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信息科技课程结构特点分析

2023-12-27 13:34高松吕婉琳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课程结构信息科技新课标

高松 吕婉琳

【摘要】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顺利开展的依据。2022年4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并成为独立科目。本文从最新的课程标准出发,结合课程逻辑主线、课程内容构成横纵两向综合分析信息科技课程结构的特点,从课程的结构视角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课标。

【关键词】新课标  信息科技  课程结构

【课题项目】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2020年立项课题“初中人工智能课堂学习評价的实践研究——以计算思维评价指标及实施为例”,编号:MJYKT2020-112。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1-0058-03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此轮课程设置中,原作为选修课的“信息技术课”被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落实为全国统一开设的独立课程科目,并更名为“信息科技”,实现了从0到1的巨大转变。

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这一个名词的变化带来的是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技术”的导向,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养重点是熟练程度和技巧,它会导致我们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科技”的导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是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1]。在2003年,制定高中的信息学科课标时,我们的学生是信息技术的初学者,他们接触并使用信息技术远没有现在便捷,技术基础也比较薄弱。现如今的孩子们可以说是“数字原住民”,从出生开始,他们的生长环境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数字时代的工具、智能化的终端、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所以信息科技课程面临着学生从“技术初学者”到“数字原住民”的新挑战,这种挑战要求我们将原先的信息素养更加聚焦在数字环境下学生要具有的素养和技能,这是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的,也是学生未来需要发展的。下面笔者将从最新的课程标准出发,分析信息科技课程结构设置及特点分析,希望从课程的结构视角,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课标,引导学生用符合数字时代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处理数字时代的一般问题。

一、课程内容构成(课程纵向结构)

(一)课程内容结构

基于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介绍,信息科技课程以六条线索为框架,与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及学段目标进行整合,形成了如下递进式、螺旋上升式的课程结构,共划分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对应梳理出具体的课程内容模块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帮助学生认识信息交流与分享内容、方式、方法的丰富性、便捷性和独特性,明白信息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重用意义,使学生在初次接触信息科技、数字化工具时,养成好理念、形成好习惯、好方法、好道德,扣好第一粒使用数据技术的扣子。

第二学段则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逐步向学生渗透在线学习、生活方式,信息社会中数据、数据编码的重要作用,数据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其利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三学段让学生理解算法执行的流程,根据已知和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对其正确性与执行效率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过程与控制中的反馈、环路、优化等概念,针对简单的过程与控制系统能通过编程进行验证。

第四学段要让学生体会到互联网+的新模式,学会通过互联网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最终可以成为终身学习者;要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作用及相关应用,能够体验利用基本的物联网设备与平台解决简单的问题;要让学生能够识别人工智能应用,了解人工智能的实现方式,了解智慧社会及自主可控技术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这一次课程标准修订也设立了跨学科主题。这是让学生有问题、有设计、有验证、有优化,帮助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更好的迁移。跨学科主题在课程政策意义上突破了单一的学科内容要求,突显一种由表及里展开的复合型课程内容概念。

(二)课程内容关系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并非简单的堆砌和罗列,不同学段间的学习模块也存在一定的逻辑与关联关系。

通过课程里的内容逻辑与模块关联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相关思维与能力。例如小学低阶段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道德。认识到在线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小学高阶段要掌握一些探究方法,甚至开展一些动手操作;初中阶段需要将之前学习的内容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与生活、与学习、与社会结合的新模式,掌握如何利用原理知识使社会变得更加智能以及如何处理好人和智能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今后在这个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活。

二、课程逻辑主线(课程横向结构)

如果说上述分析的不同学段的内容逻辑与模块关联是课程结构中一条“显性的脊梁”,那么课程的逻辑线索——六条主线就是课程结构中“隐形的脊梁”,信息科技课程各模块之间由六条主题线索进行衔接,并不是说某一学段学习完某一主线内容,后面的学段就完全不接触。每一条主线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之间都用合适的方式循环递进,都有不同的体量和结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其实既体现在六条逻辑主线上,同样也体现在素养上。

(一)六条逻辑主线及关系

六条逻辑主线不是计算机科学的全部,也不是信息科技的全部,是适合我们学生认知水平、适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综合表现的逻辑主线。

世间万物唯有抽象成二进制数,计算机方能处理,以数据编码为起点,以算法为驱动,信息处理的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数据安全引起了重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大量数据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交互,数据处理也从单机处理转到了云端,海量的数据得以产出,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相互促进,快速发展,互联网安全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和国家安全;随着数据全面感知需求的不断提升,物联网技术得到飞跃发展,智能应用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建立自主可控生态体系对国家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六条主线以数据为核心,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共同助力信息科技素养的培养和能力迁移,体现“科”与“技”并重[2]

(二)主线的课程呈现

小学低年级注重生活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体验其应用;初中阶段深化原理认识,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3]。课程结构的逻辑主线融于每个学段的模块内容学习,六条主线的螺旋上升发展的课程路线整理如表1。

三、总结

(一)课程结构概述

如图1所示,信息科技课程保持小学、初中、高中的整体衔接和一体化发展。依据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的四大核心素养,把从学生生活中抽取出的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这六条主题线索作为框架,整合四个学段九个内容模块,形成递进式的、螺旋上升式的课程结构,在学习一部分内容时,另一部分相应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最终实现培养合格的数字公民的育人目标。

(二)课程结构特点

1.科学性

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依据,从信息时代人才需求出发,信息科技课程的结构设置适应教学对象从“技术初学者”到“数字原住民”的转变,切合我们国家未来要建成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来培养合格的数字公民的战略。

2.大概念

大概念是一个学科的科学基础,大概念约定了一个学科的知识关系,所有的知识在这个地方可以变成一个知识网络,贯穿其中的是学科逻辑。信息科技课程通过九大模块和六个学科逻辑主线,引领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螺旋式地提升对知识网络的认识,指向的就是信息科技的学科大概念。

3.递进与糅合

一方面,从六条主线的螺旋上升发展的课程路线表可以看出,信息科技课程各主线内容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之间都用合适的方式循环递进,都有不同的体量和结构,也体现了课程结构的糅合性。同时各学段之间、每个学段的学习模块也存在逻辑的递进与关联关系。另一方面,每一学段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设置,重新整合各学科知识和联系,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价值”的情景下建构新的知识系统并实现迁移,是递进与糅合特点的另一表现。

4.整体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养成及强化。一體化的课程结构设置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条件。信息科技课程通过纵向四个学段的九个模块、横向六条逻辑主线整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他们相互支撑,互相渗透,层层递进,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茜.守成与创新:面向未来的信息科技教育——《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江苏教育,2022(68):21-24.

[2]熊璋.“科”“技”并重: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访义教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熊璋教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9):4-7.

[3]李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新”在哪[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11):9-10.

猜你喜欢
课程结构信息科技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试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与类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的陈列思考
信息科技中的“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