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衍年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山东济南 250101)
漏斗胸(PE)是指胸壁先天性畸形,新生儿发病率为0.1%~2.5%,以男性为主[1]。 PE 患儿往往有严重胸廓畸形,会导致心脏明显受压移位,影响心肺功能,并伴有较高上呼吸道、肺部感染等发生风险,甚至引起心力衰竭,威胁患儿生命安全[2-3]。 临床尚未明确阐述PE 发病机制,认为其与呼吸道阻塞、肋软骨发育障碍等均相关,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案,传统改良Ravitch 手术临床效果较好,但存在创伤大、出血多等缺点,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影响患儿恢复进程[4]。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辅助下的漏斗胸矫形术逐渐应用于临床PE 治疗,但对于其具体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基于此, 本研究选择本院2020 年6 月—2022 年10 月收治的82 例先天性PE患儿为对象,以传统改良Ravitch 手术为对照,分析胸腔镜辅助Nuss 术在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收治的82 例PE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漏斗胸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5]中PE 的诊断标准;符合手术指征;未合并其他器质性性疾病;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合并免疫功能异常患儿; 由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等引起的胸壁凹陷畸形患儿;合并急慢性感染患儿;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合并视听障碍患儿。 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1 例。 对照组:男患儿31 例,女患儿10 例;年龄5~16 岁,平均年龄(10.53±1.26)岁;Haller 指数2~8,平均指数(5.11±0.49);畸形类型为非对称型凹陷26 例,对称型凹陷15 例。 观察组:男患儿33 例,女患儿8 例;年龄5~15岁,平均年龄(10.48±1.31)岁;Haller 指数2~8,平均指数(5.16±0.52);畸形类型为非对称型凹陷25 例,对称型凹陷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改良Ravitch 手术。 患儿取仰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胸壁凹陷处行一约10 cm 的纵行切口,游离肌肉,使畸形胸骨、肋软骨暴露,切开并游离畸形肋软骨膜,将双侧畸形肋软骨切除。 于胸骨凹陷上缘V 形截断胸骨前板,采用钢丝线缝合2 针予以固定,将凹陷矫平。必要情况时,在胸骨后放置克氏针或钢板作为支撑,交叉缝合肋软骨,关闭骨膜,并于胸骨后常规放置硅胶引流管,术后3~5 d 即可拔出。
1.2.2 观察组
采用胸腔镜辅助Nuss 术。 患儿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双上肢外展,稍垫高胸部,常规消毒铺巾。根据患儿拟矫正胸廓外形用折弯器调整肋骨矫形器至适当弧度备用。 于患儿胸骨凹陷最低水平,取两侧胸壁腋前线至腋中线间各做一2~3 cm 横切口。切开各层至肋骨,两侧切口处沿肌层下向内侧游离隧道至胸骨两侧肋骨最高点,右侧切口下游离腔隙至足够可容纳固定片。自右侧切口处穿刺入5 mm Trocar,将胸腔镜置入,于直视下观察。鼓出少量CO2气体,建立人工气胸,在胸腔镜监视下,将引导器小心自右侧切口经隧道置入, 从肋骨右侧肋骨最高点处入胸腔,缓慢向前通过胸骨凹陷处,紧贴胸骨后,钝性分离并穿至左侧胸腔,自左侧肌层下隧道穿出。抬起导引器,按压两侧肋骨塑形,经导引器牵引,将弯折的肋骨矫形器沿隧道带入胸骨后, 确认肋骨矫形器到位后,翻转使其凸面朝前。 胸廓矫形满意后,自右侧套入固定器,用丝线向其缝合在肋骨骨膜上,经胸腔镜再次检查,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膨肺排气,关闭胸壁切口,缝合皮肤,完成手术。
(1)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
(2)手术效果:术后6 个月,评估胸廓外观对称、患儿及家属满意、胸部X 线片示胸骨无凹陷、胸廓伸展性及饱满度等良好四个方面。其中符合四项的视为优,符合3 项的视为良,符合2 项的视为中,符合1 项或未符合任一项的视为差。 手术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3)并发症:统计两组气胸、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血胸、皮下气肿等情况。
(4)家属满意度:采用院内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包括专业技能、术后恢复等方面,评分≤60分为不满意,61~89 分为部分满意,≥90 分为非常满意。其Cronbach's琢系数为0.851,重测效度为0.860。总满意率=(非常满意+部分满意)/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ICU 滞留、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PE 患儿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PE 患儿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住院时间(d)ICU 滞留时间(h)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 值P 值6.98±1.29 5.77±1.13 4.518 0.000 10.47±1.66 8.53±1.34 5.823 0.000
术后6 个月, 观察组手术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PE 患儿手术效果比较[n(%)]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PE 患儿并发症比较[n(%)]
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PE 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n(%)]
先天性PE 发生与遗传具有相关性,约40%患儿有遗传病史,临床以胸骨凹陷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凹胸、凹肚、心肺功能下降等症状,病情严重会造成患儿右心室受胸骨压迫,极大影响心功能,不利于患儿生长发育[6-7]。 外科矫形手术是治疗先天性PE 的主要方式,传统常用的矫形手术包括Wada 手术、Ravitch 手术,通过矫正患儿胸壁凹陷,可改善其心功能,防止心脏移位等情况的发生,但需切除肋软骨、胸骨截骨,具有较大创伤,术后易发生胸廓狭窄等并发症,临床应用预防受限。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相关改良技术逐渐衍生,Nuss 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可通过矫形支架重塑患儿胸廓,矫正其胸部凹陷,从而有效改善患儿心肺功能,预防心脏移位等的发生[8]。 然而,Nuss 仍具有一定缺陷, 其应用的盲穿法虽可减少切口数量,但手术效果受医者操作水平影响较大,易引起胸膜破损等并发症。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ICU 滞留、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手术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与传统改良Ravitch 手术相比,在先天性PE 患儿中行胸腔镜辅助Nuss 术对提高手术效果、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利于加快术后恢复,提升家属满意度。其原因可能为胸腔镜辅助手术可扩大手术视野,便于医者准确放置、固定矫形支架,利于防止对其他组织造成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患儿术后恢复进程[9]。 Nuss 矫正术在胸腔镜辅助下,能够避免引导器进出点离胸骨过远, 准确确定支撑钢板顶于胸内胸骨凹陷最低点处,利于提高手术效果[10]。 此外,传统Nuss 术采用盲穿法,对医者经验、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若经验不足,伴有较高并发症发生风险, 而胸腔镜辅助下Nuss 术能够扩大医者手术视野,方便矫形支架置入、固定,能够避免损伤其他组织,显著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少、观察时间短等,后续研究中,临床仍需将样本量继续加大,延长观察时间,深入分析胸腔镜辅助下Nuss 术的应用效果,以为临床治疗先天性PE 提供更为可靠借鉴。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改良Ravitch 手术,胸腔镜辅助Nuss 术能够有效提高先天性PE 患儿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术后恢复,进而提升家属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