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岳阳渔歌”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生存,凸显出了它固有的民俗文化价值。民谣学家郗惠民说:“探索与把握民歌的规律,必须及时研究与之相关的种种民俗事象”。洞庭渔歌的精要之处在于其包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洞庭渔歌;文化内涵;生存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024—03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渔歌,将从洞庭渔歌的文化内涵及其生存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考察的范围限定在湖南湘北岳阳市地区,包括岳阳市所属范围的县等地。
一、渔歌的文化内涵
渔歌的产生对洞庭湖区渔民部族的发祥、渔民迁移、生产生活、风俗禁忌及原始质朴的自然观、道德观等,都作了宝贵而详实的记述。“岳阳渔歌”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生存,凸显出了它固有的民俗文化价值。民谣学家郗惠民说:“探索与把握民歌的规律,必须及时研究与之相关的种种民俗事象。”[1]洞庭渔歌的精要之处在于其包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一)渔歌的历史价值
民俗艺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着的历史、说话的文化。民俗艺术以其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弥补官方历史典籍的不足,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年代久远度。时间是检验民俗艺术资源生命力是否旺盛的重要尺度,是检验民俗艺术资源是否具有强大传承能力的试金石。一般来说,形成历史年代久远的民俗艺术资源,其时间价值要高于年代较短的资源,越是久远的民俗艺术资源,其中蕴含的人类的文化因素越多,也就越具有历史价值。岳阳渔歌自古至今,对洞庭湖区的人文社会影响深远,从渔民部族的起源、迁徒到生产生活等,几乎无所不涉。特别是在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著作《岳阳楼记》中写到:“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南宋时,岳阳渔歌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常德人中相、杨幺于建炎4年(1130年)春聚众起义,滨湖各县渔民群起响应。义军中坚持以水军为主,水军则以熟识水性的渔民船工为主,在洞庭湖水域与官军拒战近20年之久。为约束部众,义军军师屈原公制定了《二十守律》,令全军传唱。在这一时期,渔歌被首度融入军事斗争,成为义军战守的“暗号”,对当时渔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到了元代,渔歌逐步登陆并融入说唱话本,进入瓦肆并吸收了舞蹈的表演形式。同时,演唱的内容也更加庞杂。这些足以证明岳阳渔歌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渔歌的审美价值
民间音乐展示了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生活风貌、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在民间音乐中产生了许多能触动人的心灵和情感的作品。民俗艺术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
(1)原生态。演唱渔歌和创作渔歌的渔民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在创作渔歌时,曲调往往以即兴演唱为主。在渔歌内容上,它贴近于生产和日常生活情景;在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稚拙、自然、质朴的原生态。
(2)独特性。民俗艺术的独特性是指民俗艺术品种是否是某一地域所独有的、特别的民俗艺术资源。民俗艺术虽然有集体性和模式性的特征,但由于民间艺人主体精神的独特性,决定了民俗艺术的独特风格。岳阳渔歌为岳阳市湘北地区民歌种类中最具有独特性的民歌,不仅是音乐曲调上具有独特性,更重要的一点:由于岳阳渔歌产生与环洞庭湖地区,创作、演唱均以洞庭湖为背景。因此,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造就了岳阳渔歌的产生、流传和发展。
(3)风格特征。岳阳渔歌历史上曾与民歌、山歌等互为影响,并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特别是对“夜歌”的影响尤为重大,至今流传在洞庭湖区的“唱夜歌”方式基本保留了原始渔歌的诸多特征。岳阳渔歌被渔民称为丫口腔(开口就唱)的渔歌,形成了洞庭湖独特的渔歌风格。
(三)渔歌的民俗价值
民俗价值是民俗艺术资源的文化价值。民俗活动的需要直接促进了民俗艺术的发展,民俗艺术也被赋予特殊的文化内涵。“民俗艺术携带着远古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具有‘文化化石的特征。”[3]
1.生活民俗
渔民是典型的水上漂流部族,在独特的环境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渔民的生活习俗与陆耕农人不同,农人关注于时令,而渔民则偏重于天候。
2.生产民俗
岳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环绕着洞庭湖。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自古以来就是丰厚的天然渔场,渔业成为了渔民生产中的重要一环。洞庭湖水产资源丰富。在四季渔汛中,渔民看好秋汛,谓之“走秋俏”。境内渔民使用的捕鱼工具,大体分为网、篾、钩等几大类。渔民根据水文侯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捕鱼方法,有“风小布挂钩,流水打行钩,对水打撒网,高水打卡钩,低水挂麻毫”等经验之谈。[4]
3.地域特征
种族、环境和时代是形成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主要因素。丹纳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5]民俗艺术作为地域文化传统的艺术符号,体现了特定地域和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心理结构、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等特点。民俗艺术是民族本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文化的生态性决定了民俗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6]岳阳渔歌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并且流传下来的。
(四)渔歌的区域文化价值
“兼收并蓄”是对湖湘文化的概括之一。“兼收并蓄”出自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以此来概括湖湘文化精髓,湖南虽然北有大江相阻,其它三方均是群山环绕,号为“四塞之地”,但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东连西进之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各种文化交相汇合、相互激荡之地。湖湘文化在这三湘四水之间,撷南北文化之长,促进南北文化相互生发,从而既拥有中原文化的顽强坚毅和现实价值取向,又有南方文化的灵性飘逸与浪漫激情的双重品性。[7]岳阳渔歌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影响。洞庭湖是岳阳人民的母亲湖。八百里洞庭,网连歌,歌连网,岳阳渔歌连天,唱满了鱼舱,唱沸了波涛。岳阳渔歌的曲调主要源于洞庭渔民中广泛流传的地方小调,这是在渔歌、湖歌、灯调的相互影响、掺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渔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总之,岳阳渔歌从几个方面显示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1)产生及其流传的时间甚远。大概在宋代庆历四年春时,渔歌便已流传;(2)音乐风格受到了山歌、小调的影响,特别是对“夜歌”的影响尤为重大,至今流传在洞庭湖区的“唱夜歌”方式基本保留了原始渔歌的诸多特征;(3)由于岳阳渔歌产生在洞庭湖畔,且歌词内容、音乐风格均以洞庭湖为背景,因此,岳阳渔歌凸显岳阳独特的生产生活民俗;(4)岳阳渔歌蕴藏着浓厚的湖湘文化。
二、岳阳渔歌的生存现状
在解放前夕,岳阳渔歌已大部分流散。即使在解放后,也因“左”的思想干扰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岳阳渔歌正在逐渐丧失其生存的土壤。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艺术审美情趣发生重大的转变,加上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渔歌的生存空间更为狭窄。随着城市扩张和围湖造田,湖区渔民逐渐上岸从事其他作业,渔民数量锐减。最重要的是因为当时社会的政治因素,笔者采访的民间艺人杨得志说,由于渔歌是情歌调的渔歌,因此被禁唱,当时在社会上还曾流传过一句话“散布封资修,毒害青少年”。所以,渔歌渐渐失传。加之民间老艺人相继过世,使得渔歌后继乏人,传唱着寥寥无几。
至此,就目前岳阳渔歌的现状来看,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流传区域缩小
岳阳渔歌是整个洞庭湖区的共同财富,但在绝大部分地区已很难找到渔歌的踪影。集中流传的五个乡镇在多数村落难以找到流传的痕迹。岳阳县的渔民新村的渔民仅能演唱的就4、5人,但因这些能演唱渔歌的渔民年事已高,大部分歌词与曲调均已忘记。
(二)谱本缺失
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唱词、谱本基本丢失,为整理渔歌增加了不少的难度。笔者采访了傅兴老人,他曾参与搜集编写岳阳民歌。据他说:“当时编写《湖南民间歌曲集成·渔歌类》时,共收集了近一千余首岳阳渔歌,后来归纳大约出几百首,《集成》中仅收录25首。”笔者在岳阳市图书馆寻找相关资料时发现:《湘北民间音乐》这套书共四辑,其中第二辑为渔歌专辑,但是目前仅此书不知去向,几乎采访到的民间艺人均不知此书的下落。
(三)開展相关的活动较少
在1978年10月,在君山附近湖面组织了一次“洞庭渔歌会”。当时有150多条渔船、1000余渔民赶来参加,演唱了多首渔歌。但在此之后并没有举行过大范围的相关的活动,使得洞庭渔歌逐渐衰落并逐渐“边缘化”。
笔者三次去到市图书馆、两次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在收集、整理岳阳渔歌的相关资料过程中,发现与之有关的资料匮乏。而采访到一些民间老艺人时,也了解到:过去的岳阳渔歌资料相对现在较多,且有一些音响资料。但是在几年前,群众艺术馆搬迁,办公室里的所有相关文件资料以及办公工具全被盗,所剩无几,令人非常地寒心。另外,有位民间老艺人说到:以前自己有一套音响资料和曲谱,后有人借要研究渔歌为由,将所有资料借走后不还,导致现在一些唯一的、珍贵的资料不知下落。
三、结语
“凝聚着民族精神的音乐,才是永恒的音乐。”[8]岳阳渔歌谱写了几代渔民的生活写照,字字句句凸显出:虽然生活的日子很贫穷,但是生活依然要坚持地过下去的真实写照。
岳阳渔歌经历了岁月的洗刷、时代的变迁,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着,传播着,并在每个时代都有部分渔民的继承与保护。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虽然现在我们已不能感受到当年洞庭湖畔旁那些捕鱼者的辛酸与快乐,但我们能从流传下来的渔歌中想象当年的渔民的生活画面,体会渔民们那段艰苦的岁月。
但是,进入20世纪,中国民歌的生态、传承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口头为基本方式的自然传承空间随着经济现代化的进程而日益缩小,民歌由此而进一步“边缘化”。[9]渔歌的生存状况也不例外,因此,笔者认为,就目前岳阳渔歌的传承与发展提出的几点想法。
(一)洞庭渔歌的传承与保护
过去,民间音乐是通过子子孙孙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而现在,音乐更多的是通过大众媒介来传播。这就导致了在更大地满足人们接受最新鲜事物愿望的同时,也加速了原生态民歌的衰亡。目前,学习洞庭渔歌只能靠老一辈的民间艺人及会唱渔歌的渔民教授。洞庭渔歌由于一些因素被禁唱,加之会演唱渔歌的艺人及渔民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他们随着年纪的增大,记忆力的衰退,导致基本不能演唱一首完整的渔歌。这样,岳阳渔歌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困境,传承问题应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应成立专门致力于传承和保护岳阳渔歌的各级管理部门,协同民间文艺组织、文化局、群众艺术馆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持续进行下去。作为音乐人士,在进行田野调查时,不但要进行书面记录、整理工作,更要重视录音、录像的工作,以此较好地保存和传承岳阳渔歌。
(二)洞庭渔歌的发展
21世纪是多元化的世界,音乐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面对着接踵而来的多元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但就本质而言,其审美爱好、审美理念依然浸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审美领域最让他们感到熨帖的还是本土文化。”[10]岳阳渔歌受到了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出现了“边缘化”的绝境。笔者得知,由于资料的匮乏,导致一些想深入研究洞庭渔歌的相关人士无从下手;而面对上了年纪的民间艺人,无从将岳阳渔歌生存发展下去。就目前的情况,洞庭渔歌涉及危险边缘,不仅仅是需要引起相关人士和部门的关注的问题了。
笔者认为:觉得需要将家乡的音乐发扬光大,这是一份艰巨且需坚持的任务。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感受岳阳渔歌,让岳阳渔歌世纪传承下去,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李琳.环洞庭湖民歌中的民俗及其文化内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3][5][6]金成辉.民俗艺术资源的价值要素探析[J].艺术探索,2009(5).
[4]岳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岳阳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7]刘庆选.湖湘文化精髓之我见[J].潇湘晨报,2006—09—03.
[8]徐励.关于发展民族音乐的思考[J].乐府新声,2002(4).
[9]乔建中.中国当代民歌的生态与传承——兼谈中国民歌的“口头文本”与“书面文本”[J].福建艺术,2003(3).
[10]王晓淮.关于当代原生态民歌发展及意义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9(4).
作者简介:方从戎(1989—),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