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表演艺术的传承及唱腔特色

2023-12-28 10:04裴利娟
剧影月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泗州戏衬词曲调

■裴利娟

泗州戏旧称“拉魂腔”,意在突出泗州戏具有勾魂夺魄的魅力,艺术价值巨大。起源于民间的泗州戏,传授方式大多为口传心授,其曲调结构简单、优美动人,但演唱难度却比较大,唱腔复杂多变,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泗州戏”大约起源于乾隆年间(1736—1795),传说原先的发源地在连云港的海州,也有人说发源地在江苏徐州九里山及山东临沂、滕州、历城等地。在泗州戏发展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经历了说唱乞讨、坐唱地摊等形式,经过一代代泗州戏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为江苏省重要地方戏剧种之一,分布遍及洪泽湖西岸和淮河两岸的大部分地区。原先在民间劳动休息时,劳动人民就会根据地方民歌中的小调、秧歌、号子等编唱新曲调,祈望太平丰收年,之后流传开来,人们便称之为“太平调”。后来地方的猎户们在打猎时也开始传唱,经过发展改进,人们称之为“猎户腔”,由于唱腔和“太平调”主要区别在尾声翻高八度,于是“猎户腔”也称为“拉后腔”。大约在清中期,“太平调”和“猎户腔”的曲调演化发展成为著名的“拉魂腔”,传入古泗州(今泗洪县境内)后,与当地的民间小调融合演变为“泗州戏”。据安徽省泗州戏艺人说,因泗州戏艺术形成与发展主要在泗洪、泗县、五河等地,这些地方古代都属于泗州地区,为体现剧种的地方特色,安徽省文化厅有一位刘专员提议,经众多艺人同意,于1952 年改名为“泗州戏”。在泗洪境内,演唱泗州戏较为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家庭戏班就有38 个。1953年,经泗洪县人民政府批准,泗洪县泗州戏剧团正式成立。2009年6月,泗洪泗州戏成功申报首批省级“非遗”。2011年6月10日,泗洪泗州戏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泗州戏”唱腔比较灵活,随意性强,艺人们可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和剧情的需要,创造和变化唱腔,故又称“怡心调”。“泗州戏”板式主要分为幽板、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五字板等。“泗州戏”旋律性强,曲调伸缩性和可塑性较大。伴奏乐器为柳叶琴(俗称“土琵琶”、小三弦、梆子、竹笛、板胡、板鼓等。慢板是其基本板式,其中的小板式可分为起板、跺板、闸板和设板。其代表性作品有《三卷寒桥》《拾棉花》《回娘家》《穆桂英挂帅》《贺老太》等。泗州戏的表演,不仅生活化,还很情趣化,正从以前的原生态表现形式向自然美和理想美转变。

“拉腔”在泗州戏唱腔中十分常见,即在唱腔尾音的地方,总会加添加类似“哎、嗯、哎嗯”等衬字、衬词,这样就形成了向上或者向下的“拉腔”。在男女唱腔中都有“拉腔”的身影,但为了体现不同的性别,展现不一样的性格与形象特征,其“拉腔”特点也不一样。男腔唱法比较独特,唱腔尾音有固定的模式。一般在每四句、六句或者八句的地方用下行大二度或是上行小三度音阶并伴以衬词“嗯哎咳哎哟”,再进行到传统五声音阶的宫音或徵音上,以衬词后拖腔方式呈现。而女腔唱法则多采用小嗓翻高八度的方式呈现,在泗州戏中也叫“小嗓子”。另外,“泗州戏”旋律起伏比较大,有很多超过八度的大跳音程,吸收了北方剧种的唱腔特点。在慢板部分也吸收了南方剧种一些特点。泗州戏也吸收了当地民间小调的一些特点,包括基本式曲调、专用式曲调、花腔式曲调等。泗州戏中常用民族五声和七声调式,还有一些连续性的切分音、即兴性的关系调转换等。泗州戏的唱腔语言是用的江淮地方方言,所以在唱腔上有方言的特点,再结合频繁自由的转调,常给人以新奇多变、耳目一新的感觉。唱腔曲调中,打板的人很重要,可以让节奏变化、可以让唱腔变换进而带动演员情感抒发。

在泗州戏唱腔中,随处可见的还有“衬字衬词”。单音节衬字有“唻、哎、啊、嗯、安、嗬、咳、啦”等,这些衬字可以进行变换组合,但必须符合剧情的变化或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变换组合可以是单音节的衬字拖长变换,还可以是双音节衬词或者多音节的衬词变换组合,如“哎咳哟、哎呀呀、哎哟、安咿、嗯哎嗯、嘚儿哟、呀呼嗨、哪个呀呼嗨、嗯哎哎嗨呦、哟咿呀啊哎嗯”等。而“衬字衬词”的唱腔,又和气息运用和共鸣位置密不可分。在泗州戏唱腔方面,气息的练习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要实现唱腔中强弱高低以及抑扬顿挫的效果,就需要调整好气息,进而才能唱好戏。泗州戏艺术家们很重视吸收总结前人的经验,并提出个人的独特方法,一般都注意练习气息、运气呼吸。唱戏前都要运气,注意腹腔的收缩,让气在胸腹腔内存储,然后再进行表演。要想在作品中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来,就必须先将气息练好。衬字、衬词都会在每一段唱腔中出现,它们在泗州戏唱腔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这样说,在唱腔方面衬字、衬词的运用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泗州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泗州戏唱腔的浓厚乡土韵味正是因为这些衬字、衬词的运用,才光彩夺目。所以说,衬字、衬词的运用成了泗州戏一张独特的名片。

其他种类的地方戏曲大多以拉弦乐器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泗州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却是弹拨乐器柳琴。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泗州戏传承之初,大都是乞讨的人抱着自制的土琵琶,说中带唱,走街串户,这种土琵琶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逐渐演变成了固定款式的柳琴。另外,民间艺人表演泗州戏时,一般是自弹自唱,这种弹拨乐器很适合,弓弦乐器难以配合。将柳叶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辅以其他小乐器是一代又一代泗州戏艺人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固定下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泗州戏伴奏乐器现在主要以柳琴、二胡、竹笛等为主了,辅以梆子、锣鼓等。泗州戏的白口、唱腔、表演程序与伴奏乐器紧密相连。

在泗州戏唱腔中,复杂多变的花腔调门,绚丽多姿。而泗州戏的女腔唱法经常采用的花腔小调就是“雷嘚调”。字面意思就是在为了营造欢快、热烈、愉悦的戏剧氛围,表现喜悦的情感,在泗州戏唱词中快速重复很多的“雷嘚”二字。有时候还会在“雷嘚”二字的前面加一个“格”字,就形成“格雷嘚”三个字的形式,同样也是快速循环反复。当速度越来越快时,此时的唱腔通常要接“咿呀嗯”衬词把乐曲推向高潮的,然后在上行七度结束;甚至遇到一些很快的速度时,通常就要采用颤舌音“嘚儿”“雷嘚雷嘚”把整首曲子推向高潮,再接“嗯哎嗨哟嘿”等衬词结束。还有一些唱腔中,唱段的情绪比较欢快时,这种“颤舌音”也会独立出现。由于颤舌音的速度要求相对较快,因此,对演员的唱功要求很高,学唱泗州戏一定要把气息、咬字、吐字、打舌等基本功练好,真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泗州戏打舌的“雷嘚腔”充分展示了泗州戏唱腔的技巧性,但就是透过这种丰富多彩的唱腔,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幽默、风趣、诙谐与洒脱和对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泗州戏的推广和传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观众数量减少,泗州戏渐渐消逝。近几年泗州戏的演出逐渐减少,剧团多为了戏剧会演和比赛而排戏。实际上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戏剧对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长此以往,泗州戏将渐渐消逝,无法生存和发展。二是流行音乐文化的巨大冲击。戏院、堂会等戏剧表演场所几乎消失无处觅迹,各地到处是大剧场、电影院、体育馆、歌剧院等等,都是为各类演出而建的场所,泗州戏这样的地方戏几乎没有在这些豪华的场地表演的机会。各大剧场到处是流行演唱会、音乐会、歌舞剧等,而地方特色剧种却没有一个登上了大剧场的舞台。三是演员培养断层。泗州戏的演员也青黄不接,年轻的演员太少,年老的还坚守在舞台上,对青少年观众吸引力可想而知。

传承了两百多年的泗州戏,在经历了说唱乞讨、坐唱地摊、进戏院、成立剧团等形式后,现已发展成为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感谢泗州戏老艺术家们,是他们让泗州戏发扬光大的。我们要好好地传承和保护泗州戏,去了解泗州戏,接受泗州戏,喜爱泗州戏。只有我们让更多的观众去系统了解、深入学习泗州戏,才能发挥这一剧种的独特优势和魅力,更好地进行泗州戏的推广。

猜你喜欢
泗州戏衬词曲调
论微时代背景下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Wake up, Bunny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泗县探索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论基础教育对泗州戏的传承
布谷鸟
探究网络时代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