑产品的实践应用并提升市场接纳度.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十四五”发展阶段以来,建筑业急迫需要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创新,建筑结构、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软件、建筑材料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建筑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历年来都居于各行业前列.本研究以A股企业研发投入为例,对建筑企业研发投入情况及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A股上市的企业研发总投入不断攀升,并且均居于各行业首位.从研发投入方面来看,建筑行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从2019年的1 217.67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2 005.39亿元,且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由此可见,进入“十四五”发展阶段以来,建筑企业十分重视科技研发的投入.
表1 建筑行业2019-2021年研发投入数据统计
为了能够体现建筑企业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的情况,本文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科)为例.
中国建科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其前身为中国建筑集团的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更是历年来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较多的企业之一.作为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发和开发企业,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具有极大代表性.企业构建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建科“产学研用”项目获奖课题统计
中国建科作为我国建筑行业最大的建设研发企业集团,与全国众多高校建筑类、环艺类、结构类、历史类等专业进行合作,开展各个层面的“产学研用”活动.2022年的表2中的9项奖项,大多为中国建科与各客户公司、高校共同研发的技术成果,可见“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中国建科的研发成果比较喜人.
2.3.1 信息沟通不畅
建筑企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参与主体众多,既包括一些合作的客户企业,也包括众多高校、科研机构等,需要各方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才能实现知识技术的共享和畅通的交流.目前,众多建筑企业的“产学研用”实践大多是基于各个课题项目开展的,于是他们以项目为中心构建项目参与各方的即时沟通平台(如微信群、QQ群等),以此沟通信息.但在公共的微信群等即时沟通平台中,仅能作一般性工作沟通,往往难以真正深入沟通交流专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内容.例如众多城市推出的“智慧城市”产学研用建设项目,通常是政府牵头组织下,联合高校、企业开展产学研用项目.这一活动中,若涉及的主体众多,又缺乏统一沟通平台,势必造成参与“产学研用”各主体之间知识技术信息不对称,最终影响协同创新的效率.
2.3.2 契约约束力不足
在建筑行业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的发展背景下,企业需要通过各种研发投入活动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技术投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也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科研项目较多,涉及的参与主体也很多,基于项目合作的各方,往往是以契约的形式缔结,其约束力相对有限.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客观存在利用政府相关政策不足、各项资源整合不力的问题,尤其在项目主体组织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一些“产学研用”项目流产的情况出现,增大了创新合作的技术与市场风险.
2.3.3 各主体间存在脱节
对参与“产学研用”的建筑企业及客户企业来说,最关心的往往是“产学研用”能够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对于科研单位来说,更关心的是通过“产学研用”可以获得多少资金或者设备支持,是否有利于开展更多科研活动.建筑企业生“产”、客户企业应“用”与科研单位的“学”“研”之间天然存在脱节.这种错位与脱节首先体现在科研与生产之间的脱节.建筑企业的科研需求与科研单位的科研目标往往不一致,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往往集中于前期开发,但是建筑企业生产则需要与后端的市场需求相契合.其次,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之间效率较低,众多科研成果难以很快投入市场应用.以新型复合材料为例,相较于传统材料,新型建筑复合材料具有抗疲劳性能好、比强度和比刚度高、良好的抗震性能等众多优点,尽管应用前景好,但是较高成本投入下,新型材料应用依然不足.
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是现代企业研发的关键手段,在多头参与下,建筑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技术创新管理委员会,来开展高效的组织协调工作.在企业主导和投资运营下,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管理委员会在“产学研用”的决策辅助、人才基础、合作创新及创新信息搜集与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各方之间的信息、知识、技术共享,并负责做好各项资源的统筹,健全“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机制,管理与协调各个创新团队,提升“产学研用”科研活动的效率.同样以智慧城市产学研用建设项目为例,为了畅通沟通,可以在政府的主持下,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小组,并构建统一的沟通平台,让所有参与主体都能够实现高效沟通.
加强主导企业的统筹协调能力,能够更好地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从而理顺各主体职责、关系,强化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
一方面,企业需要“两眼向内”,统筹利用好自身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知识技术资源、财力资源等,为科研项目的实施提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双手向外”,整合利用好外部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行业资源、政府资源等,其中尤以政府资源为甚.在对建筑企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进行研究时发现,如果政府的身影太少,纯粹靠企业自身在商海中“单打独斗”,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游离于企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之外,处于“缺位”状态的话,很难收到好的成效.实践表明,各建筑企业尤其大型国有企业,可以联合其他创新主体通过专题汇报、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契机,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利用政府各项优惠、补贴、扶持等政策,为协同创新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不断拓展企业外部的各项科研资源,将各参与主体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在合作伙伴选择、项目立项、项目推进、项目评审、产品试制各阶段,在市场推广及技术服务等各方面,建立起高效沟通与对接的长效机制.
首先,需要企业在科研过程中加强管理,构建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从科研项目确立到科研团队组建,再到成果转化利用各环节,都需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理、通力协作.通过对整个协同创新全过程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理,通过各方参与通力协作.在项目投入阶段,利用合同这一纽带,联结创新项目投入与承担主体;在项目实施阶段,利用股权这一纽带,联结创业团队投资与实施主体;在成果转化利用阶段,利用利益这一纽带,联结业务拥有主体与实施主体,从而形成各方协作、共同创新的良好机制.
其次,制定专门的科研成果转化制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各“产学研用”企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责任制,明确成果转化主体和重要时间节点,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的“最后一公里”,将目标完成度与责任人任职考核紧密结合,保障科研项目的应用和成果转化.同时,为了加强应用,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发展,政府作为主体可以挖掘典型应用场景,为新型建筑材料应用、信息化技术应用、智能化建筑应用等,树立应用典型,能够带动更多建筑企业向着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加速建筑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本研究以建筑业为例,结合中国建科公司分析“产研学用”协同创新下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及问题,认为“产研学用”协同创新下企业创新发展的问题主要在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信息沟通不够畅通,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能力不足,“产学研用”各环节间存在脱节现象.由此,提出企业创新对策,主要是:创新组织设计,完善信息沟通和共享;统筹各方资源,提升企业协同管理的水平;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避免“产研学用”各环节间脱节,从而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来带动建筑企业全面转型发展,助力企业品牌打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