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胸廓内动脉起点异位一例

2021-12-31 03:25敖绍勇
解剖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斜角胸廓外径

敖绍勇

(宜春学院美容医学院,宜春 336000)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1例40岁女尸存在多处变异。其中右侧胸廓内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第3段,左侧胸廓内动脉起于腋动脉第1段(图1)。为丰富解剖学资料和临床数据,现报道如下。

右侧:胸廓内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第3段下缘(靠近第1肋内侧缘),起点处的血管外径为3.6 mm、与锁骨下动脉的夹角为49°38′,起点距前斜角肌止点外侧缘的直线距离15.5 mm,发出后斜向左内下,越过前斜角肌止点下方,在距第1胸肋关节上缘26.1 mm处入胸廓,入胸点距前斜角肌止点最下点直线距离11.9 mm,动脉入胸处的血管外径为3.5 mm,水平夹角46°30′,动脉发出点至入胸点长度35.2 mm(图1)。

左侧:胸廓内动脉起于腋动脉第1段(位于第1肋外侧缘),起点处的血管外径为3.5 mm、与腋动脉的外侧夹角为104°54′,起点距前斜角肌止点外侧缘的直线距离5.0 mm,发出后斜向右下,在第2肋(第1肋间隙)上缘距胸骨旁线外侧25.8 mm处穿肋间肌入胸廓,入点距前斜角肌止点最下点直线距离20.9 mm,动脉入胸廓处的血管外径为3.2 mm,水平夹角68°08′,动脉发出点至入胸廓点长度31.7 mm(图1)。

图1 双侧胸廓内动脉起源变异

本例左、右胸廓内动脉起点的血管外径接近Lachman等报道的最大值,比刘正津、朱继明、黄玮轩、陈伟彬等测量的最大值略大,右侧的外径大于左侧的,与刘正津、朱继明、黄玮轩、陈伟彬等报道的结果一致;右侧胸廓内动脉与锁骨下动脉的内侧夹角小于刘万胜等报道的最小值,左侧胸廓内动脉与腋动脉的外侧夹角未查阅到相关资料,故无法进行对比;左、右胸廓内动脉发出点至入胸点长度均明显长于以往的报道。左侧胸廓内动脉在第2肋(第1肋间隙)上缘胸骨旁线外侧入胸廓,经查阅大量资料后未发现同样的报道。胸廓内动脉在乳房重建、头颈部修复、肝癌及胸部疾患的介入治疗中有重要价值。因此,全面了解胸廓内动脉变异,对确保相关手术和治疗的成功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斜角胸廓外径
◆敷设线缆用材料
胸廓成形术在重度脊柱侧弯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呼吸肌的运动和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模型制作
敷设线缆用材料
三角形边长与内外径之间的三个不等式
基于工具造斜率和井斜角的井眼轨迹设计
以“倾斜角与斜角”为例谈概念教学
一种便于连接的塑料管
建立平面斜角坐标系在向量中的应用
腹腔镜在儿童胸廓出口处疾病中的应用