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鸿祥
(江苏省镇江中学,江苏 镇江 212017)
“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与“目的地”。随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实施,作为“以体育人”“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的课堂教学必须转型。基于此,本文以足球课堂教学为例,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旨归、主要实施策略等问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参考。
2014 年3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核心素养”为突破口推动基础教育的新一轮改革,从完整的人的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1]2016年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将其分为三大领域九大素养。成尚荣[2]认为,“课程世界中任何课程都是平等的、同样重要的,不能将课程分主次、分轻重”;安桂清指出,“从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个成分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的结构才是核心素养,而不能认为其中一条拉出来说文化基础是核心素养”[3]。因此,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结构;没有任何一种素养是某一门学科独立培育、形成的,而是具有跨学科性,也就是说体育学科对其它领域及素养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价值,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毋庸置疑,作为体育课程重要内容的足球教学不能“缺席”。
尽管足球教学承载着“足球育人”与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双重任务。但是,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足球育人和普及的定位与培养后备人才是主与辅的关系,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是水到渠成的关系”[4]。课堂教学是体育课程的主阵地,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指向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改革,理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转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理所当然,作为体育课程重要内容的足球课堂教学也必须变革,应充分挖掘、统整足球运动中的教学资源及素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作出独特贡献。
对校园足球重新的认识和定位既是当前校园足球开展的出发点,也是校园足球发展的落脚点[5];指向核心素养的足球课堂教学急需重新定位,这就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明晰足球课堂教学的核心旨归,为教学转型提供思想、理念、方法、评价等决策依据。本研究对指向核心素养与后备人才导向的足球课堂教学作了比较(见表1),两种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与评价办法等方面具有本质的区别。因而,指向核心素养的足球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完整的人”的发展,切实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这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作为指导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灵魂,理念问题本应置于顶层设计的高度并贯穿于校园足球活动的始终”“纵观已有文献及校园足球活动指导性文件,并未见到对校园足球活动理念的阐述”。[6]但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足球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理念及设计理念,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以,应回归教育的本质,不再把人作为“工具”,而是将人永远作为“目的”;足球教学仅仅是立德树人的“工具”,并非“目的”。也就是学生通过足球运动的系统学习,从中体验足球运动的价值及获得身心健康与精神财富,这是足球课堂教学的根本遵循与根本转向。
以往的足球教学强调传授足球竞技运动的标准动作,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正确完成教师所教授的标准动作技术。指向核心素养的足球教学不同于竞技运动,而是要充分挖掘及提炼足球运动变化快、对抗性强、竞争激烈、运动量大、团队意识要求高等特点的育人元素,将育人目标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实现“以球立德”“以球健体”“以球育人”。因此,从“技能”到“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应然选择,是学生通过足球运动的系统、深入学习后,逐步形成的积极进取、勇敢顽强、超越自我、乐观向上、遵守规则、公平正义、相互协作、善于担当等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这些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重视以学科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生的体育课的学习,不应该只有单一的技术动作教学,而应该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一以贯之。不能把体育课作为单独的一个模块进行教学,而是在技能和体能的学练中,加以融合和生成”[7],这充分说明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及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求很高,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能按照以往的足球教学发展模式,仅仅以足球竞赛为发展导向。指向核心素养的足球教学,应从“单一”运动技能教学向“结构化”教学转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切合学生现有的足球运动技能水平,把零碎的足球教学素材、教学元素及教学资源,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技战术之间的联结,形成稳定的足球技战术结构,最终实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应尽可能增加组合技术、局部战术及整体技战术的教学内容,并凸显内在的整体逻辑结构。如:学生基本掌握运球、射门技术后,应尽可能的安排接球——运球——过人——射门等组合技术;横传斜插、横传直插等局部配合与“五对五”等教学内容;同时,应渗透足球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足球课堂教学以“课程为中心”“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突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足球课堂教学应深入开展“课堂革命”,从“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反复模仿、练习”的接受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向启发式、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8]。在足球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从无对抗练习逐步过渡到高强度对抗情景下进行“挑战性”练习,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足球技战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培育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9]这就需要基层教师在日常足球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素养,高站位出发,灵活运用“大单元”“大概念”“结构化”“真实情景”等恰当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激发学生知觉、情感、思维、意志与价值观,全身心专注于足球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及深度学习的发生,帮助学生判断与建构运动技战术的基本结构,为学生发展体能、运动技能与提高运动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学生足球教学中“浅表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助推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形成、发展。
传统的足球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的是技能体能评价,“虽然学生通过反复操练也能学会,但是单纯地以学生是否掌握该项运动技术作为体育课考核的标准,学生既无法掌握到运动技能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又无法体会到完整比赛所带来的乐趣所在,更加不能使各信息之间建立长久的联系,从而遗忘或无法加以灵活运用”[10]。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发生了重要转变,突出强调整个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从关注足球运动技评达标的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相对性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并关注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足球技战术,避免经过多年的学习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的尴尬局面;才能确保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课程’最早由拉丁文中的‘跑道’一词派生而成,也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提供不同的平台,帮助他们实现不一样的人生目标”[11];李希贵认为课程就是把学生带到适合他的跑道上,并帮助其快速的奔跑。只有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紧密结合“校情”“学情”“教情”,系统架构指向核心素养的多样化的足球教学体系,才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足球课程,才能为高质量的足球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才能为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奠定必要基础。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五大要素,校园足球课程架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课程各要素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递进关系及足球运动规律,方能为足球课堂教学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崔允漷竭力倡导大单元教学,认为“大单元设计能够改变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到大单元设计”[12];余纯璐指出,“大单元教学是从优化教材结构着手,运用系统的‘整体原理’编排教材,沟通教材之间的联系,使每个单元不再是点滴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知识链’、‘知识块’,使学生在课上有充分的时间去练习、相互探讨的过程”[13]所以,足球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立足于大任务、大观念、大项目与大问题,而不是某一个足球知识点、技能点或某一课时,融合特定的情景与评价,按照一定的逻辑、规范、规律,进行足球大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有结构的足球教学整体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大单元教学设计应尽可能的连续排列,课时数应相对较多,甚至设计成一个超大单元。如,高中的足球选项教学,可以18 课时、甚至一个学期设计成一个大单元。否则,如果单元课时数较少,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当然,低年龄段的设计,课时数不宜太多,可以7-8 课时连续排列。
一定程度上,核心素养是学生自己反思或悟出来的,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要真正促进学生“自己反思”“醒悟”,教学过程中“关键任务”的设计与落实至关重要。对应足球课堂教学,教师在足球模块或单元设计过程中,应统筹谋划、重视关键任务的设计。即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以大任务为驱动,以真实情景、挑战性的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活动中的能动性,促进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逐步生成。如:学生经过一定的足球技战术教学后,通过学生自主的“足球局部配合项目化学习”“七对七足球比赛的组织与实施”等关键任务的设计与落实,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日常足球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首先进行逆向设计,把足球运动技术的学习、多种组合技战术的反复练习、真实情景或模拟比赛和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性评价组成一个紧密衔接、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在学生基本掌握单个足球运动技术后,拓展各种技术组合练习,如“运球+传球+接球+射门”,通过拓展练习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技术组合的实用性、重要性;紧接着,借助比赛或真实情景的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巩固与掌握足球运动技战术,并着力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精神等体育品德。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平台,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及时记录、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实现“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精进。
足球课堂教学能否真正转型,能否真正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实施能力。所谓素养实施能力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核心素养实施质量的专业品质与创造品质,包括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能力、设计能力、执行能力与评价能力等。这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教师自身应切实加强核心素养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尤其要不断提升自身足球教学的核心素养教学实施能力;二是学校层面应广泛开展核心素养专题培训、主题研讨、经验交流等教研支撑活动,有力推动教师素养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三是各级各类教研部门须高度重视广大教师素养教学实施能力的发展,从制度、机制等方面提供根本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